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文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6期2016年11月
如果,懂得空閑就是慢性的自殺;那末,行於覺道的人,即已具備了行者的條件;就像是鑽木取火,唯有明確的忙碌,才能獲得可用的火源,而展現火的力量,運作得成效益!
白雲深處
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空閑 /文文
行近七十年的僧伽生涯,幾乎不敢也不容許「空閑」的腳步,走向任何「無聊」的定位;在不是「盲」的「忙碌」中,設法維持「明」的「覺悟」裡,必須是不斷地向自我挑戰,有所謂精進鎧,是不許發生敗跡的,即使是略微的喘息,都將淪落鬆懈的藉口。
聲聞乘樂於住空,菩薩必須利用空。
因為,人命只是短短的數十年,不可以但求挨過去,而是如何好好的把握,使得發揮最高的價值;就像是核原子,同樣是表現威力,卻必須肯定其功德的饒益性!
老野同樣有「我」,於業或道。
老野同樣起分別心,於偏或解。
老野同樣生煩惱相,於己或他。
無論如何,要求自己不可隨緣而住空,攀緣而優閑;尤其是「老薑」時刻,唯恐「空閑」而淡然無味,終究被沙汰而被扔進垃圾堆中;基於「老」而「不死」是必須有「生」的價值,在利益的指數率上,不是單一的自我。
如果,懂得空閑就是慢性的自殺;那末,行於覺道的人,即已具備了行者的條件;就像是鑽木取火,唯有明確的忙碌,才能獲得可用的火源,而展現火的力量,運作得成效益!
閑則無聊,有空才得閑。
得空閉聊,無聊才有空。
試想:學佛行者,尤其是菩薩乘,何來空閑,而且無聊?即使有空閑,應作該作,晝夜六時,正勤精進;任如何,亦不可能無聊!當警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請問:
無常無能住,何來空閑?
精進救頭燃,怎說無聊!
畢竟信佛須學佛,學佛當如佛;從來成就佛陀、或者是菩薩,無不是面對業我,但見道我,以至清淨我,方入正等覺。或者說:
舉凡已成就的佛菩薩,是不保有自我的;唯有突破了自我,但具功德的饒益大願,纔是明妙圓覺的果位上的實證者!
同時,亦可發現,何以悉達多太子於降生之時,欲說: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你我他,眾生皆有「我」;依於眾生皆有「佛性」的理念,但能把握一個可以生起變化和作用的「我」,刻意地加以調整,也就是修養;從業我中發現道我,從出離而至清淨,忽容疑議的可以肯定:
佛性顯,我清淨,不就是佛菩薩麼?!
同道們!吾輩稱行者,切請謹記:
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空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