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乞是乞

    那年我在台東,一個好天氣,有秋風送爽、有秋陽溫柔。朋友傳了一封伊媚兒給我,他說「彷彿一夕間,他研究室窗外的木棉已光禿禿的,枯乾的枝椏伸向天際,就像一個乞丐般。」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衲衣下的足跡       非乞是乞         /恕

1、 木棉花與乞丐

那年我在台東,一個好天氣,有秋風送爽、有秋陽溫柔。朋友傳了一封伊媚兒給我,他說「彷彿一夕間,他研究室窗外的木棉已光禿禿的,枯乾的枝椏伸向天際,就像一個乞丐般。」他這麼說突然讓我想到電影裡,鬢白的主角孤背著手,佇立樹下仰望無際的天空,散發出一種飄蕭的哀嘆。年青時即沉鬱愛與美,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這是朋友另一個面貌的過往,如今已屆中年,在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苦樂後,對於草木的變化,流光的匆逝,就會懷著“傷春悲秋”之思,但是沒想到他會用「乞」這個字來舒發心中的失落。

 

不久時序漸冬。某一天我輪照客,正準備起身舒活一下筋骨,才剛走到門外的庭園,就看到一位赤著腳,臉色黝黑、身子瘦削的中年男子伸手向我行乞:「師父慈悲!我好餓哦!能不能給我50元買個便當?」我摸摸口袋正好有一百,本想等一會兒去買東西,這時反倒想試他:「嗯!一百元給你,但別忘了找我50,因為你只說要50!」話才剛說完,他已從我手上抽走了一百元,本想喊:「欸,等等!等等!」可是口卻像被封印了,因為他已選定馬路對面的「太師傅」填滿轆轆飢腸,看起來真的是餓了!這才發現他穿的衣服短窄、皺摺的可憐!一會兒在「太師傅」便當店陣陣爆香炒菜的氣味裡,在此起彼落的食客聲中,他一臉滿足的吃將起來了,果然他要的不多,只是一頓晚餐填腹而已。

 

光影寸寸轉暗。就這樣一段遇乞的故事被刻畫在這灰濛濛的黃昏裡,我又返回知客室,不經意的摸著原本裝著百元的口袋,突然朋友那封伊媚兒又從暗處盪出來,記得信中他說:「流光,我已一點一點失去它.....我漸漸成了生命的乞兒...」當時我還回他信:「不都是同一棵樹嗎!只是暫時的換季而已!潮起潮落,短暫的利鈍成敗、青春蒼老、枯萎美醜,何須放在心懷?生命--只要你好好的挖掘下去,富貴與窮困不是那麼絕對的!像馬克吐溫筆下的『王子與乞丐』,兩者戲劇性的變身,枯與榮的交替,必定會讓生命在每一次的花開花謝中更活蹦燦亮!」

 

2、 讀《禪的語絲》

但是我的實踐力不夠!一遇到現實的人事問題,並無出現“旖旎其枝”,反倒“枯葉抖瑟”。為什麼一個乞丐走來,還要懷疑他、試驗他?想布施卻又心裡嘀咕:「找我50!」感覺那時的我才真像乞丐,欲向那位乞丐乞「誠實」與「信任」!就像跟海洋乞「浪」,向花兒乞「顏」,心裡空洞得很!反倒那位乞丐心中簡簡單單的,只要50元就一副天下太平的景象,哪像我心裡滾著七八個桶子,真小氣!沒準我是一個表面柔腸而內裡易躁,隨時肚裡三把火,緣境一來,什麼木棉花、火焰花...一把火便可把山林燒得光禿,怪只怪咱們沒修養,沒有好好的去調理五蘊。

 

入夜後翻讀老禪師的「禪的語絲」,感覺一則則法語如新萌的嫩芽,如珍珠紛落,智慧就伏藏在每一頁中,像這頁所說的頗應我當時之景,具有心靈的療癒:

「榮與枯,盛與衰,全在自我的主宰。修養般若波羅蜜的人,往往抓住的盡是榮與盛;耽於放逸懈怠的人,則逃脫不了枯與衰的悲慘命運!」

2、

朋友!如果在街頭或市場看到一位乞丐向你伸手,你會“其心不喜”嗎?覺得他身上藴着一股令人厭惡、鄙視的形象,還是會心生悲憫? “乞”這個字,令我有所思---作為凡人,自然會有渴求和欲望,以心靈層面來說,各自有不同的渴求、需求、欲望、期望與願望,小至五文錢,一根針;大至百元。上期雜誌封面裡有刊載雲老禪師的「非乞是乞」(選自《最後才知道》),有說「乞、不一定是貧而賤,尚有請益與討教。」,所以,比丘,上乞法身,下乞色身,或修行人走訪善知識「乞求開示」;又如禪門的公案「乞求安心」,另有禪門的「化小緣」的苦行。“乞”字面面觀,想必不同的人生,有多少“不足”便有多少“欲求”;有多少“欲求”就有多少乞行,有多少乞行便有多少「心地法門」!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照見自己。

 

人生常有行到“水窮處"之時,看似絕路了,但也能在困窘中坐看“雲起時”,在在有絕處悟道的契機!就怕永遠的依賴、悲觀、逃避與懶惰。筆者一時興起,摘錄了幾則乞丐的故事,初看怎麼都像一齣齣隨時上演的現代劇,讓我們看見人的貪、瞋、癡,而知道了這些後,我們是否會對他人有更多的包容與理解?對自己有更多的用心?如此每逢生命有所匱乏之時就不是一個乞兒。

 

想想過往我也有過乞兒的行為,記得有一次逛街時錢包被扒了,沒錢搭車回家,就跟路人要了20元。還有一次是清早要去上班,走下山之後才發現沒帶錢包,以前住家附近有一男子新擺攤賣水果,起初沒什麼生意,看到我經過都會說:「要不要買水果?」我都冷漠的搖著頭,一方面不希望他在這街角擺攤,有礙鎮容,另一方面不想跟他搞得太熟。沒想到在這快遲到的時候,一大早的巷弄只見他在擺攤,便跟他要了50元搭車,他一臉親切的拿50元給我,想想自己平時的冷漠,現在竟開口跟人要錢,雖然事後有還錢,但那時覺得自己的行徑真像個乞兒。

 

3、乞丐的操守

詩人于堅漫遊西藏,在拉薩的街頭,遇上一位乞丐向他討要一毛錢,于堅給了他一元,他立即找給于堅九毛,唱喏一聲“謝謝”便揚長而去,剩下詩人震驚在街頭。有所求有所不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大丈夫一言,駟馬難追。還有一位慈善的紳士,路經鬧市回家,在一處避風的牆角,見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坐在太陽下打盹,便走上前問道:「這麼好的天氣,您為什麼不去討點東西?現在我能為您做點什麼?」那乞丐睜眼看了紳士一下,輕聲說道:「好心的先生,請讓開一下,您擋住了我的陽光。」說罷,依舊于陽光下閉目養神。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得之果腹可也,何必貪求?與其忙碌奔走,不如曬會兒太陽。看來滿街匆忙者,無一例外地都辜負了日出日落。所以就算當乞丐,偶而也有窺覷天光不荒涼的時刻。

 

另有一則有趣的報導,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看到美國有一位廣告公司的總裁級人物,在路上碰到一位向她行乞的乞丐,乞丐慘呼呼的哀求她,「求求妳,求求妳,我好久沒吃飯了,我好需要『錢』,請施捨我一點點錢吧!」 這位總裁決定做個小實驗,她沒掏出銅板,而直接將她的「信用卡」送給了這位乞丐,她想觀察看看,這位乞丐會怎麼花用這筆「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呢?猜猜看結果如何?

 總裁驚訝的發現,這位乞丐拿著這張卡,買了老半天,竟才買了一罐除臭水、礦泉水和香煙,總共「才」刷了……25美元(台幣800元)。

 

 這些實驗的結論,已經很明顯了──顯然,雖然乞丐可能是最需要錢的,但當他們拿到了錢,卻沒辦法「花錢」,連信用卡裡面的錢都花不完,而這位記者拿著錢,甚至不是每次都得到乞丐的歡天喜地,十個乞丐大概有五個竟然拒絕了記者的好意,告訴記者說他們過得很好,不需要他的信用卡(只需要他的「零錢」)。於是就有了以下的質疑---會不會反而是因為乞丐「不需要」這麼多物資,所以才會變成乞丐呢?富人是否因為「太需要」錢,常跟錢為伍所以才會富呢?所以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記得以前在淡水租屋而居,有一次附近的馬路準備要拓寬,眼看高樓陸續建起,在電話中我跟遠處的房東抱怨「住家環境遭破壞了」。但是房東很高興,因為交通帶動繁榮,房子一脫身就可以賺翻倍,他就是這麼想的,顯然他喜歡理財,所以財也理他;而我只懂得享受鄉野之趣,平生淡泊。

 

4、乞丐給人的啟示

另一個故事是乞兒考驗富者--有一個乞丐的故事,給予一位老人的啟示:以前有一位老年人,他脾氣不太好,為了讓自己不生嗔,在客廳寫下“百忍堂”三個大字,每當聽取別人意見時,提醒自己要安忍。修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自己的安忍很不錯,對自己的境界相當滿意。有一天,一個乞丐為了試探他,故意來到客廳裏,裝著不知道地問:「這三個字怎麼讀?」他回答:「百忍堂。」「噢,百忍堂……」然後就出去了。過一會兒,乞丐又回來:“實在抱歉,我忘了它叫什麼,您可不可以再說一遍?”那個人有點不耐煩,沒好氣地說:「百忍堂。」「好好好,謝謝你!」過一會兒,他又回來,再次問同樣的問題,那個人特別生氣,吼道:「三個字都記不住嗎?百忍堂!」那個乞丐說:「噢——原來是不忍堂!」所以乞丐也有所教示。讓人藉以修練自己的情緒智商,訓練自己可以擁有更包容、慈悲與寬厚的胸懷。這個世界的是非煙塵已經夠喧囂了,有時一無所有的乞丐竟驚奇的保有自己的的志氣與明白。


還有的乞者個性不壞--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走在街頭,突然有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向他伸出了髒汙不堪的手,紅腫的雙眼裡露出的滿是希望與乞求。屠格涅夫搜遍全身,也沒有找出可以給他的東西,於是就握住那只髒手,誠懇地說道:「兄弟,我真的很抱歉。」不料,那乞丐卻滿帶笑容地回答說:「謝謝,這已經夠了。」除了衣食和金錢的施捨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真誠地對待與愛心的給予,這位乞丐在饑寒之中領悟並堅持這一點,實屬不易。記得以前在市場偶而會看到瘸腿身障的小販在兜售抹布,我曾經看到一個太太將100元丟在小販的推車上,卻不拿抹布,衣衫襤褸看似乞兒的小販很不高興的說:「我是靠自己的勞力過活,我不是乞丐!」

 

所以在關心弱勢之時,少不了物質行為,有所謂「一點心意」;但是在獻上一份「心意」時,其間所包含之意究竟如何呢?只是一份憐憫,一份善心嗎?在街頭不是常有藝人憑自己的專長表演,卻被視為乞丐,或流浪漢、或形如枯槁、衣衫襤褸的路人,他們雖一時貧困成為乞丐,依然取捨有方,保有他們的自尊。

 5、網路流傳的“乞丐”笑話
可是現實裡依然有欺騙人的善意的「自私乞丐」,有一個笑話:
小王的公司路口的轉角有個乞丐,每天上班時小王出於同情心,總會拿一張100元的鈔票給乞丐,乞丐也很感謝小王,可是某天開始,小王不再捐100元了,只捐50元給乞丐,乞丐覺得很奇怪,但是也不好意思開口問。但最近一個月,小王竟然只捐10元給乞丐,乞丐終於忍不住問小王:「好心人啊!為什麼你以前捐給我100元,卻變成50元,甚至現在只有10元呢?」小王說:「哦,因為以前我單身一人,所以可以一天捐100元給你,後來我結婚了,只能一天捐50元給你,最近我的孩子出生,一天只能捐10給你了!」乞丐很生氣:「你是說....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的老婆和孩子!」

 人是那麼容易使壞,笑話中的乞丐本來是抱著感恩的心,後來變成責怪施捨者,何其自私、狡猾!這時會不會有人勸他:「你看你,三年了,還蹲在這裡做乞丐?你知不知道人家養家的辛苦?」但這樣太理直氣壯了,不如換個口吻:「某某!給個方便吧!細細的生活,別扯這些葛藤!」可見會不會想僅僅一念之差,人一忘本,當下所求就成了假相。自己不自立自強,反而坐享別人的辛勤所得,自私自利的結果,最後成了錢財的奴隸,那才是永遠的貧窮。《禪的語絲45》說

「時下的懶人,不肯辛勤的付出,卻寄望於安逸的享樂;就像是望著良田守候莊稼,卻不肯耕耘和灌溉。」

6、有關比丘「非乞是乞」

佛經的故事,布施是修福的一個法門,經中記載,有一個乞丐拿了一只破碗,討了一碗油來供佛點燈,釋迦牟尼佛知道後告訴弟子阿難尊者,其他人點燈的功德,都沒有這位乞丐來得大,因為這個乞丐雖然貧窮,什麼都沒有,但是有一顆虔敬供佛的心,這便是非常大的功德。 

 

 「乞」這個象形文字的內涵,經由雲老禪師的解「讀」後,即由原先局限卑微的概念中昇華而顯現其莊嚴本色。雲老禪師在《易知篇》中云:
比丘為資護色身而乞食於人,是正命清淨之行為....。不過,乞食之時,當須正其容貌,端其威儀,令一切人生敬信心;基於比丘當覺,身為苦本,無可貪愛,行為修正道,維護色身而乞食,但求得除飢渴,勿令多貪,妨礙行道。

 

又嘉祥大師於《法華義疏》中強調:「比丘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

 

結語:
一般有向世俗人乞求,更有向天地、神明、宗教上之祈求,例如本省各寺廟元宵節時有「乞龜」的活動,由廟方供出麵龜、紅毛龜等壽龜,帶回家讓全家「呷平安」或藉以祈求“後嗣、求財、求壽、求登科”。另有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原名也叫乞巧節,民間   向牛郎、織女雙星“乞富、乞壽、乞子...”,還有姑娘們向其乞求手工之巧等等內容。

 

人情百態如今湊在一起看,施與得來自於人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關愛、體諒與悲憫,點滴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響。施與得皆「觀自在」!也構築了人生的某種智慧與真切。此刻思及老禪師的最後才知道「非乞是乞」中的末後句:「砂礫變黃金,因正勤精進,非乞。黃金如糞土,任懈怠放逸,是乞。」(可參看307期雜誌的封面裡)

 

就在那個冬天還沒過完,我又回了一封伊媚兒給朋友,上頭寫著:

 朋友!你缺乏什麼?不妨讓我們像雲老禪師在《禪的語絲》211

中所說的:將佛法,融會於生命旅程中,調適生活於逐漸減少缺失者,是學佛行者饒益功德之最! 」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