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園地 參學第二個月:觀心得報告

    生忍是面對善緣和惡緣時皆能維持心的平和而不起貪愛和瞋恚的念。法忍是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去對應諸法,不起煩惱。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佛研院園地 參學第二個月:觀心得報告 /葉承旻

 

認識自己內心世界的功課之一是察覺、認識和分析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它之於我是一種在緣境中對人和事的期待,在團體中和人共事時最容易察覺。這份期待就像是一部我依照知識經驗寫成的電影,電影中的景物要放在我想的地方、人的行為要照我想的去表現。當外境,尤其是人的行為與其造作結果和我內心的尺有落差時,我內心就生起「應該」二字、不歡喜的感受和計較的念頭(五蘊之受想)。這把尺就像冰山的一角,雖然目前我還無法更深入、準確地去依著這一角挖出在我第八識中的冰山,也還不了解念頭升起的原因,但用一種只評量自己,以和為貴,事情能順利完成就好的心態,我漸漸能淡化自己升起的心念。也期許自己止觀的功夫能再進步,能去更了解自己第八識的種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參學修行期間,我守在家居士的五戒、依循寺院的規矩和盡量修十善業。看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對人事的追求、心念的轉變和生命的起落、死亡,我想起佛陀初轉法輪的教導:四聖諦。佛陀明白地告訴我身為一個人,苦是要面對的問題(苦諦)。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我的無明(集諦),因為無明所以我在過去累積了許多的業,而且還在現在隨業造業,沒有脫離的機會。滅諦以八正道滅苦和集諦,修行八正道的總結-三無漏學可以幫助我由無明轉明,滅貪、瞋、癡。《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三無漏學以戒為首,無明的我想要去面對,化解自己的業習,怎麼能不在戒上下功夫?!

 

《大智度論》:「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羼提,此言忍辱。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生忍是面對善緣和惡緣時皆能維持心的平和而不起貪愛和瞋恚的念。法忍是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去對應諸法,不起煩惱。忍是我修行要努力的基本功之一,精進忍波羅蜜能漸漸淡化我在面對緣境時身口意上的造作,並減少我的煩惱。在我對因緣因果的法則還不熟、思考還不全面時更顯重要。

 

        認識自己、守基本的戒和行安忍都是針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修行。人要立足於社會化的環境或進而去幫助別人,除了要能掌握自己的身心,還要能解析別人。不擾人心、隨手助人、拔人苦,使人樂,修行是努力修理自己,放下自己,了別一切法,讓眾人快樂。參學修行,要有學有行。

 

以此心得和在本月的收穫迴向給眾生。謝謝三寶和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