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04期2006年6月刊
小朋友!我們又來看你們了!」每當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的師父及工作人員來到孤兒院時,就是小朋友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文/若揚師
快樂的筋斗雲──訪視孤兒院
「小朋友!我們又來看你們了!」每當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的師父及工作人員來到孤兒院時,就是小朋友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年齡層較小的孩子,會很可愛的喊著:「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了!」銀鈴般的笑聲,笑扭成一團,那副興奮的模樣,場景立刻切換成一個表演台,朵朵快樂、自在的雲頓時舒放開來,做倒立的倒立、翻筋斗的翻筋斗,一派天真、開心的氣氛感染,他們就是這樣的表示歡迎我們,看到他們如此開心,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也主動出擊,與他們環起手臂,舞出熱情與活力。
但是大一點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頂多笑臉相迎,斯文的向客人打聲招呼,但不打緊,怯生的會慢慢的熟悉,正在寫字的小孩,會得到師父們的讚美與關心──「你的地拖得很乾淨呢!」、「妳的琴彈得真好!再多練習,一定可以走上表演台,將來當個鋼琴家!」
歡樂如波濤無法遮擋,每次與這群可愛的孩子見面,總有一股疼惜在心中發酵、膨脹,而真誠的關懷、鼓勵與接納,都是兒童樂園裡旋轉的白瓷木馬,閃動著童年天真無憂的笑容!
採訪:千佛山基金會是個什麼樣的團體?創辦於何時?關懷的層面觸及那些地方?
揚師: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秉持著雲老禪師的濟世大悲宏願,創立於八十三年,吸引一些喜歡做慈善工作的人來做社會公益活動。由出家師父帶領著義工,真正深入陰暗的角落,受理急難困苦、醫療濟助,並為清寒學生開啟獎助學金之門。如果發掘一些陷入困苦的個案就實際去關懷、協助,也就是要將佛法「慈悲喜捨」的理念發揚光大,抱持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心懷,發揮生命真實的饒益,源源不絕的照亮需要光明的各個角落,好比:孤兒院、養老院、觀護所、明揚中學......等等地方,都有我們關懷的足跡。
採訪:能否談談「千佛山慈善基金會」對孤兒院協助與關懷的細節部份?
揚師:初訪之時,我們會跟負責人溝通,瞭解捐款施用在院童確實的情況,對於身為孤兒的他們來說,生長的過程備加辛苦,偶而有前來訪視的人會抱著「參觀」或「進香團」的心態來,表明我是來做慈善的,我會帶多少東西給你們!總是少了一點真心的關切。
其實,依我們來看,當然不是一次去就給他們什麼,而是像關心一個朋友一樣,做真心的互動,所以工作人員到孤兒院訪視時總是帶著光與熱,傾聽他們敘說自己的夢想及生活的狀況。經過多次的閒聊,發現他們不僅需要物質金錢上的資助,還需要社會鼓舞、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的人生能更美麗動人。
記憶裡的一束光--認養助學個案
當李怡打開「千佛山佛弟子會訊」時,刊載的“清寒助學”認養個案立即引起她的注意。
記得國三那年家中突臨災變,學業險些中輟,還好幸得「千佛山慈善基金會」在「會訊」尋求慈善認養,才讓她得以步離坎坷的命運。
如今往事一段,回頭看著同樣有困難的人,她很想把這份恩惠、愛心傳送出去!多年來,她的內心不時湧動感激與珍惜,耳邊總是迴響著陣陣的關懷與鼓勵:「孩子!只要你有心向學,再怎麼貧困我們都要助你一臂之力!」
畢業多年了,如今她已有能力,誰需光明、誰需取暖,她亦當慷慨施予,一如當年在浩瀚人海中,某個不相識的好心人給她源源不斷的驚喜。於是,在某個日光寂靜的午後,她終於與「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的揚師父聯絡上,以默默行善的方式,在雪地扮演一個送炭的人,溫熱傳遞著對學弟學妹無盡的祝福!
採訪:能否談談千佛山慈善基金會認養助學的紀事?
揚師:想想!一個突然面臨家變,學業中輟的孩子,心中一定很沮喪,在現實的社會,一個國中或高中未畢業的學生又能做些什麼?這時基金會就會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替他們尋求有心的認養人。
但是這份施的行為,並不要求他們回報,因為小孩就像一張白紙,慈善團體如果給他們一種行善不好的示範,等以後他長大了,或許有一天也想行善,就會按著這種模式而行。
但是,如果他也想為別人做些什麼,我們會鼓勵他,等他畢業了,有能力了,可以幫助同樣需要幫助的人。往往經過一段時日,他們會自動寫信來感謝我們,告訴我們目前的生活情形,如果已有能力,他們也會慷慨解囊,認養一些需要幫助的學子,其實基金會就是這樣在播種的!
採訪:如果遇到需要協助的個案太多,而救助的經費又明顯不足的時候,不知基金會是如何處理的?」
揚師:因為不希望他們的學業中斷,我們會事先評估,有必要繼續協助的,會在“佛弟子會訊”優先幫他報導「急難救助」,如果報導後沒下文,我們還是會繼續協助他的助學金,只是金額較有限。如果個案急迫,剛好配合刊登的時間,找到了認養人,得到一筆“助學金”的慈善施予,假設以五萬元來說,我們就會跟他的家人一起規劃,讓他知道這筆金額,「基金會」會分幾個月給他,讓他的“生活金”源源不斷,不致一次就花盡,一般來說當事人都會同意。」
有您相隨,冬天不冷!──白雲心暖冬情
愛在冬季!如親炙佛陀的恩澤,連續燃點生命的光芒──「白雲心暖冬情」,天涯海角在各地相逢,帶來千佛山的法師及義工的噓寒問暖、獻上一道道香噴噴的熱食及可口的點心,有真誠、關懷,如及時雨的潤澤,讓前來的孤苦貧寒者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雖然施放金與施放物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年年走過全省的“白雲心暖冬情”施濟,其實就是「千佛山慈善基金會」,落實菩薩事業慈悲精神的寫照。
採訪:能否告訴我們“白雲心暖冬情”走過的痕跡?
揚師:“白雲心暖冬情”已走過十多個年頭了,每場活動都不只是物質的施給而已,是要讓貧困者有機會踏進寺院,感受寺院的那股寧靜、莊嚴的氣氛,見到出家人有一種心情的安和。所以,我們會要求志工帶著熱忱,營造出一種自然、溫馨的氣氛,抱定「我們是一家人」的共識。也就是不只落於物質的施捨,帶著「我今天是來施濟的」的錯誤心態,因為,「施與受要平等互惠」,這是老和尚對「慈善基金會」一向的針砭。
雲老禪師對於行善、布施的理念與風格
採訪:剛才您提到老和尚對「施與受」觀念的導引,能否再談談他對基金會工作所懷抱的理想和方向?
揚師:師父對基金會曾做這樣的期勉:『要做人家不願意做的,做人家忽略的,做人家看不到的。』可是這三點對基金會來說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募不到錢,使基金會的曝光率降低,因為老人家著重的是對方得到的實際饒益,如果關注對方,卻帶著過多的色彩,功德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無形中還會造成傷害,那也不妥。
採訪:在實際工作的執行上,若要貼近不著痕跡的“無相”之境,不知在「難行得行,難忍得忍」的精神理念下,你們是如何開拓新局面的?
揚師:剛開始走得非常辛苦!原因無他,只因當時未得知師父所指示背後的善巧和方便,只亦步亦趨的苦尋資源,認為既然不得過度曝光,那只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逢遇適當機緣接觸群眾時,就將「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的風格與理念,透過口述方式宣傳出去。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活動中我們並沒有邀請媒體來,是他們自己看到文宣後,就抱著一股好奇前來,當我們告知基金會行事的風格、理念時,他們覺得千佛山這個道場還真特殊。
採訪:那麼後來又是如何激盪共鳴,活化基金會的慈善運作的?
揚師:之後我們慢慢體悟到老和尚思考的細膩及依教如法的作風,他認為一切還是要用一個出家人的身份立場去做,絕非採用商場、生意人的手段,幫助人家一點就渲染一大篇,最主要的是一種振奮、良善的感染力,能與眾生結緣,借由推廣慈善的過程來宏揚佛法,讓人家知道佛法不是他們所想的一個框框,而是從智慧、生活、修養下手,務期透過身體力行,告訴人家:佛法這麼好,你們可以來學佛!
因此緣來的時候,當然要張臂面迎,只是曝光點不可帶著偏執、恣意渲染的色彩、過度的強調什麼,除此大可邁步向前!讓陽光滿室,讓更多的人來參與行善佈施的工作,所以基金會其實是結合「心靈的開拓」來辦活動的,讓大家從外在的財施,慢慢的發現精神的內涵價值,藉佛法的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來透觀內心,開創生命的新機。
(用八級小字)註:以上凡個案所引人名皆以化名代替。(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