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97期2015年2、3月合刊
菩提寺的知客師大都在下午收信,從郵差手中接過信之後,便把信分類擺在櫃檯讓人領取。匆忙中
文/恕
你心中是否依然住著一位「會去按人家門鈴」的壞小孩嗎?
菩提寺的知客師大都在下午收信,從郵差手中接過信之後,便把信分類擺在櫃檯讓人領取。匆忙中,一位知客師看到信封外面寫著「恩師」兩字,便把這封信拿給「釋若恩」法師領取。
若恩法師看了信後心裡打個問號:「這哪是寄給我的信?人家是寄給雜誌社的,而且我又不認識這位大陸的讀者或信徒!」 「sory!下次知道了!」
可見只看表面或以一概全,未能登堂奧,猶若聞語聲,判其歌詠,或謂觀其表,斷人涵養,都是不可信、不可靠的。
●
若恩師與我是千佛山佛學院的同學,我們時有互動,湊巧又是同一所國小畢業,都還記得瘦瘦高高的那位陳校長,常在朝會中報告「小朋友放學後要早點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但是三兩同學親愛成群,歡鬧笑語,總有許多名目延宕回家的時間,有的很乖,有的喜歡惡作劇,偷按人家的門鈴,然後嘻笑的逃開,童騃的心不知道這樣會擾亂住家的安寧。
在網路上也看見這樣的惡作劇遊戲──「想整蠱他人麼?那就來惡搞一下吧! 前進,按門鈴,然後迅速後退、躲開、藏起,看門內人出來張望無人,又縮出去。哈哈!真爽!再前進,再按,再躲,要想辦法讓那人的忿怒達到100%!」
真壞心腸!但有人持此見:「小朋友愛玩嘛!勸告一下就好,兇我是不會啦!何必把他們嚇得那樣呢?要是你的小孩,你也希望別人會先和婉開導吧!況且將心比心,絕對不要傷害那幼嫩的心靈。」有人卻有不同看法:「愛的教育也要伴隨鐵的紀律。抓去找他們的父母,或送到學校去,一起來個震撼教育,效果真是非常之好!」
●
若恩師和盤托出她也曾惡作劇過,但只一次就改過自新了,當時她犯糊塗,按完門鈴竟然傻傻的站在門口,等主人開了門,怒氣匆匆的訓斥她一番,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求饒:「我下次不敢了啦!」長痛不如短痛,以後她就變成一個乖寶寶,不像我仍消遙法外。記得走出國小後門就是一條大水溝,沿著水溝走不遠就有一排漂亮的洋房,有院子、有漂亮的大門,還有令人好奇的精緻門鈴。我選了一戶大院落,從短牆墊腳看過去,窗戶半隱半現,軟枝黃蟬以美麗之姿伸出牆外,整間房子明媚如畫,我跟同學講好「嗶嗶」,一人按一下就快跑,感覺很刺激。
曾經分析小朋友惡作劇的幾種可能:
1、 零食未得滿足,另尋管道解飢。2、在學校被欺負了。3、肯定頭殼燒壞,靈明開竅得晚。4、剛領成績單,有一個黑洞難補。5、生活平淡無味,想創造奇蹟。6、傾聽美妙的鈴聲,從此開啟音樂的世界。7、沒有理由,吃飽撐著,純粹欠扁。
「嘿!止──止!什麼跟什麼!做壞事也需找這麼多理由,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絕不可逃避、覆諱過失,因為無明造作就是從小小的種籽萌芽的,不收攝、省察,小惡會蘊釀成大惡,如此“相續心”的發展將成為以下的氣候:
1、 見他物擺放在桌上,一廂情願的認為是“結緣品”,順手就拎走。
2、 隨意侵犯別人,不懂得“尊重”兩字,自我感覺良好。
3、不管對方在交談論事,不禮貌的從中插話。
4、容易原諒自己,怪罪別人。
5、四處挖掘、散播別人的八卦、隱私。
6、還有更多不勝枚舉,看不到的造作。
●
說什麼時光也抹不去,你講過什麼、做過什麼,別人也許遺忘,但是萬般業隨身,原來一切都不會漏溝的!真實的生活就是一場相遇,遇到不該敲的門就不要去敲,不該發展的感情切莫任它去,不該結的惡緣,不該...不該...,不要有一個傷害的“開始”!就像新聞說有個國小生刺破人家放在門口的“保久乳”,就像當年那個壞小孩,頑皮的去按人家的門鈴。如今那所國小已成為熱鬧滾滾的商圈,車水馬龍,大廈林立,大水溝不見了,但是那一間明麗的華屋、軟枝黃蟬永遠存在記憶裡,還有那惡劣的舉止,就像使勁擰乾潮溼的手帕,那種不舒服仍然存在。彷彿窗玻璃貼著遮陽紙,往外看清清楚楚,往內看朦朧似霧,誰也不知車內究竟如何?但是「天知、地知、你知」,在車內的你終究明白自己曾經做了什麼?種種藉口都是空中飄起的羽毛,哪敵得過風的輕揚?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免於他日後悔一筆糊塗賬。納悶「是何時播下的因果種籽?」而業,有“善”、有“惡”、還有“無記”,造作完後“業”就這樣緩緩的爬上歲月的胸口,各自蹲踞著哀樂。善業叫人舒坦,惡業令人揪心,這便是佛家所說的「塵埃」吧!當良心呼之欲出,軟枝黃蟬散發出的魅力,也敵不過這四句偈的真實:「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如今看著菩提寺的不二門的石碑──「菩提大道從這裡開始」。想及人事的“是非”、“對錯”,林林總總的糾葛,腦海便浮現老和尚的法語:「一具皮囊,多樣湊合,許多事故,紛紛擾擾,有停息之時也無?」(雲老禪師《禪的智慧2》識與不識)。
既然「菩提大道從這裡開始」,無妨去輕叩這扇佛門吧!按完門鈴後不用跑!不用躲!佇立門口的必定是慈祥的老和尚(一位如假包換的善知識),你可以大大方方、謙虛、虔懇的向他老人家請益,他老佈慈雲,灑甘露,進門休歇可矣!讓佛法將你輕輕的舉起,又輕輕的落下,人生再也不會有“不能承受之重”。還想到什麼是傷害嗎?但願不是「郵差三次按錯鈴」,時間不對、空間不對、言行不適,打開門後,外頭站著的是一個陌生的屁小孩!
「“土”有淨有穢。“人”有實有非。“物”有真有假。“事”有對有錯。」那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恩師?其實恩師就是老和尚啊!印象中大陸那位虔懇的信徒(郭真居士),早期即已養成向雲老禪師問安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來信表達對師尊的無盡感念,老和尚已圓寂了,她還是如期飛鴻尺素寫著「千佛山恩師收」,因為在她心中恒存對老和尚的景仰與緬懷。至於我與若恩法師同一師學,以前又同讀一所國小,就此因緣才有機會披露當時的童騃之過,就此事來說她也算是我的「一事」之師!最後有感:幸入佛門,恰似「蓬門今始為君開」,期盼有朝能登堂入室,一窺佛法的秘藏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