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28期2017年12月
禁欲是病,強求是病,放任是病;洽如其份是正常人,潔身自愛是修道人!
衲衣下的足跡 欲的“十問”
--雲老禪師「佛說四十二章經」DVD的研討心得 /恕
前言
何謂「大哉問矣?」有人說「循著問題」按圖索驥、上天索地,就可以找到答案;有人說可能問題中又有新的問題;有人認為問“問題”是一種技術,最好能提出正向性的思考...等等說法不一。在本寺幾次雲老禪師「佛說四十二章經」DVD的研讀時,發現在第27至31章明顯浮現“欲”的問題,於是就這幾章提出欲的“十問”,希望能更瞭解欲的本質與真實面目,於探究欲的實然中能稍微明白其內涵。難得若勍法師在有關本主題的研討中,先行提出:「我欲的生起,源自根與塵的相應,意分別以至感應業習,引發我意識於欲的貪婪,要認識、化解欲的問題,必須從五蘊的修治著手。因為欲念是從五蘊的色蘊形成之後,受蘊生起變化,如果馬上產生作用就是一下就確定了“色、受、想”,當然必定就有行為與結果。」
1、 欲與蘊的關係?
在老禪師的《迴響集》有談到「欲與蘊」,提點欲與蘊相互間於「相上」的呼應,圓通為不同的力用。設:
「財、色-欲與蘊:悉有聚合成相之義。
色、受-欲與蘊:均系污染成相之義。
名、想-欲與蘊:無非頑固成相之義。
食、行─欲與蘊:全為貪著成相之義。
睡、識-欲與蘊:皆是習氣成相之義。」
他說:
「人,有欲,業習之所至。
人,有蘊,心念之作用。
修學行者,於欲的態度,是從分別中認識;於蘊的把握,是從認識中發現。若能如是,久而久之,自有突破的時刻;然後逐步從少欲、無欲,以至欲盡,入於清淨無礙的境界,成為堪忍世界中自在的一員。」
2、欲為業習所至,為什麼談到欲就以火來形容?
談欲,以“火”這種意境來告訴我們,其實是指出它的嚴重性,或恐它會造成傷害。人往往會為了外在的光鮮亮麗追求令人讚賞的權勢、名位、財富,結果發現那些花了一生去追求的,還是無法填補內心那個坑洞,所以白白浪費了這一生。
雲老禪師表示:
面對這一種衝動的現象,以火做比喻,來看我們的欲念,是說它像火勢那種衝動的意思,就知道欲念是從內心開始生起的,它不是從表面身口意開始的,的確這種貪欲之心起來,就像火一樣愈燒愈烈,我們很難去把握這一種衝動,所以很容易造成傷害。常常為了一句話可能吵起來,吵一吵就會打起來,那是為什麼?他就像火一樣慢慢在那裡燃燒,所以是一種貪的意思。
既然欲是從業而組成的,沒有業的力量,欲就不會生起,把握了這樣的理論,我們可以去調理五蘊、做止觀的修養,當然就很容易面對欲的問題,使五欲的貪著愈來愈淡,最後能化解而得自在。
3、欲與貪、瞋、癡的關係?
貪因欲而起,在紅塵中,聲與色是不可或缺的現象;來去娑界的廣大眾生無不為此而迷惑,引發「貪、瞋、癡、慢、見」等諸般無明煩惱。前面已說欲很容易成為誘惑,它還是歸之於“業”的問題,也可以說過去的惡業愈多,欲火就愈旺,善業愈多,欲火就比較輕微,所以為什麼說學佛就是“淨業行人”,無非就是告訴我們「修行“淨業”可得解脫。」
老禪師表示:
為什麼講貪需用戒的方式,其實貪不是只是戒的方式就可以完成,因為我們常把佛經的「人有貪嗔癡,所以要學佛學戒定慧,所以貪嗔癡是三毒,那戒定慧是三學,用這個三學去消滅三毒」。但這不是佛法,因為貪需要戒、也要定、也要慧調整;瞋與癡也是一樣,都要相輔相成,以戒定慧三者來幫助你去認識、瞭解而最後能化解,可見它不是以一對一,單一的對法來看的。佛法是從相對中間去突破,能顯現絕對,絕不是說貪就要用戒,瞋就要用定,癡就要用慧,這個就是拿武器打敵人,佛法不是這麼解釋。
4、 欲與個己的生活、與社會群體的衝突如何?
名利和權勢就像是奎寧丸,有甜甜的糖衣,有奇應的特效,但是,那內裡畢竟是苦的---(雲老禪師 《白雲心語》)
一般人總會在「愛與恨、善與惡、高貴和卑劣、驕傲和謙遜、甚至純潔與邪惡」間過度著心理的衝突,時而感覺“利欲”於人性的拉扯……。隨波逐流的話,一會兒抓這,一會兒抓那,但卻不一定適合你。譬如:奢侈的享受美食大餐,無謂的應酬,說不定胃腸不好;許多美味、美酒如垃圾,因為過度精緻的美食將日積月累的腐蝕自己。或者看人家住豪宅、名車、投資股票,你也借債去行,分明是打腫臉充胖子,這些無非是盲目的追求,是好勝心及優越感使然,對他人有著羨慕、眼紅,想一較長短跟進,只怕結果是負債累累、妻離子散。處在痛苦的磨難中,情何以堪!君不見新聞常播報販賣毒品牟利,偷搶騙之作奸犯科,顯現出人性的脆弱,為了貪欲作賤自己也危害了社會。
5、欲完全是負面的嗎?其消極與積極性如何?
消極的欲求:只知過優沃的生活、享有權利威望,可是這些是欲的刻板印象。但就是有人抱持這通俗的想法活下去,不願省視自己為什麼會與這些偏離的誘惑相應,就不知道去鑿除“欲”所強加之束縛,締造積極進取、廣闊的價值意義。
欲的積極性:認識、改變、提昇自己,激發自信、日新又新,發揮潛能達到慧命的最高實現。因此我們可以讓欲加分,既然欲是否定不了的,而且並不是否定了欲就能得到快樂,但是修行人可以轉業成道。雲老禪師曾說「要做大事就要做大官」,這是就著原話題──「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不同時空的延伸思考,也是順應時潮的一種善巧方便,是以,我們要做欲的主人,絕不為欲奴。
就像要有積極的健康防護觀念,對生病的人不要只作消極的責怪:「病了?誰叫你不去追求健康?」如果把著眼點放在健康上面,表達正面的關心,可以說:「生病了?讓我們以後多注意自身的營養、生活的保健。」
亦即以“健康”主導日常的生活習慣,不是老守著病痛之苦,怨天尤人,消極的在缺點上打轉,這正是所謂「殺人刀,屠夫;活人刀,大夫。」
6、佛法怎樣解決因「欲」所引起的衝突?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設問:如果有人給你一個裝有按鈕的盒子,按下去你就會得到一百萬美金,可是同時也會殺死某個你不認識的人,你會怎麼做?你會按下它嗎?後果又是什麼?事情發生在1976年,國外一對夫婦在郊區和年輕的兒子過著普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有個面目全非的神秘男子出現在他們家門前,帶來一個可以讓他們飛黃騰達「一次按鈕的機會」, 但是只有24小時可以考慮,在作出決定之前他們歷經了一番天人交戰。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個決定所衍生出的種種事件,遠超過他們所能控制的範圍,而且牽涉到的層面遠比他們自己的財產和命運大得多,他們將如何選擇?難道真的自私到極點,不擇手段,犧牲別人謀求自己的幸福。
試想枉顧良心與道德,只圖利的欲望,得之會心安嗎?俄國有一名作家「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與罰》。小說中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後來為生計所迫,突發異想的替天行道,竟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與她無辜的妹妹,製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凶殺案。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後, 因內心處於痛苦的矛盾衝突中,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這就知道欲與義的取捨了。
在DVD裡,三十一章提到「心寂欲止」,雲老禪師這樣闡釋:
「欲能止,不可能逃避、否定,為什麼?這就關係到從意念進入到心念,在五蘊中間的“想”的時刻,這想蘊生起時,於你原來的欲要先來個緊急煞車,我們說那就是『止』,也就是先讓他不要繼續發展下去。」
「所以欲止,止於一念,那一念可能就是一個欲的生起,這個欲的內容是什麼,於你所止的那個就是什麼!所以我們說從內心做起,一定要有外面的問題發生,先要於那一念,看看那個欲念是什麼?才有機會進入到內在的心念,內在的心念是什麼?那就是『觀』。」
7、小貪與大貪有何差別?
用齋飯時,好吃的東西多夾一點,湯好喝多喝一碗,這算不算貪?有人貪小有人貪大,這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問題,而是有「貪小失大」的說法,也有大貪,貪到像無底洞難以償還的苦果。
老禪師在《泥沙集》(欲與貪害)中談及:
「欲,眾生俱有,只是『貪』的多少不同、大小有別而已;可見是人不免貪欲,唯於貪欲之時,能否做到『不損於人,己亦無損』的地步。」
在三十章裡老禪師說:
「所謂的貪欲,欲人人都有,貪就是一種逾越了你的本分,也就是過分了我們稱之為貪,適度不能稱之為貪。即使是小貪也是叫做過分,若適度就不能叫做貪,這是關係到『不是貪的大小,大貪叫貪,小貪不叫貪』,不是這麼說!而是超越了你本身具備的條件而想去得到,去求得滿足的話,那就叫做貪了。」
由此可知,適當的、適度的取,恰如其份就不能叫貪,譬如吃飯,難免會選擇比較適合我們身體或者營養的飯或菜,所以欲沒有好壞,欲是一種生命與生活最基本的發展,原本就是一般人追求的目標與活下去的動力,可是於“欲”,所謂名聞利養,又有誰能看破放下?總之不要讓任何歡愉變成一種上癮,就怕生活環境狀況一改變,「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難免適應不良就出現抑鬱症。何況再輝煌的人生成就,也無法保證一生的順遂,也有可能成為消散的煙花一樣。看那拿破倫、希特勒的不可一世,每一位都想征服世界,睥睨天下,最後是如何從輝煌而滑鐵盧的?可見過度追求欲望,如果無法自利利人,就不具生命的實質意義了。
8、「欲」與「願」、聲聞乘與菩薩乘對欲的看法有何不同?
老禪師表示:
依於五分法來講,他就是有那麼嚴謹,告訴這些學佛的聲聞弟子,所以難免使人感覺有一種壓迫與約束,可是這樣並不一定能得到自在,所以我們說聲聞是厭苦,就是厭離這種苦,那菩薩呢?是要於苦而能不苦,這就是他最大的差別。也就是當欲念起來,基於“業”的力用,導引於“緣”的發動,若能做到「寂」其「生」, 以至「靜」其「滅」,入於「不」的境界,就有達到涅槃的可能,如果緣境一來,行苦時心不能寂靜,仍在欲的苦、樂中轉,無絲毫可以作主的,那麼三界就真的是「火宅」了!
所以業力成“欲”,道力成“願”,而願也是欲,因為願不離法,法不離願!
超塵逸俗的人最多能將欲昇華,菩薩則更使欲「增值」,所謂聲聞住空,菩薩利用空,成就自己也幫助別人成就,其最初的關鍵發端就是「在欲生起的時候」,怎樣使它不再繼續擴大,這才是菩薩法;聲聞法是「當欲一起就趕快消滅它。」
9、 以價格與價值來看欲
有一則新聞,大略是這樣的。一個城鄉交流的計畫,一個北一女的家長盧先生發起的,他讓北一女的大姐姐帶著布農族的一個孩子和石門國小的一個孩子組織成一個「家」,讓孩子們一起學習。在共同看過一本書後,在網路上交換心得,透過書本的對話增加彼此的了解。城鄉兩處的孩子互到對方的家中住兩天,體驗不同的生活,發起這活動的人望經由道路(兩人實際見面)、網路(兩人虛擬見面),讓山上、山下的孩子變成朋友,將來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
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方式,因為只有長久深耕一個部落,把山裡的孩子看成自己另外一個孩子,這才真正對山上的孩子有幫助。所以吾人若能為眾生奉獻,將此美意擴充,慢慢的不就有菩薩慈悲喜捨的樣子?看那紅塵戀戀,多少纏縛?多少追逐?財富、名聲、權力只不過是暫時的維繫,就算玩玩也要保持一種警醒,不要把那些東西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那些僅僅是個手段而已,目的是讓你的生命更提昇,如果爭取這些而讓你的生命敗壞,那就走上了歧路。」
至於什麼是「生命好的一種狀態?」不就是將希望落實在“價值”上,做到不隨波逐流,不隨著外物「價格」的漲落無明迷惑;因為只以事物的價格作為判斷事情的準據,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態,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價值不高的人,將會錯失投資自己的機會,或者根本沒有追求價值的勇氣。所以培養智慧,圓融欲的效益性,此即是“我”的品質管理,也是菩薩“無我”的心性修養,「慈悲喜捨」的不斷增上,從多欲到少欲,最後淨欲,從此遠離過患,常住清淨、莊嚴、淡泊的德養中。
10、從馬洛斯的生存需求理論階位來看欲
在每一個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屬於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期能得到親情、友情的歸屬;另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精神上安身立命的高級需要
從1至5呈一種螺旋上升,我們從第3、4、5的需求中,可以發現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使別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充分體驗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理論圖也顯示出欲的變化不定,譬如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幸福內涵為指標,有人追求權金、地位,也有人追求榮譽、友情、愛情,有人熱愛自由;不同的時空狀況,所欲也不同。就像老禪師《生之偈》中有說:
「兒童的貪欲不外是糖餅玩具和抱抱
青少年的貪欲著重新鮮娛樂跑和跳
成年人的貪欲在乎知見名位和鈔票
更年期到了擔心平安健康惟恐不俏
中年以後貪欲減少煩憂歲月催人老」
...........
好比目前生病欠安就認為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於是「追求健康」變成你的欲求,等病好了反而覺得其他東西最重要,“欲”就像電腦的滑鼠,划游在你生命不同的階段,飄忽前,倏忽後,像風鈴隨著風速演奏出各種曲目。
老禪師在「泥沙集」(欲緣貪害)中有一段話:「欲、從根與塵相應和,涵蓋了色、貌、姿態、音聲、觸感、味覺、情意等,都可以導引貪欲之心,取著五塵之境。」我們可以藉這段話參看馬洛斯的生存需求理論階位,看看人的需求含蓋面的範疇,也順便知悉自己目前欲的+定位。
結語
以佛法來看,能遵行「不傷害別人也要保護自己」,就能圓滿欲所造成的問題,亦即藉「欲求」的積極性,使人免於災禍,得到幸福圓滿。最後以雲老禪師的《最後才知道》(得證覺果),為本文做一歸納,將更清楚欲的內涵價值--
問:云何是財欲?
答:不擇手段。
問:云何是色欲?
答:貪著剎那。
問:云何是名欲?
答:趾高氣揚。
問:云何是食欲?
答:垃圾桶。
問:云何是睡欲?
答:懶蟲。
問:有無欲的人?
答:肥皂。
問:如何是道人?
答:蠟燭。
末後句
人皆有欲,唯然不貪;學習淡然,彼此無傷;倘若追求滿足,受損的終歸是自己!
禁欲是病,強求是病,放任是病;洽如其份是正常人,潔身自愛是修道人!
座下!五欲是造業之因,計較貪著,無異盜賊。因此,行於菩提道上的人,知欲難免,先習以戒為臣;一旦注入清涼,即能深解生命價,必然可以少而淡,逐漸離欲;終至化業作而成道行,覺果得證!
註:除了文中所引之文,大家可再去參看雲老禪師其他的DVD或等身著作,譬如:泥沙集、老僧常譚、正法念處偈釋...等等,以建立佛法於“欲”的正確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