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202期2006年4月刊
在三年多前,因緣成熟依止老師父學習佛法,成為千佛山家族一員。
文/淨德
回首來時路
在三年多前,因緣成熟依止老師父學習佛法,成為千佛山家族一員。回想未遇老師父前的生活,整日惶惶不安, 巧取鬥爭,滿身銅臭,交際應酬上了癮,經常不知「今宵酒醒何處」? 十足是個腦滿腸肥的生意人,甚而在大陸做生意的那種環境下,應酬時每天兩瓶白酒都是常事。回台後練就的酒量,喝到最後沒有人敢跟我喝,在當時哪知道站在「修行辦道」的角度看世界?為了追求欲望,總是忘了純淨的初心;學佛後,方知凡事皆不可養成習性,才稱得上是清淨。
憶當時,講求山珍美食,生猛海鮮,吃不過癮就乾脆自聘名廚開起飯店酒莊,從食不厭精,到今日的清淡食飲,簡直是天壤之別,在紙醉金迷中,從來不懂得思考什麼「生死問題」, 更不消說懷有「信佛, 學佛, 才可以成佛」的信念。即使早在十多年前,家姊好友披剃於老師父座下, 甚至家中長輩過世時, 曾禮請本山法師啟建法會, 當時仍然因緣不具足, 一再當面錯過。.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裡,連續看完老師父的各種著作, 我才有如大夢初醒, 幡然悔悟, 再經過不斷自我的修理調整, 又值老師父九十嵩壽傳在家菩薩戒, 一股力量令我當即斷除二十四年來的菸癮, 此後滴酒不沾, 茹素持齋. 這個轉變, 使得我家人常說 : 父母找回了兒子, 妻子找回了丈夫, 子女找回了父親。 而自己起碼找回了正常與健康的生活───想想,只這一個「找」字,我卻歷經了大半生。
鐵馬輕騎五大洲
個人從事的是國際貿易,涉及產品、市場等作業, 廣泛的說:包括產品價格、品質、交貨期、行銷產品到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的國家等等, 這些作業都要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而國際貿易隨著電子資訊的發展,形成激烈的競爭, 使得人與人間、國與國間,距離與關係也日趨緊迫。由於貿易上諸多障礙、紛爭, 生意當然就越來越難做了。
記得剛退伍,和叔叔一起做自行車國際貿易,叔姪兩人從一支電話起家,剛開始什麼都不會,一一向叔叔學習,直到一定的階段,才慢慢上路。由於二十幾年前機會好,時機也掌握得對,生意較好做,在那年代資訊沒那麼發達,只要認識客戶,基本上都會有訂單,雖然今昔對比,現在的利潤不如以前,但現在的路卻更寬廣、多發展。
一般來說自行車的生意比摩托車難做,因為摩托車是模組化,有固定的模組組合,做出來的零件、產品,其他的東西無法頂替;但自行車的零件組合隨時在變化中,比如這個產品可以組合那個,不斷延伸、接續;所以,可以研發幾百種產品,因此,在市場、人事、單價.....等等變數上,情況顯得更複雜,有時付出很多,收穫卻成反比。所以,談及工作樂趣,可以這麼說:並不是從產品本身,而是從訂單、人與人的接觸、國際貿易的往來中獲得的。
在我來說,要跟世界五大洲做生意,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你會發現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思惟、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如同今天要和一個基督徒談話,在語意學、內容等方面皆迴異於回教徒,那種情況就好像在夏天的場域,你不可能穿冬天的衣服出現,一定要適合對方的文化、生長背景才能做成這樁生意。
國際貿易如此風雲瞬變,深富挑戰,事實上,貿易往來一向是雙面的──銷售市場給你的回饋,工作成果的享有,面對大眾市場時,你會發現一切不是單一的,因此,思惟的靈活與彈性,人性化的考量都是運作的重要質素,能掌握這些,慢慢的,欲讓自己的品牌遍布五大洲,也是指日可待的。
綜觀十多年,台灣許多企業出走,尋求大陸、東南亞各國便宜的生產成本, 形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辜且不論企業外移所面逢的諸多問題,但看那些還留在台灣的企業,若無法即時提昇、調整經營管理的腳步, 一樣會遭受淘汰的命運, 更不用說 “立足台灣, 放眼天下”了!
多方向的思考角度
從事國際貿易已二十四年了, 十八年前就已從事兩岸三地的多角貿易, 也曾在大陸投資多家生產工廠, 前後七年的時間,最後還是不敵經濟情勢劇變, 終以「拆伙散股」了結。 撤回台灣一切歸零後,再重起爐灶, 不但從小的貿易商開始經營, 還因應世界經貿局勢變化,在台投資生產, 務必達到產銷「一條線」,以提高效能, 降低成本, 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自創行銷品牌。
就這麼幾經各項市場嚴苛的考驗,才逐漸在國際市場擁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在這日益紛雜、艱困的生意競爭期,何期有幸,得獲佛法為思想明燈,不論在生活、事業上,能時時運用老師父所教導的“止觀法門”做為言行指引, 才不致迷失方向。比如 : 國貿交易中,包含國際大環境局勢及小環境交易對象的人、 事、 時、 地、物,各項因素互為交錯影響, 幾乎牽一髮動全鈞, 無時不刻不面臨強大的衝擊。若能事先廣泛蒐集資訊,經過分析、研判,冷靜面對, 最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而且於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又可符合“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 互得饒益的宗旨。
世事無常,還記得去年一項大的訂單被別的競爭對手搶走了,營收額少了四分之一,雖然當時付出很多的時間、精神,但也許對方是用比較世俗、投機的方式、應酬得到,自己也只好乾瞪眼。就在事業遇到瓶頸時,虔請老師父指點迷津,他老慈悲,瞭解狀況後,話頭一劈:「不要用佛教徒的心態與模式來做生意!」這句話讓我於當下有所意會,想想自己之所以受傷害,緣於沒有生意概念,才會失去生存空間,事後有人問我:「學佛前和學佛後的態度有何不同?」我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在於「框錯了」方向!
「不要用佛教徒的心態去做生意」、「人的問題要用人的方式解決」,若論學佛前後,做生意的理念有何不同?當然這已經牽涉到人生觀、價值觀了。二十多年的生意經畢竟是一種經驗;學佛之後如何出發?如何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那就必須好好的整理出一個思緒,不僅要面對過去,還要面對現在和未來,所以,每天都要行「止觀」,哪怕是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
人生是一項必須永遠努力、前進的課題,無時不刻都是修行;反省以前所為,因自認為是老板,所以,說的話就是權威!常常話衝出口,也沒有考慮員工會不會受傷?所以,學佛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薰習、磨鍊,在遇到挫折時,承受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至心境上的轉化,都有明顯的突破、提昇。
因為,當你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心境的問題及生命的態度時,佛法就是及時雨,給我們最好的滋養。
一面鏡子
担任千佛山台北講堂的召集人已一年多了,談到有何感想?當然所有的問題不離人與事,而召集大家一起來護法就是本身的任務。
我幾乎是初生之犢,選上了就當!當然,接觸千佛山才三年,與那些親近千佛山三十年以上的居士相比,熟悉度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本身也只想盡一份心,誠如老和尚說的:「別忘了,你是一個佛弟子,也是一個社會人!」那麼,兩者之間又如何融合、兼具?那就需要好好拿捏方寸,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談到服務、奉獻,因為從事行業的不同,各行競爭激烈,所以我的手機24小時沒關,所以,為何會有訂單,那就是基於這份誠懇,令國外的客戶隨時可以找到人,時時覺得放心。有人覺得事業順遂才有能力護法,但我的看法是:可以慢慢的從「信解行證」中,累積佛法知見,聚集資量。所以,老師父的法我聽進去了,將它應用在生活中,碰撞出璀璨的火花,這就是我的學佛心得。
身為一個現代人,必須要走出去,了解現代社會形形色色的層面,有朝一日,當他們來找你,向你傾訴時,你就可以用佛法帶領他們走出困境。個人何期有幸能在老師父那兒薰習佛法,或許是歷經一番佛法的洗禮,有時他的一句話就能深深打入我的內心,譬如他說:「你們要當一般的信徒還是行者?......」不是嗎?在現代與傳統的衝擊中,如果人際關係隔闔,處處與時代脫節,生命當然就無法圓融!
師父的法語───「 心存和樂氣, 念起無怨尤」及千佛家族人人耳熟能詳的家風:「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 做對是應該的, 做錯了趕緊懺悔 。」 看似簡單,其實遇逢色塵緣境, 還真不容易做到呢!尤其在企業管理上, 人際關係時有矛盾衝突, 經常利益相爭, 身為企業主管的我,偶而也會忘了 E Q 管理, 這時猛想到師父的教誨便深自慚愧!體悟到唯有不斷的懺悔、改進,才能漸除具生習氣,提昇修養,故當以此惕勉為要!
在做志工的初期,也許有人會懷疑:一個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哪有多餘的時間奉獻己力?事實上,只要事先妥以安排, 減少不必要的交際應酬,自然在體力或精神上皆能得心應手,從容不迫。志工菩薩來自社會不同的層面,其實,在溝通和互動中, 都會讓自己得到收穫,也就是說只要人人盡一份心力, 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所以,當一個正當的生意人與正信的佛弟子, 在角色上並無衝突,相反的, 會有更多的機會發揮生命的價值。
世事變化無常, 做生意成也罷, 失利也好! 總希望從中吸取經驗, 體嚐法味;而菩提大道應無盡頭, 自當永不退道心, 願於佛法不斷的薰習中, 增長般若智慧,善盡一份佛弟子的責任與義務,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