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因設三量法」

介紹「因設三量法」      /智惇

 

 

老和尚著作《因明學理法》第五頁:因設三量法:

現量:鏡中像緣。

比量:見煙知火。

非量:分別取捨。

 

前言:老和尚七歲出家,二十歲大學畢業,在湖北歸元寺受具足戒後,三年頭陀行,曾在西藏因明最高學府絳央寺學六個月因明,這本《因明學理法》的初版是民國92年(2003年)。按因明學在唐代極盛一時,內容太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民國以來,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台灣政治大學都曾在哲研所開講因明的課。古因明學原以五支論法,後來陳那菩薩改為宗、因、喻三支。依於唐玄奘大師高足窺基大師(唐開國名將尉遲恭的兒子)所撰的因明大疏,簡稱大疏。第五頁:「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徧在眾經」。

 

台灣汐止肉身菩薩慈航大師,生前在因明入正理講話中提到:「不善因明規式者,今後恐難以弘法。故負有宣傳佛教之責任者,對此宜熟習研究」。新因明三支,將舊因明的宗支,重說的結支刪除,以資簡潔,合支只有類比推理作用,納入喻支中,令其發揮演繹推理的功用,可見因明在介紹佛法的功能上有其必須的價值。

 

一般論述因明學,都以陳那菩薩所著《因明正理門論》簡稱門論,後來其弟子「商羯羅主」,以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旨微義奧,恐後學難窮,乃綜括紀綱作《因明入正理門論》 ,以「入」作因明之階漸。窺基大師所撰的因明大疏即以《因明入正理門論》為版本而作疏,簡稱《大疏》。老和尚在因明學理法前言說:「是學乃理論科學…..慎審其『理和事』的正偏與實虛境況」。

 

以智惇近二十年來研讀有關因明大疏的著作,言都有其理,但總不得其理的圓,所以最好還是死啃大疏的原著,一字一句去體會、去理解。在練字鍛句中深入鑽研,直到山窮水盡,面對萬丈石壁,出不去啦!此路不通,左衝右突,這時或有一線曙光,這就是老和尚的因明學理法,可以助你深入淺出的理路。不過這個理路若不經過因明大疏刻骨銘心的千錘百鍊的過程,也是枉然。

 

現在言歸正傳,談因明的三支論法,先談因。所謂因也,就是緣起,經云:「無因不有,凡必有其」。這個因有二,一者:「無始」的因,如雞生蛋,蛋生雞,人從哪裏來?來自父母;父母從哪裏來?又有由其父母來。二者:是「有始」,有始者本有,如眾生都有佛性、真如、涅槃…等等是。

 

因明學的因明是談無始的因,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人依於十法界來說,前六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後四種是賢聖位,此文暫略而不談。以能有語言能力、對佛陀自證的文字記載的道理方法,可以依文字而了其法在哪裡的當生是人的人來說。這個人因的本來面目,在因明學中稱作比量,是比較而量身打造的本來面目(比量是依他所執性,所以比量是依現量而量身打照者,亦即依於現量而生起者),也就現在的那個的因。這個因在人的思想領域中,真的找不出任何語言、文字來代表。所以經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這就是「現量者:鏡中像緣」的「鏡」子。按鏡子有質、有體、也有其功能作用,以體質言形狀:有平面凹凸的,其品質有玻璃的、銅的、或以水為鏡的,或他人的知識經驗為鏡的、過去往事為鏡、歷史為鏡……等等。

 

所以這鏡子以人言,有男有女大人、小孩、職業、財富、貧賤、地位等等「自性、差別」、「有法、法」、「所別、能別」等。因此這面鏡子有體,也有其義。「體是自性、有法、所別」,「義是差別、法、能別」。如縷貫華,有其同亦有其異,為什麼呢?先謂什麼叫現量,因明大疏言:「行離動搖,明證眾境,親冥自體」。簡單的說,以根見言親眼目睹,未加分別,直心體得的。如鏡前有物,依你那個鏡的品質在鏡中所現的物像,是變形的、模糊的等,再加上你五蘊所起的不同的緣,綜合起來謂之現量。非量是分別取捨,以一般人言,追求名聞利養,有變色蟲的、今是昨非的、有雙面人的……以修行人、出家人言,也有真假的差別,這都關係到每個人的分別取捨。

 

按老和尚的心地發明 止觀法,智惇認為有二種,一者是對欲界的人來說;二者如老和尚所著《觀行法要》第二頁:「所謂內視工夫,必須四禪定已經有了基礎,方能藉四無色定的軌則逐步修持」;又在《修行法要》第十六頁,五蘊間隔之妙用:「...唯有於『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纔有機會利用時間,發揮空間;調整『想』的內涵,提昇為『非想』,甚至增上為『非非想』的境界...」

凡此都是屬禪定中的工夫,非欲界凡夫所能企及的,所以不談。對欲界的凡夫來說,這個止觀法是在相對中不斷的想,比較分析,建立各種不同的方案,其方案的建立,是先有所說,而後再不斷知識經驗的累積下,才有方案的建立,大般涅槃經四相品第七之上:「如王國內有衲衣者,見衣有孔,然後乃補…譬如轉輪聖王,先為眾生說十善法,其後漸漸有行惡者,王即隨事以漸斷之,斷諸惡已,然後自行聖王之法……我亦如是,雖有所說,不得先制」。老和尚在菩提寺拜庭有「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這就是對僧團諸眾有關六和敬的所說,這就是出家眾在常住中應有的共識,待漸漸有行惡者,即隨事以漸斷之。「如何斷?」即開白羯摩制法(如佛陀對六親比丘制戒)以斷之,不過法的制定還得賴於有權職責各寺院、講堂的四大洞口、住持、當家、知客、維那、說法的法師、院長、督導等先有共識,必要時也可集眾討論,若因循待變,那在台面上具一定職責者,可能有失責之過吧?這就是因果輕重如何拿捏的非量:「分別取捨了!?

 

大般涅槃經中一段話作總結:「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取令入芥子,其諸眾生依須彌者,亦不迫窄,無往來想,如來無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芥子中,復還安止本所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