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

佛研院專題演講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

(一)             

演講者:鍾玲教授

時間:2016.10.22

地點:千佛山菩提寺視聽教室

 

   各位千佛山師父、朋友們大家好!謝謝你們來!很高興在炎熱的下午來這清涼的大廳演講,這是我第二次講皎然的詩,上次是一年前2015年秋,講了十首他的詩,當然他還有不少表現了禪境的詩,但是當時沒有辦法選所有的好詩,也有的詩我去年看不懂,就慢慢去讀,試著瞭解,所以今天我又選了十首皎然詩跟大家分享他詩裡禪的意境。我們現在講的是禪境,就是禪的意境。

 

什麼是禪的意境呢?我覺得我們生活裡頭,因為給白雲老和尚教過,可能也會有一點點領悟的感覺,那就是禪境,可是我們比較少把感受寫下來,唐朝那位皎然詩僧,就是一千三百年前活到八十五歲的一位佛法大師,就把他的感覺、他的悟境寫在詩裡頭。

 

禪境是什麼境界呢?大家都知道,只要跟老和尚學過佛,或是研讀過老和尚的書,就知道“禪那”是思惟修,是一種反省的、思惟的、心裡面的境界,這是大家都是熟的。另外,在禪境之中,禪修者的外貌是靜的,但內心是動的,因為他會有一種思維在內心進行,靜靜地在思考,也就是“靜慮”,老和尚又把禪解釋為“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你一定要在境之中思考,不是隨便的思考,不是思考明天開車去加油,那一個油站比較好的這種事情,而是思考跟你修養有關的東西--我怎麼樣變得成寬大的人,更圓融的人,如何把自己的煩惱化解,如何把自己的執著捨棄,這就是發揮智慧。

 

 我們老和尚曾經說過禪是一種圓覺之道,講的更深些,是一種圓滿的覺悟。他常常談到頓悟,頓悟就是南宗惠能大師,禪宗的六祖,所傳的法。北宗跟南宗是在唐朝中期,第七世紀後期時分的,南宗講的就是我們白雲老和尚說過的,透過頓悟,大的頓悟而得道,頓悟不是指忽然一開悟就能立即成佛,頓悟是來自漸修的累積,漸修是指全方位都修行,沒有遺漏,才能最後得到圓滿的頓悟。這些統統都是老和尚講的話,我現在不是在說法,在家人是不能說法的,這個老和尚非常清楚地教過。我現在只是解釋一些名詞,用以說明什麼是禪境,這樣才能開始講皎然詩中的禪境。老和尚講過大頓悟來自漸修的累積,漸漸修、每天修、甚至每個意念都修,然後在修的過程中,一刹那間,你體會到什麼、感受到什麼、發現些什麼,那個就是漸修得到的禪境。一千多年前皎然大師在修行的過程中,他達到了禪境,不只禪修有了進境,而且把這禪境寫成美麗的詩歌,他的禪詩裡常含有思想、智慧,來自詩人靜靜的思考,來自詩人漸修而得到的領悟,因此這一首詩裡面就有了禪境。我講了半天就是要把題目講清楚,什麼叫一首詩有禪境,你現在應該瞭解我剛講的,瞭解的請點一下頭(笑聲)。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和尚叫皎然,有關他的生卒年份,一說是生於720年,卒於805年,85歲耶!85歲在今天也算高壽,在唐朝,距今一千三百年前,能活到85歲非常稀有。他年輕的時候科舉不利,要知道科舉不利造就很多沒有做官的、各個界別的大師,皎然科舉有利的話,就會少了一位佛法大師,會少了一位重要的詩僧。唐朝的重要詩人李賀也是科舉不利,十七歲時因為守父喪不能應試,到二十一歲他去長安禮部應進士試,因為有人阻擾他,說他父親名為李晉肅,晉肅與進士音相近,所以如果他應試就犯了父親的名諱,因此他無法應試。之後他就鬱結在心,才寫下很多神祕的、幽深的、悲觀的、神話世界的詩,成了為中國文壇上獨樹一格的詩人。所以科舉不利反而可能會創造人生另一場勝景。你們都看過《西遊記》吧?《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也是科舉不利,如果科舉利了,我們就沒有《西遊記》可以看了。明朝的大畫家唐寅,即唐伯虎,29歲入京考試時,因受牽連入獄,仕途不如意,靠賣書畫為生,否則不會有那麼多優秀的畫作流傳後世。某些人有某些天份,他考科舉不利反而整個民族文化得益。一千幾百年來中國人大都追求高中科舉,實在是一種癡迷和執著。

 

皎然在28歲出家,31歲在杭州靈隱寺戒壇受戒,在出家以前他在詩壇已經有名氣。755年安祿山之亂時他35歲,大亂之前,他還年輕,大江南北,名山勝水,名寺古刹都走遍了,但是在755年以後,他回到他的家鄉不遠的山上,就是浙江杼山的妙喜寺,杼字唸「ㄓㄨˊ」,杼山位於他家鄉湖州以南。35歲以後大部份在江蘇、浙江一帶,住在不同的寺院裡,主要是住在妙喜寺。他最好的朋友包括僧靈澈和陸羽,靈澈的詩我兩年前講過,也是一位出家的詩人。陸羽就是茶聖,他跟陸羽是好朋友,陸羽比皎然小很多,可是他們是忘年之交,陸羽一直沒有出家,跟著皎然一起住在寺院裡。皎然也很懂得喝茶,所以他另外一個身份是茶僧。

 

皎然學習的禪宗屬於北宗,不是我們臨濟宗所屬的南宗,他是北宗神秀大師的第三代弟子,神秀是五祖弘忍的首座,在弘忍圓寂後,神秀的聲名非常高,在武則天、中宗、睿宗時期為國師。神秀傳普寂,普寂傳守直,然後傳到皎然。北宗的神秀以學習《楞伽經》為主,皎然除了此經,也研習《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經典都讀得很熟。皎然俗姓謝,是謝靈運第十代的子孫,謝靈運是重要的山水詩人。皎然同時代的詩人韋應物非常欣賞他。顏真卿是誰?書法家,以顏體著名於世,也是皎然的好朋友,你們看他的好朋友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茶界是茶聖,在書法界是書聖,在詩是大詩人。他其他朋友包括秦系、張朝、孟郊、李洪、李萼、李治等,李冶詩也寫得佷好,是位女道士。皎然有一本詩集《杼山集》傳世,他更出名的是一篇討論詩歌的著作《詩式》,在文學批評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一個出家人能同時是一流詩人和重要的文學評論家,真了不起!

 

 皎然寫詩寫了不少,他跟在家的文友在一起就寫文人詩,也就是說那些詩不一定講佛法,別人怎麼寫詩他就怎麼寫詩,又快又熟練,所以他跟文友的酬唱很多,“酬唱”是針對同一個主題,應同一個景物,或押同一個韻,文友們你寫一首,我和一首。或是不一定在一起,你寄給我一首,我寄給你一首,那是唱和。所以他不一定每一首詩都含有佛法,都含有禪境。他活著的時候已經詩名遠播,又是一代名僧,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甚至官場的大官,都去寺院拜望他。還有不少高官請他到官邸,到別墅聚會,送別宴會也請他。皎然的交際應酬很多,你會說出家人為什麼那麼多交際呢?你別忘了,我們白雲老和尚馬總統來拜望,他見不見?見哪。呂副總統來拜望,也見哪。所以你不能說出家就什麼人都不應該見,永久處在閉關狀態。其實老和尚那一個階層的人他都見,不會拒絕的。所以我們不能夠以聲聞乘的出家人的行止來看修大乘菩薩道的大師。像老和尚是要接引人的。我相信皎然也是這樣的大師。當然皎然跟出家人之間也唱和,跟隠士也唱和,那些詩就會出現佛家思想,他修的北宗是講漸悟的,有些詩應該是表現他的漸悟經驗。有趣的是,他給道士寫詩的時候,會寫道家修煉方面的東西,這種詩還不少,那些我就不講了,可見他對道家認識也很深。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因為皎然也是茶僧,第一首就講他有關飲茶的詩。這種詩不一定表現了禪境。這首寫給崔石使君的詩,其實是一首幽默詩。我們先看這張現代人畫的圖片,這個長得比較怪,留著鬍子的是誰呢?我們老和尚頭陀行的時候也留過鬍子,這個蓄鬍子的人是皎然。左邊這個人一看就知道是誰,是陸羽。其實這幅畫跟這首詩沒關係,但跟飲茶有關係。我們先來瞭解題目的含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皎然寫的是一首飲茶歌,歌體的詩會有長短句,這首詩就有一行五個字的,也有一行七個字的。“使君”是地方官的意思,指州、郡的長官,就是等於現在一個縣的縣長,他就寫一首詩調侃和譏笑崔石這個地方官,不是諷刺的意思,只是跟他開個小玩笑,他怎樣形容崔使君的飲茶觀念呢?

“一飲滌昏寐”,喝一口茶,或者喝一杯,你就把想睡覺,昏昏沈沈的感覺沖洗乾淨了,大概只有很濃的濃茶才有這種效果,所以是誇張的寫法。

“情思爽朗滿天地” 情思就是感覺很豐富的思緒。喝一口茶就能對天地萬物有清爽而豐富的感覺,滿誇張的,因為是調侃嘛。

“忽如飛雨灑輕塵”,喝第二口茶“清我神”,精神清醒了。就像是空中灰塵很多,忽然下一場驟雨,空氣中的灰塵突然沒有了,塵常比作障礙,喝第二口茶,障礙全消,也是誇張的寫法,當然消解障礙是靠修養的。

“三飲便得道”喝第三口你就悟道了,沒有煩惱了,不用苦心去修禪,破解煩惱了,不必靠佛法的修養了,這是跟崔地方官開玩笑!皎然開崔石使君的玩笑,因為崔使君是個大茶迷,認為喝茶最好,天上人間第一,喝了就悟道了,挺滑稽的一首詩。這首詩也顯示皎然跟地方官的交情很深,同為茶友,交情好到可以隨便開他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