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18期2007年 9月刊
古今中外,太多歌頌愛情的詩詞文章,愛情真的那麼幸福快樂嗎?
文/玉壺心
古今中外,太多歌頌愛情的詩詞文章,愛情真的那麼幸福快樂嗎?如果是,為什麼電視報紙、街坊鄰居間,觸目所及,都只是負面的消息?為什麼台灣多年來離婚率居高不下,造成好多的單親家庭?有人說:「結婚是戀愛的墳墓。」曾幾何時,不結婚情侶也會劈腿,或始亂終棄,或意見不合而鬧翻。有的人離婚了,才發覺以前是「因誤會而結合,由瞭解而分開」,可是卻又期待和別人再來一次的「誤會」,或癡迷地期待「下一個男人(女人)會更好」。沒離婚的,固然萬幸。但不容否認的,有很多是貌合神離的怨偶。實在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而且家醜不可外揚,個中苦楚,局外人不知道罷了。
再怎麼要好的夫妻,不可能不發生口角、不鬧意氣的。譬如舌頭之於牙齒,一不留心,也會掛彩。有時冷戰了一個禮拜、十天;有時三字經(罵人的)都出來了;有時甚至演出全武行,當然吃虧的都是妻子。可是先生也佔不到便宜,因為妻子會離家出走,會回娘家搬救兵扳回一城,或拿離婚做要脅;會不煮飯,不洗衣服,不和先生同房睡,不和他說話,以資懲罰。鬧到雙方筋疲力盡,苦不堪言,才悄悄休兵。嚴重的,甚至以離婚收場。
熱戀中的情侶,沒有婚姻的約束,及家庭的羈絆,最甜蜜不過的了。美麗的遠景任由自己編織。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對方最完美的一面;雖然偶而掩飾不當,露出破綻,也都能包容。今日如膠似漆、形影不離,誰知幾個月不見,拍拖的對象又換人了。原來情人也像食物一樣,雖美味可口,吃久也會膩的,還是得換換口味。年輕時,愛情至上,麵包不重要。年歲漸長,才發覺愛情不能當飯吃,沒有麵包的愛情,快樂總是有限的,不是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嗎?兩者兼具當然最好,要不,寧捨愛情,也要麵包,因為他們堅信愛情是可以培養的。古時更有「東食西宿」的婚姻觀。這些顧慮固然是現實了點,可是卻較理智、成熟。
現代人的愛情觀,不再堅持宿命論,或碰運氣,也學會了多比較選擇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及三從四德那幾套已經落伍了。幾天前才因情傷痛不欲生,衣帶漸寬;過沒多久,又投入別人的懷抱了。曾經許下的「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的誓言,結果可能「愛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愛情是經不起考驗的。
「紅樓夢」裡有一首「好了歌」,如果修飾一下,會更具教化意味:「世人都曉學佛好,唯有妻妾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愛情這條路太坎坷,一路走來倍極艱辛,末法時期人心多變,感情也越來越不久長。原先得到愛情時,快樂有幾分,失去時,相對的,痛苦就有幾分;而快樂的時光易逝,痛苦的日子難捱,不要被短暫的快樂假相迷惑了。俗話說:「色是刻骨的利刀。」縱慾能導致多病短命。於修行人而言,情愛、淫慾更是最大障道因緣。楞嚴經說:「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圓覺經則說:「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奉勸想對「愛情」法門做一門深入的修行者,可得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選擇,才不會把今生耽誤了。
其實「在家學佛」這一法門也不錯。愛情、家庭不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可也不規避責任、義務,卻能少欲知足,「行有餘力,則以學佛」。今生縱使不能了生脫死,至少能求得來世的利益,不失人天福報,再來學佛或出家修行。當然「出家修行」這一法門是最圓滿的。出家,可以把修行的時間縮短,而且「有漏」會越來越少,最後到達「無漏」。在家則「有漏」非但不會減少,還會越來越多,因為隨業而再造業。只是出家必須割愛辭親,全斷淫慾,住僧伽藍,是不容易了點,但還是有方法可以達成的。
男歡女愛譬如一個人長了頑癬、香港腳、瘡之類的皮膚病,發作時,養到心坎裡,百般難受。迫不及待的、不計後果的去搔它,雖然皮破血流,卻是非常痛快。久而久之,成了習慣,不但不以為苦,還以苦為樂,並認為那些沒患皮膚病的人好可憐,缺少了這分享受。當然更不可能要去治癒它。直到有一天,傷口蔓延開來,深受其害,才主動,或由人家介紹去看醫生吃或敷藥(例學佛、親近善知識)。剛開始時,不大相信醫生,也不按時服藥,更對皮膚病還戀戀不捨,還懷念那份搔癢後的痛快感覺,有些人因此放棄了。有的繼續服用了一段時間後,藥效控制了病情,初次嚐到不痛、不養的滋味,才大喜充遍全身,恍然原先的愚癡。沒患皮膚病不是更好嗎?心曠神怡,自由自在,沒有苦,樂更顯得微不足道。於是對看醫生、服藥,產生了信心,甚至做個最合作的病人(出家,成為專業的修行人),沒多久,病就痊癒了。
佛如大醫王,法如良醫,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相等的法門加以療治。只要符合興趣、條件適合,又有善知識的指導,加上自己精進的用功,必能從貪欲到少欲、淡欲,最後全斷淫欲,心念清淨無染。如同找到了醫生、吃對了藥,和醫生配合,又按時服藥,自可藥到病除。當然中間有一段過程,不是一蹴可幾。為情所苦的人,了知恩愛猶如桎梏的人,何不來學佛,甚至出家尋求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