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210期 2006年 12月刊
一個從中國古畫走出來的女子,舉手投足間有杏花綻放在枝梢的古雅、清潤,這股靈秀在世間的展現便是:熱愛生命、謙和有禮、一派天真,猶如君子謙謙。
文/吳杏綿
茶水之戀
吳杏綿,一個從中國古畫走出來的女子,舉手投足間有杏花綻放在枝梢的古雅、清潤,這股靈秀在世間的展現便是:熱愛生命、謙和有禮、一派天真,猶如君子謙謙。
她一直對茶情有獨鍾,她說「茶」蘊含無窮的意韻和滋味,一碗茶湯入喉,予人生命順暢、風雅,若能超越喝茶的形式、品類的高下,更可迴至心靈的啜飲,猶若人在天地,一水一福慧,一壺一真品。
聊起這段綿綿的「茶水戀」,必須回溯到唐朝的「茶聖」--陸羽他所煎下的第一碗碧綠;在中國一千二百年前,他這一細煎慢品,就烹煮出中國人喝茶的人文藝術及長遠的茶道文化歷史。杏綿老師說:她是在一九九四年起到蔡榮章先生所開創的「陸羽茶藝中心」參加泡茶的考試,那所中心是蔡榮章先生在深厚的泡茶經驗中,延伸出來的「一個人喝茶」、「野外簡易泡茶」的深境體悟,於一九八九年在台北發起、創立的「無我茶會」,體現「喝茶」的另一種風情經典。
十多年了,杏綿浸熏其中,挖掘不少「茶」的消息,當然她早也通過了「泡茶師的認證」,她說:茶會的品茶方式跟一般在家泡茶不同,最大的特色是將飲茶提昇至心靈的層面:共享、無私、沈靜,專心體會茶底世界的美妙與淳樸。
之後,她一心想把中國傳統飲茶文化的精華發揚出去,她認為那是中國傳統美感及藝術情懷的發端,而美學素養在生活的落實,必須經過潛移默化。尤其目前處於文明快速發展,人情日益磽薄的現實趨勢,人際間的冷漠、疏離、浮躁,倒可藉「無我茶會」,讓心靈在無形中得到舒解的出口,所以走向戶外的「無我茶會」,可以結合自然的情境,把心打開。
生命的破曉
印象中有一次在宜蘭的棲蘭山莊辦「破曉茶會」,天還沒亮,人在幽暗的林裡,要奉茶給鄰座的茶友時,還得在樹叢裡覓尋一下,在天色漸開,露水霑潤的清晨,一邊欣賞天地破曉之美,一邊感受人在那個時空的氛圍;當涼風拂過山林,天地從一縷神秘、氤氳的灰黑,慢慢變成明亮耀眼,接著初昇的朝霞釋放生命的活力,彷彿茶碗裡,那一抹嫩凝的精華,是大自然深妙、獨特的清韻。當場她一副豪情,感動的要與天地接心,不禁搖歎說:「天地有大美啊!美在無私、無藏之風,只有放下自我,才能體會那意幽境遠的禪意」。
祇道「禪茶一味」,她也多次把茶會的時間、地點約定在山上、海邊,大伙兒爬完山後坐下來泡茶,體會人與「大地」、「茶友」、「茶」....相遇的美妙;還有年年在高雄文化中心,為母親節舉辦的感恩茶會,期望藉由這樣的活動,人我間有更好的律動。今年的七月二十日在高雄千佛山般若寺七樓,藉由上若下舜師父的引介,她也舉辦了一場「無我茶會」,將個人對佛法的體悟和茶會結合,試著表現佛法深邃、柔軟、活潑、親和的「無我」之宴。
無我茶會的形式
她說「無我」茶會的精神是與人分享,不自私,心要開放、專注,每一個過程都要注入省思,才會珍惜與別人的互動。茶人的「一期一會」其實蘊含「把握當下,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不會重來」的真諦,那也是日本“芭蕉翁”俳句詩僧的精神。
茶會參與的過程,「心」是著眼點,只要發現「心」之所在,便如「一春花樹,深意千重」,樂趣自在其中。再者,茶會不是什麼制式成品,所以不爭、沒有比較,就像學佛對人事的接觸思惟,不期然的發現「道」在汝邊!所以她說「無我茶會」是一種茶道思想,其人文精神的特色是簡便、沒有繁雜的流派,只有最簡約的形式,茶壺包巾一打開就可泡茶,不需桌椅,席地而坐。它有下列七項約定,是愛茶人的精神成長因素,可以提供給現代人全新的生活態度,或謂七項精神體操。至於有的茶會還有音樂欣賞,那是在最後一道茶後的「空白之美」,大家才放下一切,專心聆聽音樂,欣賞不同領域的茶味,體會「喝茶」時的寧靜、自在,無我茶會的七項精神特點是:
1、圍成一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2、抽籤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破「我執」,廣結善緣。
3、依同一方向奉茶,無報償之心,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奉茶方式。
4、茶具、茶葉與泡茶的用水要自備,並接納、欣賞各種茶。
5、用心把茶泡好。
6、無需指揮與司儀,事先約定泡茶次數、奉茶方法,並排定會程,培養茶人遵守公共約定的群性。
7、席間不語,默契的培養,體現團體律動之美,連「請喝茶」、「謝謝」的聲音都沒有,照面時只要鞠個躬,微笑一下就好。
譜一曲古典花藝
杏綿也是愛花人,翻開「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出版的插花集錦中,有收藏她的一頁花藝圖照。但見花顏深淺、聚散,散發著一股堅韌、恬淡的氣質,令人看了怦然心動。無論是「意」或「象」上的醞釀,同時呈現激揚與沈潛,灑脫與樸實的「大破大立」,是生命的長歌,等待這一刻釋放。
花材的選擇上:「火龍果」是很鄉野的花材,「雪杉」、「紅羅剎」予人陽剛充沛之氣,外放強勁、搶眼,但杏綿老師賦予它內歛的手法,配襯其它的花材,整體表現出怡然的風采,把古典涵義放在正位上,從另個角度觀,又不失其現代的風格。配襯的「黃金葛」是親切、隨處可得的植物,「小菊花」幽幽綻放,比喻默默襯托別人,又不失自己生命的照亮。
這盆花的特點是不找特殊、來源不易、昂貴的花材,就像杏綿的居家之道,物質上雖不是很富有,但心境卻十分富足,生活但求簡單,當然就能放開物質的羈絆與戀執。所以,這盆花藝作品反映出她知足感恩的心靈寫照,她徐緩有力的說:「人生最大的快樂、越美的東西好像越趨近“簡潔”、“真誠”、“雋永”!」
所以,這盆花藝企圖突破「光鮮外表」不耐壓力的柔弱,她以「淺深聚散,萬取一收」做為花藝的總標(選自中國詩評家司空圖的“詩品”),正是體現佛家所說的「能放能收」,致力於生命當下的活用、灑脫。
「花藝」與「茶道」,杏綿老師認為都是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所以兩者有其相通的內含,在一草一木中,可活絡心思,表現大自然與生命的深遠意境,主導怡然自得的從容與寧靜,這一點正是茶道、花藝所以獨具魅力的地方。
活出生命的風格
星期日一早,杏綿老師的同修剛好爬山回來,我們看他一副精神奕奕;女兒「喵喵」稚氣中帶著一份脫俗、乖巧;兒子見我們來,殷殷待客,他們的成長過程也曾依存在父母的茶會、藝術的熏陶中,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年青人自信樂觀,勇敢作夢,於一家四口而言,家人就是沖泡一壺春茶的源源熱水,溫度幾近沸騰,且永遠供應。
難得的是一家人十幾年的「油、鹽、柴、米」經,每天見面還有一團悠悠的期待,不是另一半就是一對兒女興趣盎然的輕喚著:「媽咪!吃飽飯後泡壺茶吧!」實源於每天的心情、成長不同,在一天忙碌之餘,大家放鬆繃緊的神經,藉茶香氤氳,一家人圍聚談心──平淡、滿足、深刻,在生命深處找到最輕鬆的自在與滋補,難怪我們一進入她的雅築,囂擾的車聲、市聲都被推到細雨輕塵般的深處,只有歲月沉酣的馨香,慢慢在屋裡瀰漫開來。
基於「美感」是藝術創意的根源,杏綿老師的同修也修得一身雕刻的好功夫,他時常在木頭、玉石上勁舞,其雕刻骨力深蘊,驚豔好風好景。於一天工作之餘,坐在家裡的起居室,在茶煙裊裊中,一邊把玩、思索著玉石雕刻的下刀處,一邊與家人談心,一屋豐富的玉石收藏,牆上掛滿的精采雕刻作品,生活就像那縷茶香,靈感創思隨時可以挹注,沒有解不開的結,也沒有載不動的愁!
這就是杏綿老師與她家人在茶水世界裡的無限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