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個人從事插畫的行業已一段時間 ,在後半段時間 ,接觸佛教,(或說是佛法)的機會 較多,那是進入千佛山的關係及原故。
談插畫
個人從事插畫的行業已一段時間 ,在後半段時間 ,接觸佛教,(或說是佛法)的機會較多,那是進入千佛山的關係及原故。
這段時間以來,工作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想法些許的改變,多了一些因緣因果等等的思考及判斷問題的線索,還有〝為什麼〞等等的頭痛問題。 當然這些東西不是想才有,本來就存在的道理及問題,可是這跟我現實的行業有什麼干係? 若說畫畫只是為了工作謀生,那當初是否該學商,若是為了興趣那接案子為何跟人談價格,這其中就有一種不變類似哲學的東西在裡頭,若這些東西沒有佛法思維的肯定,會衍生成[我做這件事是幹什麼?]的問題,本來是一步一腳印, 最後會變成:一步一空洞,空虛遍虛空的窘境。
佛法講究現實,講究境界,畫畫當然也需要境界,畢竟身為繪畫的工作從業人員,畫畫是要用畫的,雖然有時可以〝嘴巴〞畫畫,也可以〝眼睛〞畫畫,但這只是於理而言,於事就沒有境界;也就是吸收了、消化了、表現得出來,專業的智慧比較圓滿而不是嘴裡說說就好。難怪老師父曾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也是世間法」; 在還沒有修養到能夠表現得出境界來之前------- 都不算數 !
不二法門
身為畫者,接到一個案子,收到文編的文案或劇本後,頭一個就是“煩惱”。在煩惱的意念中,有太多相對的東西----畫法、技巧、風格、色彩、線條、材質、年齡層、媒體……等等 ; 包括自己目前的能力?條件?可以達到什麼地步?對自已的了解掌握有多少?有時自己眼到心到,但你的手還不一定表現得出來;這時就必需從很多相對的資訊看法中間,尋找一個唯一;於構圖:在很多構想的鬼畫符中間尋找一個較像人樣的,這其中就有道和真如的意味在裡頭;譬如,若只是一般的說明式的圖畫看看就過去,意思達到就好,沒有必要太認真,就如同畫了經年累月的佳作,就為了刊一天就丟掉的報紙稿。
太執著於美,對畫者的身心健康不一定有幫助,有時還要考慮到時間現實效應,也要考慮到對讀者有沒有負面的引導?對出版者是不是他要的東西,否則美,本來是件好事,太執著於美,連生計都有影響,美又有何用?一件事若失去了意義,就變成顛倒了,何況除了美以外還有真與善的問題呢?
總歸來說: 畫者、出版社、讀者 這三方面各有不同的需求;是不是都能恰到好處?
這時就想到如 釋迦牟尼佛以調琴音來譬喻之說 ,在自己的角色及立場上,盡可能將周圍有關的人事物負面效應降到最低,是最安全的做法。
◎繪畫中的妄想與雜念
我總認為,身為佛弟子接觸佛法後,想的事反而會較多,但在同一事項上、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應該會比一般人較少,心裡較平靜,為什麼?比如在畫畫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很多〝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困難;這之中就有妄想和雜念的作用及關係在裡頭 ,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情況是不實際、是無可奈何的、是辦不到的,那都是屬於妄想類的,就不會太在意、太堅持,馬上丟到 “一般垃圾桶 ”,痛苦就比一般人少了一大半;那雜念呢 ?譬如畫手在文編描述的意境中,有太多種構想可以表現,但不知該用哪一種才好?這是雜念的現像,但是聽說比妄想好太多了!
因為是可以奈何的、是可資源回收的、是有價值在裡頭的,但是要整理、要篩選、要在一堆爛蘋果中選擇一個較不爛的,辛苦一下理所當然,至少過程會比較順利自在一點。
◎圖畫與修養的關係
記得老和尚曾說:什麼是修養? 就是“修正”,修正還不夠,還要把修正好的拿來培養,使不好的變成好,使好的越來越好。
這用在畫畫的過程上實在很貼切,平常讀者看到我們的插畫或漫畫成品都是最完美的一面,乾淨利落的漫畫線條稿,但是那並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先透過打草稿的〝過程〝〔意念中的、
或紙上的〕來調理,或修飾一些錯誤的動態、形狀、結構、表情、韻律、空間感、可視度、意義...等等的觀念,總之修正一些不良的美術習氣,修正還不夠,還要把修正好的東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培養、吸收.消化------整體就叫修養;時間久了,就慢慢累積我畫畫的技巧、本錢和資糧。
在作業的過程中間往往會遇到一些“不知該如何是好”的難處,心裡起一些煩惱,我就想到老和尚在有限的時間,簡短的對信眾常提醒的一句話: 為什麼煩惱?因為沒有修養!有修養就能產生智慧,有智慧就能用它來化解自己面臨的問題。這對我面臨繪畫工作中的煩惱下手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和態度,也就是說,我在繪畫這領域的某方面的知識、經驗不足!學的太少、修養不夠!畫畫離不開修養,修養跟畫畫有非常緊要的關係,因為畫畫也有身、口、意。
畫畫中的我相. [PS:學佛後對本業突破的地方]
金剛經都在談相、一切有為法為不實在;那“相”在繪畫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
你的成品是一個相,你所製造的色塵是帶給別人什麼樣的受蘊?也就是感受、觀感,畢竟畫畫
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
以技術面來說,若一直停留在相的美醜上恐怕產品,圖畫會難以提昇進步,最後會有一種
空洞空虛感,就好像吃香蕉只有吃到香蕉皮,沒吃到香蕉肉。圖與文是一個相,在相上用心,了不起只是一篇美好的文章和美麗的圖畫而已,圖文所要表答的內容[意境]才是真實義;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家什麼 ?
畫圖自己再怎麼覺得好看,總是會有一些盲點,但這些盲點,隨便一個沒有美術觀念的
人很容易道破;例如教育性質的圖片,讀者才是重點,像兒童插畫書,若要比美的話,你找美
術專家沒有用,你要找幼稚園的小朋友來評斷──他是我們的禪師!但是插畫書又是家長買的,也要讓家長甘願來買,或許顧慮到這些整體較圓滿。
雖然每個人多多少少容易表現出自我意識來,尤其畫畫的人,很容易受到讚美,但時間久了容易營養不良,泡沫經濟的泡沫總會消失,佛法教我們怎麼客觀一點,對繪畫比較容易有突破的表現;因為每人的喜好不同,所以會有邊見的問題。雖然學對方於美的技藝,可讓我們的藝術技巧增上;但研究醜,亦可防範未然,就像老師父所提到:「沒有營養的筍子至少能幫助消化,不能忽略或否定他的價值」一樣。
以繪畫的形式而言,它其實是一種不同於語言文字的〝溝通〞方式;而且這也是國際性的一種思潮;可能會取代未來人類文字的一種表現方式。你如何透過圖畫來向觀眾說些什麼?而不讓觀眾只停留在圖畫的美醜、或文詞的優美上;更而深入圖文所要表達的內涵、意境?這對我個人的本分而言就很重要了,這也是我在學佛之前所未注意到的東西,也算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接觸佛法前別人若說我的圖很美,我會很得意,接觸佛法以後,別人說我的圖很美,我會
較耽心,為什麼?畫再怎麼好,於觀眾而言,了不起只是如同老師父在”白雲心語”一書所說 :
「額心安珠,不是再來人。口中吐珠,不是真神龍」
對我的意義是:「畫手也好,畫家也罷,若表現的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就算畫出一幅同等於珍珠且令人激賞得像大畫家的那個樣子,那又能如何?」老師父進一步說:
「語意藏珠,才是大慈大悲的菩薩。」
對我的意義是:「在各人美術創意方面的專業領域中,若能處處幫助別人,離開苦楚,擁有快樂,令人感懷於心的普通畫手,才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這些意義警惕我----[創作的目的是化解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這些思惟道出我的份內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人與人溝通時,「口才」表現的最高指導原則。 怎麼說呢?“溝通”〈繪畫〉不是"口才流利"[畫畫美醜],也就是說你畫這張圖,等於你說這些話───對人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幫助?能不能化解問題!?能不能展現像“珍珠”一樣的價值及饒益性?否則畫畫等於“造業”,畫得越好,傲慢心越重,圖畫得再美,並不能出離三界六道,忙了一輩子,得到的是一無是處;有漏之法〔好處都漏光光了〕,瑕疵一堆!也許行行出狀元,
雖說每一種行業都有個別令人激賞的知識經驗,但這些經驗不小心也會變成此生一種踢不開的得失心。
人---話太多或話太少,於因果而言,多多少少會有心理層面的問題,不經意的在人與事之間構築一道城牆或河流來保護自己,這其中必有人生的一些〝什麼〞無法釋懷。說也奇怪,我說話時有時候會口吃,畫圖居然也會這樣?老和尚這句法語漸漸化解了不少我在語言這方面多年來的心理障礙,讓我產生極大的共鳴。我的生活圈有不少這一種同類人[物以類聚],尤其比我年青小伙子也多碰到類似處境或障礙,我都會詳細的推薦及解說這段老和尚的法語,它的用法及使用量,給身邊正煩惱於語言溝通障礙的年輕人,一個成藥式的啟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