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2期2020年3月
如果參不出重點,不知「法在哪裡」只在相上打轉,因為你沒有發現它的「關鍵」處,就像唯識學除了「見分」、「相分」,還有更突破性、更細微的「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層層增上與提昇。
衲衣下的足跡 雜記二則 /恕
第一則 殘障的女歌手
- 某師開車北上,我巧幸可搭順風車。咱倆在一處交流道休息站停靠,販賣
處突然聽到一身障女藝人演歌,聲音動聽,感情豐富。但是上洗手間的、伸伸腿的、去販賣處與站在廊沿的,各有所奔赴的所在,細雨霏霏之下,匆忙的腳步沒有為她歇步一會。我把寶溫瓶灌滿熱開水,經過時發現一個不起眼的認捐箱放在離她有點距離的樹下,不容易讓人發現。翻翻口袋有五十元與百元各一,自然的背著她在認捐箱投下五十元。也許她在她的卡拉ok視頻發現此舉,竟然在歌唱的間奏時高聲喊著:「謝謝師父!謝謝師父!」聲音有點悲情,此時起心動念:「慚愧!我只投了五十元,方才應該多投一點,把一百元也投下。」遂有以下的自我對話:
◎既是布施,難道無法做到『三輪體空』?還小氣的計量,只施以五十?
▲「布施的意義與價值不在錢的多寡分別吧!」
◎「百元畢竟不是五十元。」
▲「至少善意的釋出非假。」
◎「問題的開始就是一個點,而五十元是一個點,百元也是一個點,二點之間畫一條直線,你說那是什麼?」
▲「不只是樂捐箱!」
◎「點線之外,如何是“面”?」
▲「歌手在這頭,認捐箱在那頭,沒有五十元硬幣之投,誰讓你發現自我?」
◎「面面所呈,可有近“圓”之說?」
▲「要難行能行,才是菩薩行。」
◎「那是什麼?」
▲「歌者“有情”,聞者“無情”,唱者暢懷、述志;聞者各有所感或各有所覺。」
要說嘛,娑婆作客,遊諸各道,就像女歌手唱的「流浪的出外人」。所謂「百元與五十元硬幣」,對我來說,它們的「公投」也是人生不同的演歌。
第二則 腿短身長.干卿底事?身短腿長.孰起分別?
你問:「為何是點線面?又如何發現圓的實在?」
修養的面度越廣越能轉念,不是嗎?如此才能明心,從種種假相裡面去顯現真實的法義。在這兒,谷桂樑居士有他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有一次「煩惱轉菩提」的經驗,你就知道修行是怎麼一回事?修行是修正自我,不只是拿佛經的文字講講就覓得菩提,一定要找到問題的關鍵點,以我的例子來看:高一時參加籃球隊,在比賽跑場過程中,突然聽到旁邊的兩位同學批評我:「他的腿好短哦!」於我而言,籃球只是很單純的一種運動,每天都在玩,也沒發現打球與腿的長短有什麼關係。事後就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腿真的太短嗎?那時年輕,對於別人的批評會很介意,便蒐集了各種資料,舉凡生理、心理,包括經典裡相關的文字,甚至去查人體的比率怎樣才最好看、最正常。
我查了中國所謂的「九頭身」之說,其實九頭身就是頭部的長度與身高的比例為1:9,是美學所說的最完美身材。還蒐集了專家所說的資料,包括了老和尚講的「非想」,所有的資料都不放棄,當然也用了老和尚的「學佛方程式」。這才發現在面對問題時要「系統化」。那些縱向、橫向的知識經驗都要去思考,尤其「從煩惱中覓菩提」的經驗對我的意義很大。古人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老和尚的三關大覺—「明了、明白了、明明白白了」,給我很大的啟蒙。這就是覺悟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它的縱向與橫向的延伸;每一個關鍵點又有其縱向與橫向的開展。啟動橫向的「水平思考」與縱向的「垂直思考」,經過一段時間,我在老和尚的有聲書中體取「對法」──長短、高矮、美醜、對錯....的法義,我發現「沒有相對性的計執」,哪來的腿短身長?一切無非不離計執!」
長短是一種相對的關係?一個人為什麼會讓人感覺身短腿長或腿短身長?就在老和尚講的相對法中,我試著解開這個問題,之後還經過實際上的測試,這個問題才算圓成它內在的思考,否則一切只是道理與概念而已。但重要的是:經過諸多考驗與認識,仍要省思自己在生活中還有多少計較與執著?佛法不就是從一些相對裡去認識了解,還要突破。這種突破就是出離:出離它就是要突破它,突破它幹什麼?從業的範圍轉入道的範圍。可是佛法並不表示出離、突破就成道了,只是轉換一個環境、一個範圍的不同!
其實「腿短身長」?還是「身短腿長」?它是個不定法!《金剛經》云:「佛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凡「有」,是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法身無相,又哪裡有大小形狀呢?」《金剛經》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一切的有相都是假的;你若能在這個有相上體悟出「無相」,那就見到佛了!因為你能明白法的本體,窮究到法的根源(本質與本性),等同於見佛一般。如果參不出重點,不知「法在哪裡」只在相上打轉,因為你沒有發現它的「關鍵」處,就像唯識學除了「見分」、「相分」,還有更突破性、更細微的「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層層增上與提昇。
修行需要一個時間,就以這麼一個問題,基於好奇、想探求「實相無相」的諦義,
除了「理」還要「事」修,而且於「理」還不能卡在「我執」與「法執」上,必須面對問題去作「止觀」,去分析、認識與察覺、返照;如果真正突破了,你就知道什麼是菩提。這些都是從假相裡去面發現它的真;從業裡面顯現它的道,從煩惱中間顯現菩提,也可以說就是從「無明」中能夠「明了」。
結語
藉著佛法的般若慧,可以讓我們的思慮更突破、提昇。雖然不否認「腿短」這個法相,但是經過多元思惟,接受新的資訊,善用不同的視角看原先的問題,或許那些「愛評價者」所說的,竟能帶來一個積極的「探索」──原來真相就在「關鍵性」的那一步:「多聞、多聽、多看」,從點到線,從平面到總體的圓,修練的面向越廣,越得整體的轉化與提昇,此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若只從點到點,只會責怪別人:「都學佛了,為什麼還為這煩惱?」殊不知從點到點,無法讓「生」相成為「滅」相,因為沒有顧及因緣,那就走得不深、不遠。老禪師曾說:「不可以用畫一條線,從這裡經過什麼,然後到什麼,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佛法!」
因此,點到線只是少分的突破;學佛了,當然希望能養成不同的觀點與視角,趣入所觀境的「實相真如」。當然這也需要無量方便的巧門作為引導,思路的開拓端看個己具備的條件,顯現出悟的境界高低,一切繫於個人不同的知識經驗與修養功夫了。學佛者面對問題,當時時思惟:所謂如來,就是一切諸法,體性空寂,絕對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別的執著。肯定的「菩提來自煩惱」,「能轉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