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19期2017年3月
水舞一曲是以色列人慶祝尋獲水源,獲得身體及心靈上的能量補充
衲衣下的足
夏日裡過海
--------水舞 /恕
(一)、
彼時「輕盈」突然問「雲如」:「你跳過水舞嗎?」
如:有呀!以前在台灣之北,金山再過去的萬里國小住校實習,一個多月期間,每天下午帶著小朋友在海邊踏浪,大家手拉手、跺腳、搭肩、圍成一個圓圈,隨潮汐漲落呼吸,對著浪花翩翩起舞。
盈:你說的是戲水,我是指學校教學的土風舞,是以色列的傳統民族舞蹈。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猶太復國主義影響,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回到以色列的土地上建立家園。在開墾新土地時,往往需要挖掘新水源,因此產生了此曲。所以水舞一曲是以色列人慶祝尋獲水源,獲得身體及心靈上的能量補充。「mayim (מים)」是「水」的意思,「be-sasson (בששון)」是「喜悅」的意思。」
如:不都跟水有關?我覺得我們那個才是正宗的水舞!直接在海裡跳,新鮮又剌激!想當時大夥兒搖擺著紅撲撲的臉,海浪濺湧過來便驚呼閃跳,炎炎夏日衣服濕了更涼快!跳累了就躺在沙灘上,聽浪濤,看天空的雲,有時雲老壓得很低,彷彿伸長了手就可以抓到雲的一角。我們還邊跳邊唱“夏日裡過海洋”,那是威爾第的曲子,歌詞蠻有趣,我哼給你聽--「夏天裡過海洋,胸懷中真歡暢,結隊伍奏音樂,把歌兒高唱。大家樂融融,俗慮盡消蕩,燦爛的朝陽,照遍四方。」
盈:喔,你還真的唱起來了,彷佛在細數往事,不過你們可真大膽!萬一大浪擊打過來怎麼辦?
如:這些只是點點浮光掠影的生活感受,彷彿才剛發生在昨日,不過真的被你說中了,在這樣的風景裡,有些家長看了直搖頭:「少年仔嘸驚死!好膽!」有的覺得不打緊,頷首莞爾,咧嘴一笑。是啊,為什麼不能在海裡嘻遊?咱們每天出海捕魚,什麼風浪沒瞧過?還有的阿伯仔閒閒蹲坐在岸邊看我們,嘴裡吞吐著煙圈,深深呼著暮晚的空氣。
盈:哈!從下午玩到黃昏?你說你們跳的是“水舞”,怎麼跟一般所講的水舞不同?果真「世界在一個人的思緒中成形」。人們總是依著名言、名相,對事物執持各自的意義,在雲老禪師的《大般若經要解.但有名而隨義》中有說:
「一個名相,隨緣隨境看又不同,如果能藉以調整自我,認識問題,減少缺失,就能活出生命的饒益。」如!你可懂這個道理?
如:水舞不就是“水”加上“舞”,還有什麼道理可探討的?
盈:那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你我都已學佛了,看事物不要只在表面上打轉,不妨深入事物更細膩、超凡的意境與旨趣中,觀照其深刻豐富的底蘊。如何?佛法具豐富的內涵,絕不是單一狹窄的自我觀點,誰說水舞就一定要在水裡跳舞?難道火舞就要像鳳凰一樣浴火,焚燒自己?所以不能只在“水”與“舞”語言文字的表相上琢磨,那似乎也只是你個人的耽溺。
如:頗有道理!佛法觀照人事問題,在在充滿豐富的層次,異常精闢,就讓我們循著佛法的脈絡來看“水舞”這個名相,試著發現“法”在哪裡?
(二)、
盈:老禪師在在其《迴響集》174頁有提到五法,在《楞伽經決疑》393~395頁中,除了“五法”,還講到“三自性”:
「世尊說法,探究重點,不外五法,三自性,八種識,二種無我;為學佛行者,方便認識,開啟思惟,深解佛法之堂奧;茲設一喻,探討甚深微妙之義,得入實相無相之境。
設喻:殿前石獅子。
於相:大殿前有以石彫刻的獅子。
於名:石獅子。
於妄想(分別):藉頑石為材料,彫刻像獸中之王的獅子。
於正智:所刻獅子,栩栩如真的獅子。
於如如:為殿前莊嚴,刻石獅子以為裝飾;表徵佛陀世尊說法,有若獅吼,喚醒迷惑於無明中的有情眾生。」
老禪師於決疑中說:
「五法——說五法,分別有說事理者,理智者,以及提婆達多等的不同;此經中所說,集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
一、相:森羅萬有,一切有為之法,各自因緣而生,展現各種相狀。
二、名:依相異之因緣,予以不同的稱呼;於相是所詮之相,於名是能詮之名。
三、分別:妄想所變之相,發起能變之心。
四、正智:詮釋繁雜之相,誡之妄想無漏。
五、如如:深解正智,證得真如。
五法之前四者,是有為法,為有漏果,或謂有餘涅槃之道;第五法,是無為法,為無漏果,或謂無餘涅槃之道。」
如:依我看這「五法,三自性,八種識,二種無我」,不只說明了“現象”,也實證修行的“方法”與“目標”。從“現象的認識”,到怎樣“轉識成智”,乃至“佛性的顯現”皆有次第、層次,稱得上是一系列的知識結構與實踐修養的過程。
盈:“五法”之後,老禪師在《楞伽經決疑》p394中,明示“三自性”之道:
「遍計所執自性:依於普遍計度所至,如石有石的自性,石獅子有石獅子的自性,真獅子有真獅子的自性,是凡俗者所執著的。
依他而起自性:依因緣而發起者,如經中說佛陀世尊說法猶若獅子吼,藉獅子之相,利用石刻(其他材料)獅子,以達威嚴之目的。
圓成實相自性:圓滿成就莊嚴威武之相,如獅子乃萬獸之王,佛陀世尊說法乃萬法之最,以石刻獅子,圓成實相,顯示真實之性。」
如:真是微妙的諦理!僅殿前的石獅子便呈顯另一寬廣的法界面向,符應了「與道相應,跟生死有關」的修行至要。那“水舞”到底是什麼呢?更讓我好奇了!可否幫我看看以下粗淺的思慮?
設喻:水中之舞。
於相:體育課所習之土風舞。
於名:水舞。
於妄想(分別):依水的啟發,展現與水有關的律動、展現文化民俗風情的舞蹈。
於正智:所編之舞,開展內在源源不絕的力量、呈顯身心之美健。
於如如:表徵佛陀的智慧與功德,實證“著無著處"的歡喜、清淨、安樂與自在。
盈:這個....該怎麼說呢...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套,我們的智慧可能還沒到達...
如:我知道想突破相境不簡單!所謂「黃葉止啼」,就作為開拓思想的練習吧!最重要的還是要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持續熏習,不斷提昇生命的境界,化掉自己一向的計較、執著與狹窄的觀點,願你我共勉之!
(三)、
盈:既然話匣子已開,咱們談到了“熏習”,我記得雲老禪師在《大乘起信論》、《佛法要義》中都有提到關於“名相、名言、名識”的認識。《佛法要義》p146起有提到四種“業的熏習”,前兩個“名言、色識”只是基礎,後面還有“無明與煩惱”兩個熏習。所謂“業”的熏習--就是從個人的業習而完成的染法,這些染法其實還是從妄想而來。妄不是虛妄嗎?就像你的水舞,那是不可靠的!挾帶著一種懵懂、作秀性質,一定要有“道”才能明覺。佛法中所謂的熏習之道,旨在除妄顯實,破假見真;亦可以說,但得轉煩惱而成菩提,去纏縛而得解脫者是。
而在《大乘起信論法義》〈染與淨〉篇章裡,也有談到相關的法義。表示:因染心產生虛妄、迷惑、無明,從名言、色識上去熏習,最後所完成的便都是煩惱;可是“熏習”也可以成為道的修養,所謂“淨法熏習”,那是從妄想以至真如的修養。
如:回頭我會去讀這些資料的,但願遇到問題就可以從“名言、色識”上慢慢去認識,以解開煩惱的糾結,讓事理更明晰。至於有關法義,能不能幫我們大略梳理一下?
盈:關於“名言、色識”,在老禪師相關的著作裡都有闡述,可對照來看,也就是說“名”通常是說名字或者名相,“言”就是言語,......名言的形成,來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根與塵相接觸完成的,表現出來的就叫作名言。
此外,“名言”也來自意的引發,譬如從書本上看到的,從老師的言語教導的,從朋友、同事、同學之間,來自各方面言語所慢慢吸收的,還有從自己身體接觸外面的一些色塵緣境,而完成一些言語,總離不開名字、名相。
..談“業的熏習”,除了名言之外,還要在色識上面認識。“色”就是事物,是物質性,它的表相有圓有方、有大有小,有乾有濕,都是在一個色的相上面去分別。“識”說什麼?是從這些色相上面去作認識、去作瞭解,當然這種認識瞭解是從分別而來的,如果說“色"是事物,“識"是道理的話,就比較容易把握。
如:如此而言,就不能把“名言”當成一個肯定,要從“色識”上面去著手,才能確定這個名言的可靠性。
盈:老禪師的《佛法要義》上說:「真正談熏習,“名言”是不可以少的,它是一個基礎;“色識”是運用這些知識經驗,去發揮它的作用,這就是名言色識熏習的認知。」因此以色列的水舞、日本的水舞,還有你自以為的水舞,皆是名言,都有其「相」上的分別,每人所熏不同。
如:那麼,“名言色識”,“色識”是以所知的知識經驗表現出來的。談事談理,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各有各的熏習,重要的是所熏不只是業的迷惑,還有道的清淨。
盈:除此,事理名相還有分“表色”與“無表色”。也就是除了可見的表色,尚有不知的無表色,(當下未能把握的部份,隱藏著的。)
如:可否舉例說明何謂“表色”與“無表色”?
盈:就像你只知海水之舞,而不知道以色列的水舞,之後它傳到各國,成為學校的土風舞一課,才會洋洋自得,大辣辣的弄起潮來!我講一個故事好了!民國早期有一個軍閥想要反老蔣而自立為王,他的軍師根據神數算出「機不可失」,於是他高高興興地擇吉日去造反,但結果沒得成功。原因這軍閥的空軍飛機隊,事先被對方策反了,優勢盡失。他的軍師根據神數是「飛機」不可失,此“機”非彼機也,他以為「機」是指「機會」不可失,沒想到指的是真正的「飛機」。所以當時他只知“機”所指的表色,對於無表色卻渾然不覺。
如:這故事耐人尋味!原來事物與問題仍有許多未知的層面,蘊藏著多變、不定的可能,往往我們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就因為自己的智慧不足,不夠敏銳,才無法及時領悟事理之鑰,察覺“機先”,因此常處無明中。
盈:所以,你怎能藉由一個幻想、一個海邊的踏舞、一個空泛的名相,就粗率的賦予事物一個全觀的意涵,給出一個答案,完全沒有安放身心的一個珍貴過程。
如:言之有理!可見那只是一個粗淺的“看”,並不能“見”(顯現實相),學佛者唯有循理如法,依教奉行,“名言色識”的知識經驗才可以不斷提昇,讓道業增長,時時得以覺悟、解脫。
盈:所以我們又可相信什麼、欲望著什麼?別以為自己是弄潮者,奮力追著浪花,虛妄驕傲,主宰著一切,有句話說「縱使繁華盛放,爾後也必定凋零。」其實我自己也常犯這些毛病。因此當你站在時代的交替,權勢的要津,不要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也就是不要只是去熏習那些有漏的無明、煩惱,受既定俗世價值與視野束縛。
如:你是說心靈之舞,舞動人生?其實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水舞”,它不在水裡、歌裡,而是在心裡;唯有所行“饒益”才能超越自己,才能說:「我跳了一場還不錯的水舞!」否則只是以井窺天,盈滿自我意識。
盈:所以這心靈之舞,要則“能舞即舞”、“舞則不舞”。
如:什麼是“能舞即舞”?你是說“身口意的行為要展現莊嚴美好,做一個有擔當、慈悲、有智慧的人”?至於“舞則不舞”,是不是說慢慢“淨熏”,終能修養至“無念、無住、無分別”的境地?也就是遇緣觸境皆能依教如法,自利利他,安樂自在,於法身慧命,那才是圓滿的生命之舞,所謂極至、微妙的律動,呵!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