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文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8期2017年12月
唯一不同於世俗者,其中無私欲,只知付出,不計酬入
泡沫集 出家人的感情
人,是最富於情感的動物,出家僧尼同樣是人,同樣具有情感;唯一不同於世俗者,其中無私欲,只知付出,不計酬入。
從前,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有人問他,對待女性的感情如何?他回答說:
「長我者如母,相仿我者如姊妹,幼年者如女。」
這裡,試問世尊所答,為何不說:
「待如親人!」
眾所周知,親人中最親近者莫過於妻室,認知了此點,便能深解佛陀的回話,並具「戒定慧」三無漏的思想與觀念,於世俗感情之全部,可以說是突破性的,絕對的灑脫自在!
「女於男應如何說?」
「長我者如父,相仿我者如兄弟,幼年者如子。」
「感情如此,事理如何?」
「以此思想觀念處理之。」
「設若有人死了?」
「死乃業報之分段相,節哀從禮,感生命短促,生奮發之情!」
「不悲不泣,如何表現親情?」
「表現親情,不在悲泣,而在圓成死者之希望!」
「設若仇殺而死,希望報仇時如何圓成?」
「仇從何來?殺由何起?」
「怨恨所積!」
「為何而怨?為何而恨?」
「不外利害得失所至!」
「於甲利,於乙必害,得失亦如是!」
「應無所諍?」
「應不計較!」
「不計較時還諍什麼?」
「公平合理,甲乙無虧!」
「不計較時已失公平合理了!」
「於自心中分別,方生許多事故,不計較時分別心亦失,自然感覺公平合理!」
「豈不是忍讓工夫?」
「忍讓乃是一種美德。」
「如何才能具有如此美德?」
「從心性上下手,於現實中磨鍊!」
「如何下手?如何磨鍊?」
「面對現實,認的真,解的透。」
「如何得知是真與透?」
「多看多聽多問!」
「沒有簡單的方法?」
「簡單了,無從比較;無有比較,如何選擇?」
「這便是修心養性麼?」
「並不完善!」
「如何始得?」
「於現實中的迷,發掘突破性的覺,常行如此,即是住於覺道!」
「覺道的面目如何?」
「察覺與返照,即能發現面目!」
「能舉例說明?」
「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便是理法兼備的理想之作!」
「不能說得更明白一些?」
「察覺加返照!」
「舉個一點即透的例證好嗎?」
「你如何侍父母?」
「嗯……」
「又如何待兄弟姊妹?」
「嗯……」
「這便是你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