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看故事

    初學佛者要警惕自己,如果自己喜歡搬弄經文上的資料,自以為懂很多,毫無親證的見解、真實的體悟,僅僅只是一個理論而已,旁人看了會覺得其所言所行,對答上、境界都只是隔靴搔癢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19期2017年3月

從佛法看故事   鴝鵒與蟬

 

故事:

鴝鵒之鳥出於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唯數聲也。

蟬鳴於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曷若我自鳴其意哉!」鳥俯首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

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叔苴子,內篇)

 

譯文:

鸚鵡這種鳥生長在南方。南方人把牠抓來並且調教牠,時間長了,它就能倣人說話的聲音。但是卻只不過能模倣幾句話,整天所唱的只是那麼幾句。

 

這天,一隻知了在院子裡鳴叫,鸚鵡聽到後就恥笑知了,知了對牠說:「你能說人話,這很好!但是你所說的卻不是自己的話,等於沒說。哪裡比得上我這樣依照自己的意願說話呢?」鸚鵡聽了這話,慚愧地低下了頭,一生都不再模倣人說話。現在,寫文章的人剽竊模倣別人的風氣,他們不過是不懂得慚愧的鸚鵡罷了。

 

心得:

一、

《辭海》下冊謂:鸛鵒,亦作鴝鵒,屬鳥綱燕雀目,毛色純黑,頭及背部微有綠色之光澤,頭上羽毛,細長而尖,呈柳葉狀。修翦其舌尖,可教以人言;又能巧擬他鳥之啼聲。俗名為八哥。

 

鴝鵒能模倣人說話的聲音,但牠不能了解話中的涵意。聲音再怎麼好聽、逗趣,也只是拾人牙慧,因為無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淋漓的抒發對萬事萬物的感懷,如此「依樣畫葫蘆」,能有什麼創意呢!無非是藉此炫耀,從未好好做一回真正的自己,我口寫我心。《景德傳燈錄》也說:「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

 

如果學佛,只會誦經、禮懺、念咒、....,於經、懺、咒語的內涵不了解的話,想得到佛法的饒益是很難的。如果能了解經、懺、咒語的意義,並且表現出來是饒益的,那就是智慧。例如我們常念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佛教中一個人臨命終時,會找佛弟子幫他助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了解其中的意思,意義就不一樣了。

 

南無是梵文,中文的意思是親近他、依靠他。阿彌陀佛也是梵文,「阿」(音ㄛ)是無,沒有止盡,無限量的意思。彌陀有二種解釋,一是光亮,一是壽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或無量壽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的法義,就是要親近或依止其光明的,而且是永恒或長時間的覺悟行為。其中的光是代表智慧,壽命不是謂人生幾十年,而是能使他的時間成為一種價值。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親近、依靠他的智慧,怎樣珍惜我們的時間,能達到覺悟的境界的話,這一句佛號,不就是很有意義嗎?

 

二、

宗下雲門餅、臨濟喝,善知識也常施予棒喝啟悟學人的禪機智慧,如果當他是起瞋責罵,若只在聲音中分別喜怒,一點好處也得不到。或者有人對法輕慢,也模倣效之,徒有聲喝,沒有主見與發明,人云亦云,內裡無一絲一毫的內涵饒益,錯會了學佛修行的精神,那對自己來說就是心靈的蒙蔽與束縛,失去了啟發點悟的契機。懈怠、墮性人之常情,這就跟抱著祖師善德的片言隻字不放,沒有消化、融通,如何能發展前進,只是徒耗時日而已。

 

所以,初學佛者要警惕自己,如果自己喜歡搬弄經文上的資料,自以為懂很多,毫無親證的見解、真實的體悟,僅僅只是一個理論而已,旁人看了會覺得其所言所行,對答上、境界都只是隔靴搔癢。因此事事模倣別人,循人步履,學前人的言語、動作,只不過是八哥學語。尤其有些學佛,喜歡“名相砌名相”,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缺乏主張,未能如實而行者,僅僅以耳代目,完全沒經歷怎能敘述得傳神?

 

以上所舉之例,謂毫無創新,無法學以致用。因此雪竇禪師有一句話,形容「自稱理路上通達的人,但卻缺乏親身體證,搬弄文字, 對佛法的認知只是拾人牙慧、得少為足,不願意深入學習與思考佛法」───這不就是“鴝鵒與蟬”這故事的寫照,修行人能不引以為鑑?


三、附「導讀資料」以供思考-------出自白雲老禪師《禪的轉句》

73. 捨得古人牙慧

問:何以捨得古人牙慧?

答:石岩縫裡釣鱔魚。

問:無石無縫時?

答:池塘泥裡尋蹤迹。

問:尋尋覓覓何時了?

答:既如是,牙縫裡的味可濃?!

云:和尚不肯?

謂:千七公案,牙慧多少?!

云:能否退而求其次?

謂:慧在勤學,學在真參;若善才,味濃也能清淡!

轉句:業緣、道緣,資訊處處;佛緣、菩薩緣,機遇處處。是佛子!修行辦道,舉凡世出世間,一切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無不是心血結成的知識經驗!

因此道:「當知學佛不是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