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教授師解惑 105年禪修營解惑

    老和尚的法語裡面有所謂「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那請問「五觀」及「三心」指的是什麼?

  • 文:編輯部出處:解惑篇期數:327期2017年11月

千佛山教授師解惑 105年禪修營解惑 /釋若勍

問四:

老和尚的法語裡面有所謂「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那請問「五觀」及「三心」指的是什麼?

 

答:

這是在叢林裡面,齋堂前面貼的兩個偈語,「五觀」指的是「五觀堂」那個「五觀」,我們不是會唸「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可受此食。」就這個五觀,是說我們在受供養的時候,要檢討自己,我們憑什麼來受這一份供養?有沒有這一份修養承受這份供養?所謂「觀」就是深入的去做認識瞭解。

如果「明」的話,既使是「金」也容易化解、消融。所以「三心未了水難消」指的是我們的貪瞋癡,「三心」,平常我們的心念都是處在一種貪嗔癡的狀況下,即使水都很難去消除。一般說水有清除、洗滌的作用,因為我們內心世界存在的都是一種貪欲、嗔恨、無明,如果這「三心」沒有透過調理、化解的話,即使用清水再怎麼樣去清除,那還是消除不了。

所以講到心,有說「一切唯心造」,那要怎樣去調理心?還是要從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著手,我們說意有貪嗔癡,然後顯現在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行為上,於身會有什麼表現?就是三惡業「殺盜淫」。口呢?就是「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所以可以看看平常自己的語言,講的是否都是鼓勵、策勵、關懷人家的話,如果語言的傳達與肢體的表現都是一種暴力、粗魯,帶給人難堪、傷害,令人不好受,那人家見到我們一定會覺得很難過。

如果發現自己這方面有缺失,讓人覺得不好受,甚至會驚嚇別人的話,我們就要去作自我調整,因為修行就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裡面,這些點點滴滴去做行為的修正,一旦碰到意外、讓你措手不及時,才有能力去面對。

那都是從平常的歲月裡面,點點滴滴的修行而累積下來的能力,每天在做的行為,令這個「做」養成一種習慣,也就是佛法說的「薰習」。所以是要薰習成一種好的行為?還是隨著習性任性而為?也就是聽了很多道理方法,能不能用在生活上?如果自己用得上,也做得到的話,問題是你周邊的人做不到怎麼辦?

常常因為自己想要求一個完美的環境來修行,問題是這種環境太難找到了,因為每個人都有習氣,沒有學佛前都已經養成了,即使同處於一個修行的道場,彼此來自不同的背景,每個人的價值觀念與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同,有時彼此格格不入,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是什麼?就必須要去瞭解對方的成長背景,學會尊重、包容、諒解,這是一個最起碼的共識與修養。

因此我們可以自我要求,但是對別人只能去認識、去瞭解,一直到彼此產生共識,有默契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問對方:「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說法?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行為?」才有機會去瞭解他的表現,否則我們都是憑自己的觀察去解讀對方,多少都會有一些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