-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佛法是絕對的真理,然在「人的差異解讀」之下,形成各種不同的影響,這是人的善惡、對錯、好壞二分法產生了天與地的效應,問題在哪呢?
文/一慧
中國佛教史上的法難有「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又因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也進行大規模禁佛運動,故又合稱三武一宗。歸納其滅佛的原因,有的君王崇信道教(北魏太武帝、唐武宗)或儒學(北周武帝),或其他因素,諸如國庫稅收不良、兵役問題或僧團內部腐敗、不事生產等經濟社會因素而滅佛等。
過去的君權制度,少數帝王官僚可以因為個人的信仰取向,剝奪眾多人民的信仰自由,乃至破壞佛教之生存環境、迫使僧尼還俗等種種不理性的行為,除了社經因素外,或許另有箝制人民思想的用意,而得以保有其政治壽命長存之目的。
再看,也有以「佛教」來治國,以達到方便統治目的,例如:元朝能以一蒙古外族而統治華夏一百多年;清朝也以佛化政策統治了蒙、藏、漢三個不同的民族,均是歸功於佛化政治之效。
從歷史來看佛教的演變過程,是一連串的成住壞空不斷的循環,一時興盛繁榮、一時衰頹凋蔽,極盛之後就是法難之起,徹底破壞之後又是再一次的復興,然佛法的真理不因時代環境的變遷等諸多因素而增一分或減一分,真理仍舊是真理,佛教卻因為人為因素的左右而起起伏伏,從歷史的角度,也可剖析出「佛法」與「佛教」之不同。
再從政教的發展上來看,因人的一念之間,姑且不論其內涵如何,可以興國也可以滅亡,論佛法之目的在於追求出世間的解脫之道,無關乎政治、社會、經濟目的,有心的君王利用其來達到統治或控制目的,若是用在正面的方向,尚可營造出良善的社會風氣,若負面的則引發一連串的破壞,但這真的能遏止早已種下菩提道種的行者嗎?現在的社會,學佛風氣盛,以台灣來說,政、教屬分離,政總是禮敬教三分,肯定其淨化人心之功能,既能形塑良善社會風氣,亦能提升人民素養,而教多保持距離政三分,故政與教是彼此尊重的,這是過去君權制度所沒有的情景,也是民主制度下「信仰自由」的表現。
佛法是絕對的真理,然在「人的差異解讀」之下,形成各種不同的影響,這是人的善惡、對錯、好壞二分法產生了天與地的效應,問題在哪呢?或許就是老和尚常說的自我意識作祟,若過去那些滅佛的君王真正的去認識何謂佛法?還會有法難的產生嗎?然錯解、誤解下而引發的負面影響常常是很難彌補的。所以在下定論之前,多元的去認識、瞭解、分析與思考至為重要,也就是想行之間不僅要加大間隔,也要加寬距離,以時間與空間換取更妥善的決策,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古人有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亡國。」從中國佛教史來看,我說「一念以興邦,一念以亡國。」其實這樣的道理用於人生經營方面上,不也是同樣的嗎?一句話,有人會善解,有人會誤解。再進一步分析,一句好話,惡念之人會誤解成壞話,一句壞話,善念之人會善解成好話,不就是一念之間嗎?而那一念之間背後所隱含的是個人的智慧修養。從中國佛教史上的演變,總歸一句,五蘊的展現過程罷了,抉擇什麼,真的都在一念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