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57期2020年8月
其實世間因果關係十分複雜,本質上可說是無量因緣,人的能知有限,因此所知也有限,只能簡化處理。
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法與管理學的思考(下)
受訪/詹天賜
採訪/編輯部
四、問題與答案的思考
編:問題可以一直追下去,成線性的發展,一發不可罷休!佛法卻是「返照」,所以呈現「圓」的修養,所謂「蕩盡凡情,才能有個美麗的轉身」!以老禪師舉的例子:「一張桌子有四個角,被鋸了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還有《思路》中所提的:「如果以經濟學的價值觀,分析隨手關燈與注意關燈,必然地會發現人們的思想差距;如果以心理學,哲學,以至倫理學等,將會更加容易得到反應;不過,如果以佛教中的禪法來說,則會反問『為什麼不關燈?』」
這和「為什麼」鋸了桌子的一個角相同,佛法的旨趣是要照顧自心,使之清淨莊嚴,掃蕩「業與道」的兩執。
上善若水,發現心念、習性的存在後,能否改進業習,令周遭的人事物更和諧安樂,不製造問題,不干擾、不造成傷害,得到價值饒益。
詹:分析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化解問題是不同層次的問題,世間法常止於前二個階段。以世間法來說,問題即代表煩惱,有人事物上的問題,用解析法去拆解、分類,譬如車子故障了,看是哪個子系統有問題,是那個零部件出了問題,找到有問題的零部件,維修或換個零件,問題就解決了。但有的問題,不是解析法能解決的,有時就要改用其它方法。
用系統方法來看問題時,界定問題有時是很重要的,打開視野,集思廣義,有時可以更容易的解決問題。有一個常被提及的例子是,大樓的電梯問題。住戶的電梯平常使用沒問題,但下班時間時常出現許多住戶集中在電梯門口等電梯的情形,形成了等待時間太久的困擾。為解決問題,工程師提出更改樓層的停留設定方案,尖峰時間不必每層樓都停,可提高電梯的使用效率。另外一個方案是新建一個電梯,但因為原有空間不足,於是將電梯移到外面,並採用玻璃幃幕,以增加美觀。最後解決的方案,只是在電梯門口放個電視機就解決了。第一個方案是嘗試提高電梯效率的問題,第二個方案是增加電梯容量的問題,而第三個方案,則是重新界定問題,等電梯不耐煩是心理的問題,擺個電視,轉移等待,並使住戶看了電視,有個話題聊天,就順利的解決了問題。
因此就解決問題來看,系統方法會用較宏觀的方法把問題放大,不執著在某個範圍,以重新定義問題的方式,嘗試來解決問題。這裡就需要集思廣義,不斷學習,才能打開視野,重新看原有困擾的問題。化解問題是比較難的,它是更深層次的思惟,這是我對老禪師的五蘊調理方法特別有興趣的地方。
五、因緣與因果的關係
編:在系統中,每一個產生影響的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沒有只存在於一個方向的作用,一切改變的出發點,其實正是從我們自身出發,達到佛法說的「心、佛、眾生」一體,詹教授可否講一下管理學怎樣看「因果關係」?。
詹:數學中的函數是一種因果關係,例如單純的函數f(x)=y, 對每一變量x,都有唯一的變量 y 與之對應,也就是在這種函數關係下,x 必然產生 y,其中 x 是自變數,y 是應變數。管理學中傳統的作業研究、管理科學量化模式,也都是談人事物的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種類繁多,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也有互為因果的關係。在系統方法中,系統動態學談的是封閉環路、互為因果的關係。比如我們常說的良性循環、惡性循環,都是典型的例子。要解釋許多人為何會愈吃愈胖,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式:許多人有「吃了再說」的心理,於是會多吃一些好吃的東西,吃多了脾胃不堪負荷,體內便堆積了一些痰濕、脂肪,於是開始變胖。變胖了,體內需要的營養更多,於是又多吃。
所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吃過量傷到脾胃後,吸收消化能力又不好,營養其實會因多吃而不足,堆積的多是痰濕與脂肪。在多吃變胖,更胖更吃的情形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要改變惡性循環,在環路中加入了警覺心,有了健康的警覺,就會開始注意飲食,改變「吃了再說」的心理,控制飲食、多運動,改變生活方式,胖就會緩和下來,體重就會開始減輕,若能下定決心,持以以恒,就能形成良性循環,使體重回到合理範圍。
其實世間因果關係十分複雜,本質上可說是無量因緣,人的能知有限,因此所知也有限,只能簡化處理。有的因果關係不受時空影響,例如自然定律,過去成立,現在也成立。有的深受時空影響,例如管理學,深受技術環境、政經環境、社會環境所影響,老人化、少子化的社會,對許多企業、非營利組織,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管理學也有所謂規範性理論,譬如程序學派,認為管理者的主要職能為計劃、組織、遴聘、指揮、協調等,這種理論稱為規範性理論,講的是應然,而不是必然。而量化模式,都有其前提條件,談的雖然是因果關係,但適用性在於其前提,其實用性較具有爭議。
至於因緣關係,在管理模式中的外生變數,可視為緣,這與佛法中所談的因緣,有較大的距離。
編:誠如您所言的,管理學的系統性結構,試著用圖像化的方式整理所有元素的因果「關係」,讓眾人理解問題的全貌,進一步取得共識,最終得到解決方法,可是如果無法量化與做表圖怎麼辦?
詹:像系統動態學在構模式時,先以系統觀看問題,依研究目的確定系統範圍,再建立質性模式,接著再建立量化模式,再進行模擬,以評估政策。
基本上,在看問題是有所謂的「心智資料庫」,再據以建立「敍述資料庫」,再依次建立「數字資料庫」,其中敍述資料庫包含「因果回饋圖」、「動態循環圖」等。
心智資料庫主要以領域知識為主,跨領域則包含各領域的知識經驗,可透過組織研究團隊來完成。一般而言,心智資料庫大致都可用「因果回饋圖」來表示,因為對於複雜問題,有些因果關係是有學理或證據支持的,但有些關係則是憑藉研究者依領域的知識經驗「認定的」,也就是假設性的,因此系統動態學用圖來表達並沒有障礙,只是對於那些假設存在許多的爭論。
由「心智資料庫」到「敍述資料庫」,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如何擷取變數,建立因果關係,有時是十分困難的,像過去研究過程,建立博士班階段的質性模式可能需一年時間,才能建立起初步的模式。
結語
編:教授所說的是生命「一」與「多」的演繹及綜合。人常會執於心意識的一端,猛鑽牛角尖,禪門就會以一句話截斷眾流。譬如一則公案「庭前柏樹子」:有一來僧問趙州和尚:「什麼是佛?」趙州答:「我在青州做了一領青衫,重七斤。」看似答與問間沒有任何交集,近於荒謬,可是趙州的禪法「非無」、「非空」,超越系統思惟,超佛越祖。他的整體不大於、小於也不等於部分的相加,不是嗎?萬法歸一,一在萬法中,佛法旨求明妙覺悟,最後「三界無心」,灑脫自在,一旦出離身口意的束縛,也無所謂「管理或不管理」了。
最後以趙州禪師的「狗子有無佛性」來作總結。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禪師答道:「有!」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他明知故犯!」
狗子有無佛性?有,為何不能顯現佛性?無,不是說眾生皆有佛性?老禪師認為:就趙州所言,有「業識在」與「明知故犯」不是已透端倪?所以佛法要達「明心見性」必須先「修心養性」,做好「身口意」的管理,超越所有的對立,讓「有與無」皆無礙!
佛法與管理學各有其獨特的系統思惟,以上只是略叩其一隅,未臻理想之處請多包涵!至少可以去體會「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間的微妙變化與轉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