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禮誦《梁皇寶懺》有感

衲衣下的足跡 禮誦《梁皇寶懺》有感 /釋浮詠

 

僧伽生活的體驗,與日常習習相關的,莫過於能閱讀、學習諸經典懺本,為前來寺院祈福消災解厄的信眾做佛事的禮誦。近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誦了多次的《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梁皇懺的內容豐富、懺本儀軌頗長,素有「懺王」的美譽。《心地觀經》說:「若覆罪者,罪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所以有「懺悔得安樂」之說。信眾及義工菩薩們不以舟車勞頓之苦來寺院禮懺誦經,為家人、歷代祖先盡一份為人子孫的孝心,或為無始以來的冤親債主盡心做一堂解冤釋結的功德回向;歷經幾場梁皇法會下來,更能體會誦經的內涵具備了豐富的情感追思,更具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與價值。

 

修學佛法,讓我領悟世間的一切人事物,皆沒有恒常久住的。所謂世無常事,青春容顏無久紅潤,情愛久和也得分離;時節遷流,誰能抵擋得了生老病死的號召?因為無常的現象,才有短暫苦惱的人生。所以學佛旨在學習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作善事,利益一切。誓滅眾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悲願,讓自己恒常精進的做淨業利他的益事,淡化我慢貪瞋癡,學習無上的智慧,有機會出離種種苦受,再進一步提昇能力饒益他人,共修圓滿覺悟的菩提道路。

 

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許有人問:「佛教談因果這麼重要,為什麼常聽到不公平的事發生?那些生活嚴謹、注重調身的人沒有享長壽的福報,反而猝死短命;而殺豬宰羊的兇惡之人沒有遭惡報卻長命了起來?」、「再看看守規矩的市井小民生活得很辛苦,反而無良貪官之人逍遙法外還錦衣豐食?」世間事,為善之人好像沒有善報,那些可惡的人卻能橫行無阻,此等不平的現象,讓人對因果律不免生起疑惑,信心動搖。

 

所以為什麼提倡多讀誦經典、並深入經中的涵意?因為唯有經中無我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增廣有限的視野,解開世上一連串的疑惑。經言業報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受報不止一世,凡有所作為都是橫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要去承受的。生活得認真的人,不一定凡事順遂,不一定馬上有立竿見影之效,但做好事、行善時的心裡豐悅,可以知道以後的果報是光明的。做惡之人也別心存儌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光是心裡的擔心害怕,就像被黑暗佔據著良心,隨時會崩潰瓦解。

 

無始的無明,遮蔽了我們原本皎潔的佛性。起信於佛,首在「起慚愧意,稽顙求哀,懺悔往罪」。因為缺乏智慧,才做了很多違背常理的輪迴造作,在娑婆世界受苦。雲老和尚常言:「懺,是檢討;悔,是改過。」即有錯就要懺悔;唯有起慚愧心、發懺悔意,並透過五體投地的禮拜,才能化解冤業、冰釋糾結。所以「業累既盡,表裏俱淨,然後運想,入歸信門。」清淨身語意,於法相應,生起信心,得堅固意。

 

洗浣心垢,信心增長,於梁皇懺本繼續寫道應學習菩薩發菩提心,修行佛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發菩提心即發大善願,依能力所及的去幫助他人,逐而漸進提升。「發菩提心,非止一過,唯應數發。」老和尚常言:「發願要發能做得到的。」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法無高下,切莫輕一己之小善,「若心生疑,非難成難。心若無疑,是難非難。」信心不足,簡單的事也變複雜了;若有心學習,難事也無絕人之路。是以「諸佛每嘆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能力可以培養,當條件不足時別忘了身邊還有很多的助緣。

 

八正道是佛法的基礎,首以「正知正見」為要。知見的立足無非在於日常的薰習,親近善知識,與同參道友勉勵切磋;於生活的歷練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修正偏差,藉境練心。「心正故,重難無礙。」雖然佛陀的色身已不在世間,但佛法仍廣佈流傳,只要建立正知正見,依教如法,必能有所成就,處事無礙。

 

人生苦短,能夠學佛,無非於暗室點了一盞明燈,是何等可喜可賀的事。其實生活週遭慶幸的福德因緣不少,想想:同樣父母養,我們能得有尊嚴的人身卻有生於畜牲道苟延殘喘而活的;能於民豐物饒的國土受諸般教育卻有生在邊地無有知識的貧苦人;能耳聰目明行動便捷的來去卻有喑啞盲聾身心不健全者……等等。更甚,佛法難聞,值此今日能夠讀諸經典懺本,功德迴向一切有情,廣緣善緣;相較那些不信因果還造諸惡逞兇鬥狠的人,兩者苦樂的果報差之千里。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凡事該知足了。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懺文詳細、受報分明,讀誦者無不慚愧懺悔的。唯有時常反省吾過才能提醒自己要用功精進,不辜負此難得的人身而有淨業的機會,為自己為家人為他人謀福求安樂。是以偈曰:「拜懺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一切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參考書目:《金山御製梁皇寶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