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散文(一)人身難得

衲衣下的足跡--散文(一)人身難得
智惇
2016/04/04

青山無礙白雲飛,「為什麼?青山無礙於白雲的飛呢?其 “法在哪裏”?」青山固然壯碩猶如須彌山,矗立不動,風火不侵,然而白雲不執不著,可隨緣而動,猶如人之心無所住,清淨無為,一如千佛山菩提寺拜庭「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

出家修行,信佛、學佛,常住於僧團中,依六和敬而放下自我,這就有青山無礙白雲飛的自在,在僧團中和合,盡己所能隨眾成就佛事。

一旦離開常住,另成個體戶,當初剃度出家之所愛者,予以別離,在道心漸失之際,捫心自問,就有愛別離之苦矣!要使個體戶成為蘭若精舍,在欠缺同修的相互砥勵而能不懈怠,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出家剃度後在常住時,要惜福,珍惜這個難得的僧團學佛修行的環境。

出家如此,在家亦復如是,人的財富、地位的高低,一生都處於仰望中、無有止境,一山過去又一山,一山比一山高,盡一生之力,登高不可能達於極致。善財童子登妙高峰,求見德雲比丘,繞峰七日不見,頌曰:「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峰頂不定蹤,七日既云尋不見,一朝何故卻相逢,發心住處師緣合(當發心位),普見門中佛境容(善財得普見法門),回首夕陽坡下望,白雲青峰萬千里」。這個頌說明七日不見,在發心未到住處,發心意志不堅也。所以師能緣合就在當發心住故。這說明信佛學佛要有所提昇,就在這個「當下的發心,住不動搖也」;三心二意,要修行又要過好日子,天下事唯你隨意成就,這是轉輪聖王的福報,然而到忉利天同釋提恒因同坐一位,一念惡心即從天道下墮,不久病死,由此可見,有福報還要珍惜呢!

經云:「從人身中得身,如爪上泥,失身者如大地土,脫於餘趣受生,何啻百千萬劫」多麼觸目驚心啊!從人身中死後再回復人身受生,如手指爪上的泥,而死後失去人身的如大地上的泥土。為什麼?為人在世,每天都在利己損人,甚至損人損己,睜開眼睛就在造業,能不轉入下三道者鮮矣!一旦輪餘趣再回人身百千萬劫也不易回來呢!即使進入天道,生前若有正知正見的建立,到了天上享福,樂而忘憂,福報享完難免下墜下三道呢!?

青山無礙白雲飛,那是由修養而具的成就,以智惇能知道的有二種原因,一是善知識的啟示,如老和尚的師吼,這是難得的機緣,現在老和尚圓寂了,師吼已成絕響。其實看老和尚的著作才是最好的,不過要悟出「法在哪裏?」才算有所「了」,而且這個「了」是要從不斷「為什麼」中去發現,光說「了」只是知見,還得去實踐才是修行呢,只是修行要有所悟又是另一層次了。第二是三藏十二部的經文,同樣的不可循文字去解文字,那是上國文課,法在哪裏?是從文句中的為什麼去悟才行!所以讀經再加以靜慮,只要契而不捨,必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