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的問題

    行動派的張牙舞爪,逼得人妻節節敗退,一副鵲佔鴆巢的態勢,還大辣辣的說:「我們只是在不對的時間相遇而已!我們是認真的。」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20期2017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黑暗中有迷悶,迷悶中不一定只有黑暗

           /恕

一、變味的婚姻.小三的問題

「紅豆湯變味了!加了一些不該加的東西!」碰到外遇問題,犀利人妻憂容滿面。

「不還是紅豆湯嗎?為什麼男人不能同時愛兩個女人?」有的外遇的丈夫是「但問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有的則打如意算盤,想享“齊人之福”。可是小三問題還是改變了一切,牽扯之廣包括了「財產、子女撫養權、家庭結構、兩方家族人馬的對立....等等」。

 

 小三呢?柔弱的眼角泛紅,堅持要與男人走過一生;行動派的張牙舞爪,逼得人妻節節敗退,一副鵲佔鴆巢的態勢,還大辣辣的說:「我們只是在不對的時間相遇而已!我們是認真的。」小三堅持著這份表象的幸福。

 

一般婚姻出了問題,受害者都會情緒激烈,方寸大亂,不甘另一半變心,外遇彷彿海嘯,把她(他)們給淹沒了。當人妻發現丈夫襯衫上的口紅印、手機異常的訊號,立即宣告第三者的入侵,她除了驚愕、憤怒,更迷茫無助。更有思及同甘共苦的回憶,傷心、難堪不已,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若有去求助他人安慰時,友人勸她:「就把它當假的不就好了!也不會那麼傷心了!」人妻氣不過的說:「怎麼當假?你們因為“沒關係”才會這麼說。」她多希望世界有公道、有正義。

 

二、各有說詞

 

當事人經過談判又談判,都有不同的理由,妻子越加擺不開心裡的陰霾,感情總有先來後到,憑什麼小三後來居上,喧聲奪勢?反正天理在自己這邊,劈腿、入侵就是不對!「我一直為這個家付出,我做錯了什麼?得到這樣的對待?真是『寂寞沙洲冷』啊!」

 

丈夫說:「我們原先的愛已淡了,我想追求更適合自己的生活與幸福,我們個性不合啊!這勉強不得!」

小三低頭無語,可根本不想放棄,誰知機關算盡,多年後這個男人又生出個“小四”,真是符應了「怎麼來就怎麼去」,人算不如天算!再說世間男女戀戀紅塵,總想把自己的幸福交托給另一個人,對家庭、婚姻

幸福有著許多憧憬,彷彿那就是生命的全部,當“幸福”路上遇到阻障,感情橫生枝節,根本無法接受現實,便採取傷害性的回應。成熟的能冷靜面對,想通了關鍵點,他日事過境遷,便慶幸自己沒有跟對方扯破臉,她(他)讓家庭的作息照常運轉,接受了相關的咨詢,也上了一些成長的課,尋求紓壓管道,改變自己,規劃未來的生涯,她(他)不用等變心的另一半來決定自己的人生,無法挽回婚姻,那就灑脫的說再見。

彷彿電視上的荒謬劇上演者---受害者消沉自棄,性情大變,最後無奈的對簿公堂,形成「親者痛,仇者快」,她(他)想報復背叛者,結果是以對方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賠上好好的未來,走不出婚變的悲劇。可曾思考自己的婚姻出了什麼問題?是彼此疏忽了什麼?會不會問題早已存在,小三只是一個引爆點?如果對方有回頭之意,是否還會給予機會?如果一切挽不回,拖越久越糾結,倒不如盡快去追尋未來的幸福,莫因拉扯導致彼此的沉淪!既已挽不回這份感情,乾脆就學著放下,找回久已失去的自信與快樂。不是嗎?另一半多次的出軌,不正代表她(他)性格上沒有成長與擔當,你還要包容、縱容嗎?

 

如果真的想挽回這段感情、家人的關係,不妨就花些心思去檢視、彌補,好好的去做這堂功課,譬如:也許是丈夫一時迷惑,如果多加關懷,或許兩人還有走下去的可能。或許曉以大義會出現奇蹟!經過感情的風暴,也許第三者會有所感悟,體悟到「兩情相悅又何必在朝朝暮暮」,實不該去破壞別人的家庭,不是嗎?天涯何處無芳草!

 

三、愛、恨的輪迴與“明智的選擇”
外遇問題見仁見智,各國民俗風情不同,情況也各異。甚至有的服膺「圓滿純粹的愛情,是沒有任何怨恨的,願意祝福背叛的一方。」他們認為就像愛玫瑰花,也可以承受它的刺,以及偶然的刺傷,可是這種境界太高了!一般不是產生怨憎,便是勞亂身心,形成煩惱,在迷悶不堪之下,從此不再信任一切,也失去追求幸福的機會。《老禪師的話》(分別與認識)中,有些道理可讓我們明瞭“愛恨造作”的本質:

「人生的道途上,所謂的智愚的差距,應該是肯定於分別與認識的價值上,進而發現價值的約率,必須了然於計較或珍惜成份的比量。」

 

如何去發現利害得失,帶來覺悟和成長?那就須以因緣、因果來觀,情緒才不會那麼激烈,讓問題變得更棘手,復又推動下一個痛苦的輪子。當務之急是尋求解決的管道,行不通的話也先學著放下,冷靜才能處理事情,將傷害減至最低。想想該為家人做些什麼才好?藉此困境做為成長與轉機。何況古往今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實多隱晦,有時誰也難以說清,不妨趁此時多理解自己, 就怕因愛生憎,把責任全推給對方,如此一來「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那麼愛與恨,情與智,如何感悟並超越?雲老禪師在《圓覺之道》有提到憎愛分別的諦義:

 

憎愛分別,成業基因;因憎結怨,因愛纏縛;終究不得解脫,難入圓覺之境。....

從有入無,必須於中發現理事的真貌,纔能突破「有」的汙染,不至淪於迷悶;然後入於「無」的無礙自在勝境。

 

又《圓覺之道》(彌勒品)云: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故有輪迴。」

「如何避免輪迴?謂:捨諸貪欲,去除憎愛,可以永斷輪迴。」

 

四、藉 雲老禪師法偈的禪意》來說道理

以世俗來說,大多勸合不勸離,不忍隨意破壞辛苦建立的「家庭」,有的卻抱持「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不惜分道揚鑣,又多添了一個單親家庭,曠男怨女。其實能自愛者方能愛人,婚姻是生命的磨鍊成長,如果涉及佛法的觀點可能所思又不同。或說一個佛弟子正在修行的時刻,面對問題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與把握?無論如何至少要做到「把傷害減到最低」,趁此機會返照生命的價值所在,發現「道」在哪裡,學習處事圓融,令思想更成熟。所謂「世界並沒有改變,只是帶著一份醒覺,生命還有許多地方可以發揮的,未定能柳暗花明呢!」

 

對這問題的看法見仁見智,就看各人的修為、境界的高低。雲老禪師在DVD《法偈的禪意》第一單元「毗婆尸佛」的偈語中說:「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老禪師“釋偈說法”特顯活潑、深刻,充滿超越與突破性。於「相」於「境」層層剖析,真是法味重重!尤能從法偈裡剖析「禪與教」不同的底蘊。談法義,一開場即表明須以「法」為前提,從中去瞭解它的本體性。老禪師認為一個佛法涉及到「體用相境」四方面,譬如談人必須是談他的智慧,談他的知識經驗、修養,絕不是說這個人長得漂亮,這是個男人、這是個女人......。

 

老禪師直點「毗婆尸佛」偈語的法義關鍵:即「身相、幻出」與「心識、無住」,高明的禪教雙拈,面面觀照到吾人生命與生活的場域,一針見血直指生命的現象與事理;比如落在「小三」的問題,能夠直叩“家”的真義。

 

五、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就以「毗婆尸佛」的偈語來說,老禪師在「體用相境」上提出頗富意境的一句話--「路邊的野花不可採」。老禪師說:雖然在主題上是講「花」,但其本體及境界是說「家」,絕不只是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學佛的的可貴,任誰也不能隨意去破壞」,如果我們沒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經驗,「野花不可採」最多只是說出「學佛的人不可邪淫」如此而已,也就是只在「花」上打轉,只有「相」、「用」,沒有「境」的展現,其實涉及「家花」就涉及到夫妻,涉及到家庭,其意境與本體所顯的是「家」。老禪師說:

 

“花”不是問題,而是「罪福皆空無所住」這法義的把握,也就是“家”的問題,

為什麼?野花、家花,從中我們曉得家花可能成為野花,野花不一定能成為家花,

為什麼?談到野花一定有家花,如果野花也轉變為家花,那它就不叫野花了。可是,如果從「野花」跟這個「罪福」來看,野花是以罪而言,家花呢?其實除了有福它還是一體兩面,不能說它沒有罪!這怎麼說?如果你的家花是那麼完美,就不可能有野花的出現,那就表示於你這個家花的本身還是有問題,就涉及到罪的問題。“罪”我們知道是錯誤的意思,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要說家庭的“家”才是一個真正的本體性呢?因為不管任何人成立一個家庭,都希望有愛、有情、有義,或者我們講幸福快樂,都是指望這樣的。

 

這個家如果以福而言,誰也不希望有罪的一面!因為這是一體兩面的,雖然不能避免有罪的一面,其實人於心識而言,的確執著於「福」不是「罪」,可是往往因為福而造罪,這就關係到一個家所謂的幸與不幸.....

 

毗婆尸佛這四句偈怎麼說?如果說“野花不可採”,假使人家再問你:「採了又如何呢?」如果說:「採了就有罪,採了就不好!」用這種方式就沒有禪的意境,那還是一種“教”。」老禪師又說:

 

野花不可採!你說「採了又如何?」我肯定告訴你:「為人踐踏。」為什麼叫「為人踐踏?」因為“野花”可以說是沒有一種安全的環境,隨時都會被人家採去,不一定就是某一個人去採。為什麼我要講「被人踐踏」?因為野花你能採,別人也能採,人人都能採;家花呢?不可能這個家庭以外的人還能採,如果有家庭以外的人能參與這個家來採,這個家花也不叫家花,它就變成野花了!同樣為人所踐踏。

 

....為人踐踏又怎麼樣呢?如果這麼繼續下去,為人踐踏又怎麼樣?

你是同情它,還是讚美它?你說什麼都是錯的!「為人踐踏那怎麼樣?」如果以禪的意境來講就是「沒有人叫他墮落」,用文字來表現就是「孰為之墮落?」

........

 

六、結語

夫妻是維護一個家庭完整、幸福的共同體,但是萬一發生「野花」與「家花」、「採摘」與「踐踏」之事,橫生「罪福」的迷惑與紛擾,就像生命瞬間擁著黑暗前進,拖著一道長長的陰影,黑暗中必生迷悶。可是,迷悶中卻不一定只有黑暗,所謂「煩惱中有菩提」是也!如果「愛憎生於心」,那心中的貪愛憎恨必像滾雪球,會製造更多的煩惱;學佛者若能思惟「無常世間,層層疊疊的因緣與因果遷流變化,所謂『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處此危脆國土,人的心識如幻,如何創造有意義、價值的生命,把握當期短短的一生,尤得究竟的解脫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煩惱是困擾身心的情感作用,是一種相應的執著;菩提是解脫困擾的修養功德,是突破相應的現象。若說“佛法”的結果,一定是覺悟之法,不是一個自我意識的法,佛弟子尤當警示“罪福”的一體兩面,好的可以更好,可能壞的也能轉變為好的,其中就必須把握「是罪」、「是福」的機要,看看能不能真正到達空性的境界?老禪師提示:如果你執著「有所住」,那不是罪就是福;不是福就是罪,就變成兩個相對的「個體」,事實上它是一體兩面的。

 

夫妻成立家庭,一定都希望有愛、有情、有義,能幸福快樂。一個家如果以福而言,誰也不希望有罪的一面,雖然一時無明迷惑不能避免有罪的一面,其實於心識而言,的確每個人所執著的是福,不是罪!往往不知珍惜現有寶貴的「家」,因福而去造罪,這就關係到一個家所謂的「幸與不幸」了。筆者覺得此偈語的意境、法義,含賅萬事萬物「普世的價值」,不只可用來談小三的問題,也可談「善不善」的問題。所謂「戒」是於能犯而不犯;「定」是有亂而不亂;「慧」是會癡而不癡。「路邊野花不可採」,相信「小三」的問題,可以從這些精微妙理中得到寶貴的啟示,究竟的「離苦得樂」,顯現出生命的價值與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