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33期2018年6月
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爸媽、不約而同的指出:「深切的期盼,親切而能圓滿的親子關係:是父母,是老師,也是朋友。」
感念親恩 /性弘
一日,心血來潮的到圖書館借書,那是心靈的桃花源。因久未登其堂,一入其室,即被一股滿滿的書香氣味包圍,像極幼子般享受這份難得的氛圍。館裡的藏書,群書萬冊佇立在前,彷彿躍入另一時空,奔向古聖賢德的智慧之門,開啟了心的密意。
回想剛上山參與清明祭祖追思,人潮的川流,大小老少的提攜,準備了幾樣簡單的供果,香花一束,以一份虔誠的心意,聊表對祖先的懷念。也許是這份慎終追遠的餘思觸動,在圖書館駐留的我,便將腳步輕輕的移至佛教經書典籍,稍事搜尋,目光停留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雖久聞其名,但未窺其堂奧,恰巧四月的清明剛過,五月的母親節到來,舒服的季節遇上濃濃的孝親時日,此時閱讀這部孝經,乃深感父母深恩難報,內心為之愧汗而驚悸。
認真的說來,「孝」於吾輩的實踐,是該慚愧的。於眼前但求溫飽的社會,「孝順」猶如一種世代隔閡的語言,可比為教課書下的舊理論。因為在現實生活裡,孝順既幫不上工作的調薪,又不輔佐職場上的創新突破;青年自顧不暇,哪裡來的心力去行孝盡道呢?而父母們為嬌兒又成為無微不至的「孝子」、「孝女」,讓年輕一輩道德錯亂,認為「孝」即是父母要「順從我意」、「唯我獨尊」。就是這道德倫理的「逆向操作」,現今沉淪、破裂的親子關係,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實。似乎,孝順不再是天經地義的美德,順從父母的教導,還會遭來同儕「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異樣眼光,淪為敬陪末座的損友。
由衷的感慨,讓我在經書前佇立良久。愚輩如吾,值此時代,深感佛陀崇高的智慧,是多麼讓人殷切渴求!因此抱持學習的心態來拜讀此一孝經,藉以灌溉凋枯了的「孝園心靈」。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與會者,是佛陀與諸大比丘及菩薩摩訶薩,群聚於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讀經至此不到一頁,心中問號連連:「佛陀向枯骨禮拜?」、「只有眾人禮拜佛陀,這部經怎麼會如此反其道呢?」在其它經典未有這樣的見聞,更加引起了興趣,迫切的一探究竟!
當時,阿難尊者為了替大家解除疑惑,首先發言,請世尊宣說禮拜枯骨的法義。
佛陀言:「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成就無上智慧的佛陀,竟也守著慎終追遠的涵養?!竟能不卑不亢的於大眾中禮拜過去多劫以來「可能」養我、育我的父母枯骨?!
稍停了目光,放下書本,因感動而熱淚盈框,時空彷彿凝結,遙想:
此心是何等的柔軟!
此心是何等的平等!
此心是何等的恒常感恩!
只為無始父母的養育之恩,行子女的孝順之德!
所謂「慈如河海,孝若涓塵」,佛陀這一禮拜枯骨的無聲教化,已將「孝」的真諦,盡說無餘!
再繼續閱讀,佛陀道出為人母的十月含辛懷胎,雙親奉獻生命的辛苦拉拔,以及長成後懸腸掛肚的思念牽掛;父母百般的辛勞,在經中言說得淋漓盡致。當時聽聞的大眾無不自責自己於父母恩德的無知,紛紛垂淚悲泣,痛割於心。今列舉經中所述為人子女者沒齒不能忘的父母十恩:
- 1、懷胎守護恩:累劫因緣托母胎,體重如山岳,動靜皆受苦…。
- 2、臨產受苦恩: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惟懼死來侵…。
- 3、生子忘憂恩:慈母生兒,五臟總開,血流似屠羊,痛苦徹心腸…。
- 4、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 5、迴乾就濕恩: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 6、哺乳養育恩: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 7、洗濯不淨恩: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 8、遠行憶念恩: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
- 9、深加體恤恩: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 10、究竟憐愍恩: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
十恩養成,又「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從少至壯,教導做人禮節,籌辦婚嫁迎娶,經營事業謀生,凡事肩荷憂心,無不百倍的辛苦,也不需要兒女的任何恩惠……。所以佛陀說:「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身為學佛弟子,至今讀到此文,才真正對父母的辛勤有錙銖的恍然明白;回想起曾經對父母不孝不敬的言行,內心深深的慚愧,無地自容的掩面懊悔。深感父母對兒女的包容無所不在,早晚心思繫念,沒有休息。
《心地觀經》有云:「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曾讀過其他幾本報答父母恩的書籍,也沒有《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描寫得如此血淚般的鉅細靡遺。每每透過佛陀的無上智慧,都能導引我們洞悉萬物的本源,今閱讀後更是有所感嘆。難怪有人言:「自古至今,述說父母恩德的文章何其多,卻沒有一篇比得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
-------------------------------------------------
在四月的穀雨時分,微風伴著驕陽,報名參加千佛山女青年舉辦的「孝親月--感念親恩」戶外一日遊活動。此孝親的目的在號召女青年們邀請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一起參與結合「藝術、生態以及佛法人文」的親子知性之旅;此活動育教於樂,旨在展現佛法於生活,處處是題材的用心。當讀完《父母恩重難報經》再參加此活動,更具不同的意義與體會。
活動內容之一是「佛法親情主題討論」,參予者有女青年、爸媽以及師父們,是我最期待的課程。研討地點選在出了名的生態綠地「巴克禮紀念公園」。大家圍成一圓,以茶敘的方式討論,與會者盡情的發揮;其間課程間有理性的佛法,與融合感性的親子關係,過程笑聲不斷;逗趣的親子互動,彼此你來我往一番,為午後的天空增添了幾許法音的嘹繞。
師父們準備了幾則白雲老禪師的法語,每人各擇所好,經驗分享,同參法味。所謂「孝親月」:即長者優先,發言權落在女青年們的父母身上。有趣的是於法語的選擇,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爸媽、不約而同的指出:「深切的期盼,親切而能圓滿的親子關係:是父母,是老師,也是朋友。」此時自己的心裡輕聲的訝異:「怎麼剛好都選這則?這就是爸媽們的心聲!」的確,當孩子有所求時,他們的角色可以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爸媽;當孩子於課業、人際有困難時,他們可以是博學又多聞的老師;當孩子需要玩伴同樂時,他們可以放下身段一起打球、逛街去。於言談中,女青年們的爸媽都希望孩子凡事想到什麼,不管在學校、在工作上遇到好事壞事,都願意聽兒女的傾訴,適時給他們加油打氣,做有力的後盾,並將自己的經驗傳授。透過孝親活動的分享,爸媽們所付出的愛讓人想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弘願:「千處祈求千處應」。父母於子女的養育之恩,誠然地:付出,盡形壽;回報,無所求。
此活動的另一個驚喜,是參加奇美博物館主辦、今年度最療癒的特展:「凝視日常」。能與父母們一起看展,經驗難得,誠屬可貴。哈勒曼特,他,荷蘭寫實大師,不愛宏大場面,獨鍾日常事物,以光影作畫,繪出攝影所沒有的情感與氛圍,用50年的堅持,以一支畫筆觸動千萬人心。註一 欣賞畫作時親子間自然的情感流露,讓人羨煞不已。此大師級畫家的創作理念是「看見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每幅畫都那麼樣的平易近人,打動人心。而「日常」,不就是父母與子女最自然不做作的場景嗎?父母的關愛,在日常表露無遺,但捫心自問地,有多少子女用心體會呢?
孝親月,感謝佛法的滋養,也感謝師父們用心的安排,讓「感念親恩」活動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暖入人心。
參考經本:《父母恩重難報經淺譯》,蔡文華,伊凡著。
註一:奇美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