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7期2020年8月
如果都只是怪罪別人,直接找那承辦員發洩帶有不滿情緒與責備的言語,令他人有被侵犯的不好感受,是違反「戒」的精神。
衲衣下的足跡 換新手機的「體悟」 /若月
去年底使用手機門號的約期滿,循例前往兼販售手機的門市辦理續約。承辦員是位青年店長,建議換新手機,並以比原先的尺寸、功能都升級的產品做推薦。我信任對方的「專業」與同等的「誠信」,沒做其他的產牌比較,便確定買下並置入原有資料。經店員說明幾項簡單的使用步驟之後,其他就得自己回去慢慢摸索。
剛開始幾天的操作,有太多的問題,心想可能是不熟悉,等多用幾天,多了解功能方法,習慣了自然就好用的。結果完全不是那回事,像開機需輸入三次密碼才能開啟,中間速度的緩慢,關機也需輸入密碼,否則以為關機了,它又突然啟動了....,簡直磨我的耐性。許多人知道我買這廠牌手機,就建議我再重換,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廠牌的手機有很多問題,根本不會選擇用它的。天哪,心裏一陣鬱卒。
我想之前用過的手機都很便捷,好操作,而這把太多設計上的瑕疵,因為有得比較,所以計較、煩惱,懊惱心都來了。此時不免生起以法的知見做探討,若本能的「業習」反應,有的人是否會如一幕劇情畫面──跑去找這位青年店長,出言不遜的問他:「少年吔,你怎麼介紹我用這款手機?是它的利潤比較好?還是滯銷?」這種傷人的話,會造成什麼樣可能的後果?
若於「道」的,在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後的細想: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縱使青年店長有現實考量需給你做這個推薦,你如果事先有收集些資訊,清楚自己要的廠牌是什麼?就不會心存僥倖,依賴別人會據實以告每一個廠牌的優劣。
思惟修學佛法所該遵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
學戒是為了防止過患,學定是為了面對散亂;學慧是為了避免愚痴。如果都只是怪罪別人,直接找那承辦員發洩帶有不滿情緒與責備的言語,令他人有被侵犯的不好感受,是違反「戒」的精神。也發現人在追求順遂與快節奏的生活而容易急躁,缺乏耐性,找人理論責難,也只是反應自己內心煩亂──「定」功不足;甚且孤陋寡聞,許多人知道的訊息,自己不先請教別人或上網查詢,只一味地依賴可能的僥倖,為了避免愚痴的「慧」又何在?
感恩有「佛法」的熏習,於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藉由想行之間建立起的間隔,於間隔中去做深入思惟,從了解佛法的三無漏學,把個深重「業」性,慢慢雕琢而顯「道」的饒益。因而體會到,所發生的問題會引發成煩惱,其中必有自己個性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