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家》- 導讀心得迴響

    倘若正處於不知道如何著手去面對、去解決問題,不妨先放下那個強烈的“我”,懷著心平氣和的心來細嚼這一本書,字裡行間往往隱約地透露出曙光來。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63期2020年03月

衲衣下的足跡 《家》- 導讀心得迴響 /蓮鼐

 
老和尚的著作已超過百本之多,其中《家》這本書,為何對它總是懷著一份特別深厚的情感?自認識了它以後,一直陪伴著我度過無數個百千黑夜,引導著、安撫著那忐忑不安的心,十年多了!終於夢想成真,安心地放下沉重的擔子,悠然邁步行於菩提大道上。
剛接觸《家》這本書,看似每一頁的篇幅內容都是短短幾行,字數不多;然而它隨著個人投入心思的多少,經過漫長的歲月,吸收消化,再沉澱後展現的效應是無窮盡的,其內涵精髓隨著心思去自由發掘,所獲得的利益總是遠遠超乎你想像的。
在現實生活裡,每一個家庭都難免出現與家裡成員,如子女、夫妻、父母、父女或母子之間的相處,彼此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溝通問題,倘若正處於不知道如何著手去面對、去解決問題,不妨先放下那個強烈的“我”,懷著心平氣和的心來細嚼這一本書,字裡行間往往隱約地透露出曙光來。
讀書會的成立是隨順著時節因緣而誕生,為了增廣見聞,嘗試著以讀的心態來學習,把握機緣接下導讀乙事,以缺乏經驗的初學者來講,雖然面對著大部份是教授師級的,然而對那股壓力卻被那種包容和鼓勵支持下消失於無形中,話雖如此,滿腦袋子真的都是…?記得老和尚也說:「他老是以讀的心態去吸收日新月異的新科技,還能操作電腦運用網路資訊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若持之以恆一定培養出智慧來,一旦心念轉變,一切就順其自然吧!
剛開始,拙於言語的表達,開場白就是簡單介紹,為何以《家》這本書來作主題;又借用抽籤方式,讓參與者輪流發表,感謝教授師以穿針引線引導我,讓我先分享跟這本書的緣起,以及擁有它的前後轉變過程。在剎那間的追憶,一切都是維繫著它,不斷地去發掘它、運用它文中涵意,才有今天品嘗著《家》所帶來的意外成果。
一般人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長期在傳統思想觀念的熏習,以為聽話服從就是對的好孩子,為了培養出多才多藝的子女,特意安排他們學習不同的技能,如音樂、書法、畫畫、運動、中文…等等,幾乎是父母親的理想目標,他們都認為這種付出就是充分表現對他們的關愛和照顧!可是,現實沉痛的反應,非如你想像,在處於無法抗拒情況下,關顧變成他們的無形壓力,從小事情演變為難以解決的溝通大問題。
記得我們決定舉家遷移千里寄住他國,離鄉背井,是為了孩子將來的發展,無奈世事無常,只留下遺憾的回憶。剛適應他國站穩腳步的時刻,孩子的父親卻因病離世,彼此默默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在缺乏溝通下,母子關係變得很僵硬,慶幸在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家》,它讓我明白了方向,心也開了,一鼓作氣提起精神來,重新調整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態度:是父母、是老師、也是朋友,盡量用讓孩子聽得懂又喜愛聽的“講故事”形式來溝通,一起分享生活裡的喜、怒、哀、樂的實例。
聽故事,是很自然把自己放在第三位上,作為聽眾的他,對故事裡描述的人事物,都會站在客觀立場來聆聽的;所以,當事情發生後,都利用故事裡的人物,配上不同的名稱,當事人很快的對號入座說出個人的理由,讓大家明白個中原因,而且樂於以此作為溝通橋樑,既能避免誤會,還能化解問題於無形中。
從生活的體驗中,讓我更加明白,任何事情的發生,往往難以判斷孰是孰非,每個人都擁有 “我”;父母親藉著彼此產生的問題而提出來,讓他們有機會發表個人感受,一起探討彼此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如果一味以自我意識去分別“我是人非”來判斷人的是與非、事的對與錯的話,在“我”是對的理由下,很容易招致雙方互相責難的局面。
聊天,是很好的互動溝通方式,從小時候開始,就建立起良好親子關係,每天引導他們一起幫忙餐前飯後工作,平常會借以用餐時間來分享生活點滴;然而每一個週末晚上,工作完畢,親子歡樂的開心時光即至,準備好他們最喜愛吃的巧克力、糖果、TimTam、薯條…等等,讓他們樂在其中時,利用這刻快樂時段分享母子之間的生活趣事。
身處單親家庭的孩子,難免容易招致自卑,平時多給與機會表達其內心感受和想法;在做家務之餘,持著心平氣和的語氣,透過適當的溝通來教導他們去承擔家務,使願意接受去學習做,經過長期累積下來,不斷的反覆練習,在改善之餘,也提昇工作的圓滿度,相對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出獨立的能力來,不再是逃避,而是擁有能力去化解問題。
很多父母親都以為小孩子年紀小,聽不懂、學不會,其實他們從你肢體上的行為,語言上的表情,都能意會到你要表達的內容,切莫小看他們的能力,平常對子女多鼓勵、少指責,他們反而會出乎意料之外,把事情做得更好,讓你更安心、放心。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彼此學習到懂得互相尊重、包容、體諒別人;而且敢於面對問題,運用知識經驗去研究、分析、認識事情,從而避免產生誤會,更是減少問題的最好方法。
大家在《家》的讀書會中,都積極地投入發表,摘出重點共同作出回應,在彼此的對話,激發出不一樣的共鳴與迴響,大家也樂於個別發表、互動、溝通;心想:「每一位都擁有強而精闢的表達能力,冀望能持之以恆地不斷學習、消化、改進,藉此機會吸收額外的新知識,累積不一樣的經驗,懷著細心聆聽著不同年齡層面,不同家庭背景的與會者,分享對《家》這本書的感受。
臨近尾聲,靜心地回想,咀嚼著每一位的心得分享中,讓我體會到:所謂多一份了解,少一點誤會,深刻地認識到學佛人面對自己的業力,明明知道“我”就是最大的障礙,奈何為無明遮蓋,難伏難調地隨著業力流轉,甘於沉溺在苦海裡還是放不下,隨順著一期生死又輪迴不息了。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安住於老禪師的法寶座下,心裡乘載著的是滿滿的感恩心-“邁向菩提道,深入般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