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最美麗的風景

衲衣下的足跡 最美麗的風景 /釋浮詠

 

假使您問:「在寺院你看到最美的風景是什麼?」

毫不猶豫的我會回答:「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先談未出家前,我生活在小家庭,一路乖乖唸書到專科畢業,出了社會,當然的找了份工作,領了薪水一些給家用,再按部就班扣除生活基本開銷,其餘的則認份做儲蓄。對於金錢,那時覺得賺錢不容易,要用很多時間與精神才能換取一個月辛勤的成果。加上中國人常有的觀念要「未雨綢繆」,存款簿的金額是越多越好,才能防不時之需。所以對於花費總是小心,不必要的不亂花。有時看到慈善基金會或樂捐單位等,總覺得事不關己,也怕遇到詐騙,所以布施、行善離我相當遙遠,雖然那時已經開始接觸佛法。

 

年齡的增長,時代的改變,開始越來越多人提倡志工成長營,尤其打著「國際志工」的名號,鼓勵青年人跨海體驗異國文化衝擊,增加國際觀及提昇語言能力等等。當時我亦報名了志工成長座談會,並與一起參與的朋友相互討論、收集資訊。由於有了國外打工遊學的經驗,認知到所謂的國際志工不外乎是獲取人生另一種「體驗」而已。想想如果自己再一次地貢獻熱血青春,之後面對現實生活能有什麼幫助與規劃?經再三考慮後,參與志工行列的體驗又無疾而終了。

  

過了而立之年,投入僧伽的行列,一襲千遍一律的僧服,一顆光溜無髮的頭頂,開啟了我對行善布施的視野。起初兩年佛學院的生活,「行堂」的工作是學生職事的範圍,負責三餐飯前的準備與餐後的整理。在行堂另外有一群人,大約年過五十,穿著千佛山的紅色制服,在齋堂不斷的來回穿梭。每每在週末可以看到她們,在佛學班的課程結束後也可以看到她們,然後過年過節、法會、禪修營、八關齋戒、貴賓參訪、大小活動等仍然都可以看到她們;有她們在行堂的工作效率提昇,充滿歡笑。日子久了,這群義工不禁令我好奇的問:「為什麼她們隨時都在?為什麼願意花時間在這裡?什麼動力讓她們一起歡喜付出….?」

 

佛學院畢業後,開始輪流常住的工作,接觸了更多的人事物。在做庫頭時有幫忙切水果的義工,在大寮有幫忙挑菜洗菜的老菩薩,輪到照客時看到的義工就更廣泛了。有負責福利社物品的銷售並幫忙護摩香的,有幫忙寺院巡禮導覽的,有殿堂出坡打掃的,也有每天早晨五點清掃寺院外圍落葉的,而大型法會與慈善救濟更是全體出動,搭棚架、搬桌椅、壇場佈置、疊物資等等需要大量人力工作的,都看得到義工們穿梭的身影。還有逢重要的節日如過年、清明、七月普度法會,義工們也會自行分配天數來寺院幫忙值班、指揮交通、海會塔引禮等。偌大的寺院沒有他們的幫忙是不夠的,看到大家這樣的發心讓我好讚歎!

 

出家前生活在小家庭比照出家後身處千佛山的「大家庭」,我漸漸地明白師公雲老禪師說的:「大道場裡好修行」這句話的涵意。在寺院每天有好多的色塵緣境接踵而來,當自己看到義工們用心的付出,盡責的在崗位上服務大眾,一起為寺院圓滿一場又一場的法會與活動;有時還要身兼數職,學習不同的職事,盡力為家屬及信眾提供所需,讓來山的人歡喜而歸。一幕幕看在眼裡感受在心底,義工們付出的精神,對我而言是一種最好的無聲說法。

 

學習大乘菩薩教下的佛法,六波羅蜜第一個就談「布施波羅蜜」,以普遍的、普及性的、無差別的心去行布施。義工菩薩們願意付出金錢、時間、體力,不厭煩地舟車往返、不辭勞苦的在烈日與寒風中奔波、更願意將辛苦賺來的錢做護持道場及捨己為人的救濟工作,實在難能可貴!有謂「有願就有力」,他們的諸般付出行為已具菩薩精神的展現。

 

老和尚在《金剛經集義》的<布施功德>有言:「行者行捨布施,必須著重『捨』的旨趣,也就是:無能施之心、無所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布施功德在於捨自己所擁有的,捨自己所不捨得的,次第增上做到「施受平等」,如是圓滿的行於布施。布施也是一種對治吝嗇與貪心的方法,所謂能捨才有得,「那些意想不到的果報,必定會意外地在你更為驚奇的、不可思議的環境中出現。」註一

 

有一則佛典故事分享如下註二

昔有一名叫罽夷羅的窮人,夫婦倆受僱於人,過著極為貧苦的生活。罽夷羅常看見長者去寺院做大型的供養法會。一天回到家中有感而發地說:「我因為前生不種福田,今生才會如此的貧窮,那些長者前生種福今生又種福。想到沒機會種福田的我,來生只會更加貧苦。」看到他人修福得快樂比照自己的貧賤無能,罽夷羅泣不成聲。

 

妻子明白先生哭泣的原因便說道:「您哭也沒用,不如把我賣了拿到錢就可以種福田了。」

丈夫說:「把您賣了,我怎能自己存活呢?」

妻子又說:「若是這樣,那你我一起賣了來修福吧!」

夫婦倆於是找到一戶人家,真的將自己賣了,得到十金錢,訂定契約,在七日後即成為富人的僕人。

 

籌到錢的兩人趕緊到寺院裡佈置準備做供養法會。夫妻二人一起搗米、相互鼓勵:「現在我們一定要自己出力來修福業,以後成為他人的僕人,就不能有機會修福田了。」因此日夜不停的勤勞籌辦法會用品。

 

終於來到了第六天,豈料國王也要在同一天作供養法會。當時受邀約的僧眾說:「因為接受了罽夷羅夫婦的供養,不能參與國王您的法會了。」國王派人要罽夷羅夫婦更改日期,即被拒絕,如是三次的要求,夫婦倆仍堅定如初。國王不悅,親自去寺院質詢罽夷羅不肯改日期的理由。他由衷地說:「我們只剩一天的自由身,以後便是他人的奴婢。想起前生不修福今生獲窮苦的果報,如果今生再不修,來生只有苦上加苦呀!明天過後契約就要履行了,這次的供養法會對我們夫妻倆是誓在必行的。」

 

國王聞言,心生憐愍,讚歎未曾有,說道:「你是真正明白貧窮的苦,能以脆弱的人身換取真實的身軀,以不牢固的錢財換取真正看不見的錢財,以轉瞬即滅的生命換取永恆的生命。」隨即答應讓罽夷羅夫婦如願的設施供養法會,並將自己與夫人身上華麗衣服與珠寶瓔珞脫下來送給他們,最後又劃封了十個村落作為獎賞。

 

經云「貧窮布施難」,罽夷羅夫婦能發勝上心,不因貧窮而慳貪,懂得因果而捨身修福田,難行能行,施而無畏,最終意想不到的果報改變了他們貧苦的一生。故事的最後又言:「布施修福使他們得到現世的花報尚且這樣好,何況將來所獲得的果報。世人想免除貧苦,應當要勤修福德,何得縱情懈怠放逸而不精進!」

 

僧伽生活的點滴讓我看到布施的精神與明白布施的真義,是未曾有的體會。老禪師常叮嚀的:「讀,讀人,讀不同的人,即使是小孩;讀,讀事,讀不同的事,即使是小事。註三」生活素材好多等著你我去發現,等著你我用心的去咀嚼,才不會錯失身處千山佛地的時刻。

 

菩提處處有美景,千佛處處常相伴,在寺院見過最美麗的風景即是那最有溫度的人心。

 

參考資料

註一:千佛山全球資訊網

註二:《雜寶藏經》卷四 <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

註三:白雲禪師著《禪的語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