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老禪師《佛說四十二章經》DVD研討有感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常聽聞夫妻之間的風暴,簡值就是「刀山、油鍋、寒冰、銅鐵火柱.....」的寫照,無非是熱惱、撕裂、苦痛、不自由吧!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27期2017年11月

好雪片片 趣向何處

雲老禪師《佛說四十二章經》DVD研討有感 /恕

 

 

在《佛說四十二章》第二十三章裡,佛陀談到(妻子甚獄):

在DVD中雲老禪師解道:「...說妻子好像監獄一樣,在這裏我要特別提醒,只談妻子不夠,因為佛法中間,往往談到一個單一的東西,一定有一個相對的東西存在。這裡談到妻就涉及到夫,是夫與妻的關係,不是一個單純的妻的問題。如果只看文字,就認定明明說是妻,沒有涉及到夫。可是沒有夫怎麼成為妻?只說妻,捨了夫,這個道理說不通,佛法一向是講道理的。在這為什麼談這種夫妻關係像監獄一樣?其實《佛說四十二章》是針對出家人講的,他不包含在家在內,所以我們說它是出家法,這裡面沒有在家法。而且我還可以告訴各位,這不僅僅是出家法,而且還是聲聞法,不是菩薩法。

 

....我們曉得牢獄是一個有限制的環境,只局限於那麼一個地方,你不可以離開,那個局限的範圍都叫牢獄,大家知不知道,在古代有一種畫地為牢的刑罰,就是在地上畫一個範圍,叫你站在那個中間,不可以離開!這個畫的範圍就是一種牢的刑法。因為過去的人很守法,你畫地叫他站在中間,不可以離開,他真的不敢離開,而以後的人愈來愈聰明,你看不見我的時候,我就亂跑,發現你來了,我再回到這個地方。所以才會有監獄、鐵欄杆、鐵絲網,最後還有電網,其實這裡談夫妻關係像牢獄,只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夫妻本身,就是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環境裡,局限在一個小圈圈裡面。

 

過去還有大家庭,現在呢?所謂的小家庭,真的快變成小小家庭了,為什麼?結婚了,生了小孩會交給誰?交給祖父、祖母,要不然乾脆交給外祖父、外祖母,他們真的是夫妻兩個,一個小小的家庭,生了孩子,要不然就送到什麼托兒所、要不然就是交給什麼人去養。如果局限於一個小範圍就叫做監獄的話,的確現在的夫妻就像關在那個監獄裡面一樣。

 

過去我有一個同事,他那個夫妻的關係,任誰都受不了,那時他們在高雄地方法院公證結婚,法官證婚完了,這個新娘馬上就大發雷霆,當場把結婚證書撕了。你們知道為什麼?因為他把這種夫妻呀,局限在那個小得不得了的一個監獄裡面,為什麼?因為開始有好幾對夫妻排在那裡,中間每一對新人又有兩個介紹人,整個排場站的位置不太正,那個法院旁邊有法警,就希望大家靠中間一點。就在對齊排正的時候,我這個同事無意中不小心碰到別的人,只是看了人家一眼,那是另外一個新娘,就這麼著,那位妻子就很生氣,真是妒火燒翻天。

 

法官剛下台,她就把結婚證書撕了,接著法官回頭一看:「妳是不是不承認我這種證婚?」那個法官根本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其實撕了也沒有用,所以這種關係就局限在那麼一個小的監獄裡面。我們談夫妻關係,最好不要成為一種,好像局限於一個監獄的現象,為什麼這裡要提這些?就是警告出家人,不可以有這種夫妻關係,他告訴你「夫妻關係就像關在監獄裡面一樣」,那是警告出家人而說的。因為這裡面不只是談所謂欲的問題,涉及的還很多,所以不能把握的話,就會造成什麼...好像佛教都反對有夫妻關係,其實它是說出家的不可以.....

 

 

一、夫妻如地獄

 

剛說局限於一個小範圍就像監獄一般,的確有的互相縛綁的夫妻、親子就像在監獄般,濃烈驚心,多疑多忌,竄入身,殃及心,日久便令人寡歡。基本上地獄指的是令人痛苦、身心不順之地。這裡說妻子甚是地獄,這讓我想到蘇格拉底的妻子「珊妮珀」是個有名的悍婦,常常藉故尋釁,無事生非,鄰人無不嫌惡。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和弟子們討論學術問題,他的妻子突然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大罵一通,隨後又提起一桶水猛地澆了過去,把蘇格拉底的全身都弄濕了。弟子們以為恩師一定會勃然大怒,出乎意料,蘇格拉底笑了一笑,自嘲地說道:「我是知道的,打雷過去,一定會下雨的。」由此可見,蘇格拉底日常生活是苦不堪言的,但卻成為了哲學家。大概只有痛苦,才會讓人思索人生的意義。老禪師說這裡談到妻就涉及到夫,夫與妻是彼此的關係,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妻。或許當哲學家愛在街頭與人辯論的同時,是否也忽略了妻兒的生計,不知妻兒是怎樣生活過來的?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常聽聞夫妻之間的風暴,簡值就是「刀山、油鍋、寒冰、銅鐵火柱.....」的寫照,無非是熱惱、撕裂、苦痛、不自由吧!近日有一則新聞:標題聳動──「戀人喚不回,先捅她七刀再自盡」,還有一位男子持刀砍殺妻子,然後自己畏罪自亡,真是一場人間浩劫,刀光血影的,多麼叫人不寒而慄。的確夫妻若以「業」相待,就如枝葉糾結交叉,糾纏一起,欲理還亂!說是「互為地獄」,只因其中「迂執不化」,彼此無法感通,缺乏智慧的觀照,當然如置身在洞穴中,裡頭黑黲黲的。

 

二、自己如地獄

那「自己是地獄」又怎麼說?凡人情識的發動,相應於外的,依色塵緣境而變化;相應於內的,依記憶與經驗而變化;不同的變化因緣形成不同的作用。可是無論如何不同,總歸都是「人」的堪忍苦果。就像有人活在過去的陰影中,受業習支配,焦慮、敏感、容易擔憂、愛挑剔別人。如此的“負面思想”,構築了層層銅牆鐵壁、刀山劍樹,處處跟自己過不去!磨難所至,乃因想法受限,那麼何不打開一扇窗清涼一下呢?

 

──故事一:

每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他也不例外,哪怕身為名醫,家庭事業都不錯!但在他內心永遠住著一個不願長大的小孩,委屈、嘟著小嘴,向母親討愛。原來在他五歲時,有一次聽到媽媽在罵弟弟:「我最疼你了,你還這樣?」 這段話讓他定格在這樣的記憶中──「原來媽媽最疼的是弟弟!」就成了他心底深處的陰影,直到他長大能獨當一面了,還一再複製這個記憶。

 

──故事二:

少年時,他與幾個校園死黨參與一個犯罪行為,當時他只站旁邊看,並無實際犯行,可是仍然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從此便扭曲自己的記憶,形成選擇性的失憶,就為了讓自己不要關在記憶的牢獄。

 

──故事三:

一向家人不認同他,只看好他天資稟賦的哥哥。有一天他跟爸爸說:

「爸爸,我考上了花蓮高中!」

「這成績將來到台北根本也考不上台大!」父親冷冷的責備,就像樹幹上的刻痕,永遠蝕刻在他心上。

 

──故事四:

在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裡,曾經提過某人的一份早期記憶:「有一天,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去市場,結果那天突然下雨了。當時母親手上抱的是我,後來看了弟弟一眼,就把我放下,改抱起弟弟。」

 

從這份早期記憶可以看出,這個人正處於「認為別人比自己更被愛」的認知中。就像最初明明自己被抱著,後來卻被拋下一樣,以後只要一有競爭對手出現,就認為自己不會被愛,即使現在看起來被愛或受人喜歡,也無法輕易的相信對方。

 

在這次的研討中有人問道:「最後他們是怎麼走出來的?」

是啊!靠宗教信仰?靠追逐俗世的名利富貴?靠一場又一場的戀愛?這些人就是因為過份執著,停格在過去的的一句話、一個情景,覺得受傷了,一直停留在寂寞的、青澀的年齡。其實,藏躲的孩子!快走出來吧!學習接納自己,並多關懷身邊的人,不要把自己的心「關」起來,製造一個狹獈的地獄,不值得!莫再強化「最後自己一定會被討厭、會被拋棄,人人都是我的敵人!」

 

因為這狹窄的認知無益,它凝滯在一個斑點上,別人進不去,自己也出不來。瞧!大江流日月,生命不須刻舟求劍,不需把“心”關在寂寞的小小的城,聽不見尋常日子草木滋長的聲音,感受不到風之溫柔的觸動,僅留下黑色的調子。如果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咎於別人,一臉憔悴,只巴望著別人改變,別人當佛菩薩!那麼自己就成了凡夫眾生。所以釋放自己,體諒別人,相信人前人後的你,必然眉目敞亮、神態清揚!記得雲老禪師的法語:「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覺得日子不好過,那是從來不願好好過。」

 

 

三、他人是地獄

 

所謂「關閉」心扉的人─心如牢獄。在這物欲橫流,生活競爭激烈的現世,現代人常感覺身心被困,甚或莫明遭受意外攻擊的悲劇。最近不是發生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嗎?一日美國賭城阿拉斯加發生史上死傷最慘痛的「濫射案」,瘋狂的凶嫌朝大道上參加音樂節的群眾,開槍掃射數分鐘,凶嫌隨之飲彈自盡,一場“鄉村音樂饗宴”變調成大屠殺。

據法國哲學家“沙特:說:「他人是地獄」(l’autre est l’enfer),沙特的說法是:
1、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那麼他人便是你的地獄。
2、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那麼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
3、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麼你也是自己的地獄。

 

真的是道盡世態炎涼,也是「他人是地獄」一語的最佳詮釋。現實中多少紛爭,涉及是非、關係利害,人與人之間的「情」也就變得複雜了;所謂好壞、順逆、喜厭,恩怨等等,弄得手忙腳亂;加上許多的無奈,使人感慨萬千。有的人容易被誘惑,為了物質、權利、名位,時時擺盪在貪婪、猜忌與恐懼之間,把人際關係搞得烏煙瘴氣。

 

「怨憎會」即為佛教「八苦」之一,試想和討厭的人碰面,這不夠痛苦嗎?必須天天和他一起工作或生活,互相詆毀、貶視與鬥爭,每天過著爾虞我詐,長期下來一身濁氣。可是換個方式想: 難道他人不能成為我們的天堂嗎?當然可以! 天堂與地獄就在一念之間,正如沒有煩惱哪來菩提?沒有無明哪來智慧? 既然他人可以是地獄, 當然也可以是天堂。所以,以暴制暴,互為地獄,永無止境,唯有化干戈為玉帛,地獄的漩流才會止息,因為人活著不一定只有跟他人競賽。

 

尤其多欲之人,就像落葉在風中飄盪,被風刮過來又吹過去。佛陀的道理方法幫我們看清自己,學習如何處理事情。「一切就在乎你的意念怎樣?」怎樣對待自己?怎樣對待他人?負面能量的不斷累積,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收拾,利害所及,問題重重,隨著發動的,便是各型不同的是是非非、恩愛情仇。所以我們要照顧好情緒,多培養智慧,「心能轉物」自然突破小圈圈的侷限。尤其「善與惡,美與醜,愛與恨,生與死,樂與苦等,舉凡世間一切相對之法,都是一個個不同的圈子。」(《老禪師的話》)

 

佛陀告訴我們不要迷惑在圈子裡,要認識、瞭解圈子。從而發現“法”在哪裡?纔不會為圈子所轉,能常住於“自在”,出離“情識”。

 

四、我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

 

雲老禪師的《禪那末後句》)有〈命運操之在我〉之說:

  問:如何是天堂?

  答:灑脫不自在。

  問:如何是地獄?

  答:處身大戈壁。

  問:如何是人間?

  答:我是他非。

  問:如何是畜生?

  答:大小通吃。

  問:如何是阿修羅?

  答:極樂聚焦。

  問:如何是鬼類?

  答:夢幻泡影,多了驚悚! 

 

又《老禪師的話》有云:「處世中,仍有其可以去做的,人人能做的基本道理,那就是:『不傷害他人,也不可以傷害自己;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人,愛惜自己。』誠然,老禪師說的「處世之道」,也就是學佛之道! 

 

個人的起心動念可以瞬間造就一個不同的時空,往上飛昇還是向下陷落?畫地自限還是海闊天高?能不能“灑脫自在”一切就看你了!生命是可以改變的,不只如此,還可以變得更幸福美好,是業是道?決定人生的不就是當下的每一個“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