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65期2021年05月
「無生法忍」是修行上一個重要的功課。如果自己一直扮演法官盯著別人,心中堆滿垃圾情緒,充滿偏見,就會失去冷靜的判斷,想想陰暗罩頂,多不值得!
人物採訪
萬里水雲闊 ── 從洄瀾出發
受訪/浮省
採訪/編輯部
今夜,怕是關廟的夜色勾動了她的心緒,聊著聊著,她興致一來說了一段在花蓮的過往,那個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她以率真、誠摯的姿態,素樸、曉暢的語調,慢慢細述她的成長。種種經歷過的人與事,彷彿一打開時間的皺褶,花蓮的風與海就滲入髪梢與心底,她說:
二十二歲那年我離開花蓮到高雄讀書,之後在台北、雲林、嘉義、高雄、中國大陸等地闖蕩,最後在關廟菩提寺出家。自小住花蓮市,站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海,學校操場也臨接太平洋,每當跑步、走路、發愣都可聽到濤聲;那聲音就伴著學校的鐘聲,藏匿著我們的百轉心思,彷彿它知曉妳的過去與未來。花蓮市的街道巷弄也充滿著人情與呼吸,你若問我花蓮韶光,眼前依稀可見的是寬闊的大海,曳著白紗裙的海灘,還有美崙山、鯉魚潭與美麗的天空。
小時家境特殊,母親需照顧生病的父親,姐姐跟著母親住,我與哥哥寄住親戚家,寄人籬下常遭冷言冷語,媽媽便安排我與哥住外婆家。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哥哥比較得疼,我因為活潑好動容易肚子餓,最深刻的畫面是外婆在廚房煮食,我在一旁看著,菜起鍋時外婆若不小心掉落餐食,我就奔過去撿拾,還問外婆:「這個我可以吃嗎?」外婆說好,我就把菜用水沖一沖吃了,要不然吃飯時吃不到,因為都是男生先吃。印象中母親與姐姐早就學佛,且茹素多年,我年紀小還不知什麼是佛,直到上小學時父母才接我們回家。讀小六時,哥與姐就讀於遠地的國中與高中,我們家就在學校對面,可以方便照顧父親,每有緊急狀況或遇父親要去復健,就一旁幫忙摻扶。說來父親示現病苦,讓我對生病及年老者知道要付出更多的體貼、耐心與包容,常伴父親聊天,擁有相處的時光,親子情深,至今不留遺憾。
直到高中畢業,有一天同學發現我悶著臉,壓低嗓子,眼眉間流露著失望,跟以往談笑風生的表情不同。她問:「怎麼了?」我告訴她不能上大學之事。我喜歡讀書,父親是知道的,他答應過讓我上大學,可是母親常年勞累,父親走了她也累了,無法再供給我的學雜費用,我有遭受離棄的感覺,心中頗不是滋味,心情幾乎盪到谷底。那位不愛讀書的同學竊喜有我相伴,因為她也不想上大學,當天就用摩托車載我去山上舒壓;她之後頂了一間咖啡店,我義不容辭的常過去幫忙,可是每當沖泡咖啡,芬香襲鼻,背景音樂響起那剎那,我總想著:「我該不會就這樣庸庸碌碌過一生吧?」
有一次母親經過區公所佈告欄,看到公家機構有一職缺,希望我去報考,也鼓勵左右鄰居小孩赴考。母親為了鼓舞我,寄了很多考試用的書到咖啡店來,由於店才剛開張不久,同學怕我跑了,說咖啡店很需要我,找了很多事給我做,忙得我一天睡不到三小時,因此我連書的封皮都沒拆開呢!可是放榜了卻只有我一個人考上,別人問起這件事我還很不好意思。母親難掩喜悅,逢人便說:「妳們看!多好考!我女兒平常都不讀書也考上了!」母親不知我完全是靠高中的底子,這應該是僥倖與意外。從此開始了公職生涯。因為心中一直遺憾著未能完成的讀書的夢想,以致後來放棄事業,出國唸了研究所。
「唉,許久沒回花蓮了!」她嘆了一口氣,語氣中,似乎透露著對家鄉「風華如昔」的懷念。沒錯!花蓮舊稱「洄瀾」,最早由宜蘭至花蓮拓墾的漢人在花蓮溪口定居,而形成的聚落;奔流的花蓮溪,溪水注入太平洋時,兩相激盪,形成迴縈巨浪,遂以「洄瀾」相稱。二十多歲時,與家人走過生活的無常與辛苦,就像溪水巨浪百轉千迴,妳這「花蓮的女兒」,獨自出外謀求生路,勇於為自己打開一扇窗,覓尋生命的出口。
2、雙贏的哲學
後來踏進社會闖蕩事業,先到一家公司學習,有了經驗再獨資做直銷,三十歲不到的那年,由於屯積貨品負債六佰萬,想東山再起,可是人脈已斷,這下人生完了!如果一個月找個五萬塊的工作,每月存三萬塊,也要二十年才能還清這筆債,於是一邊盤算著是否足夠支付保險,可不要連累家人啊!檢討己過,疏於不當的操作,識人不夠,那些辛苦經營的結果便如夢幻泡影,逝水東流。沮喪、沉寂了一陣子,又想到「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接著就到另外一家直銷公司,因為做直銷都會找朋友或家人,現在這條人脈已不敷使用,親朋好友跟我一樣也淪陷了,他們說:「某某!不是我不信妳,而是我不相信妳的判斷。」唉,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
俱往矣!過去的種種!心裡雖然難過,可是有一股勁推著我,試著開發新的市場人脈,慢慢的贏得長紅據點,兩年多就還清了舊債。省思以前的惑亂,以為只要有人就好,結果導致「一顆老鼠屎弄壞一鍋粥」,以後當更小心篩選工作的成員。說實在的,貪利就像魚餌誘人上鉤,讓人走上不歸路;往後有一件事很奇怪,每當有人叫我投資,只要是損福報的事,八字還沒一撇就會自動潰散。片葉不沾身,那不是更省心嗎?不須面對這些無厘頭、不好的因果輪迴。
學佛要培養智慧,老和尚教我們許多道理方法,尤其是「想行之間建立間隔」,在生活上很受用。起初面對問題我只會強忍,後來負面情緒成為一種累積,讓自己失去了冷靜,如何達到自他雙贏?在商場上金錢往來是有的,可是有一位員工認為「我幫你賺了那麼多錢,你應該借我錢!」我的原則是公司的財務要清楚,就沒借他,他四處放話毀謗我,公司主管要我把錢借給他,想想只不過是小數目,借就借吧!過了幾年,離職的他也沒有償還的意思,有一天還打電話來,說保證這次是很好的投資,利潤豐厚。我一直想「雙贏」的哲學,在他講得天花亂墜時,我說:「某某!人要有誠信,即使我覺得你這個投資不錯,可是你前次借的錢尚未還清呢,我會對你的人格打個折扣。」當天下午他就把欠的錢匯過來了。可是佛法的「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應當遠超這「雙贏」的格局,佛法博大精深,可以創造更大的饒益價值,讓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脫。
3、雲林是第二故鄉 遇到同參道友
商場如戰場,曾在幾個城市闖蕩數年,當然不可能事事稱心,但總能一一克服並調整自己。深覺人與城市或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緣份,雖然幾番風浪,可是總有意想不到的轉折要我留在台灣中南部。那是一個微妙的際遇,有一次認識了慈祥、能幹的乾媽,成為最好的客戶,她邀我與她女兒、孫子同住,成為一家人,我也沒想到會在雲林落腳,從此雲林成了我第二個故鄉。緣份這件事,似乎在見面的那一刻便確定了,我與乾媽的女兒先結俗緣,後結法緣,成為同門師兄弟,我與她先後在千佛山雲老禪師的法脈下出家。
當時同住在一個屋簷,彷彿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拉著我們,法緣真的不可思議,讓我們啜飲甘露,讓我們識知佛法的珍貴。最先是乾姐感覺身體不適,突然說想皈依,要我幫她上網找幾個山頭叢林道場,我就陪著她去看那裡是不是正派道場?結果佛水活泉滋潤著她的心靈,憂鬱症得到了療癒,說要謝謝我這位貴人,連誦《金剛經》三個月,將功德迴向給我。她誦經時我在一旁聽著,我非常納悶,這是在繞口令嗎?因為從未看過《金剛經》,經裡有許多類似的句型,例如:「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往後她的言談、氣質產生很大的改變,我們的質差與心境慢慢拉開了距離,我發現她的視野提昇了。她問我要不要誦《金剛經》,我說:「不要!我不相應!」可是又怕俗氣、愚癡的被留在原地,算了!我還是上樓找網路,看看有沒有其他有趣的經典;就這麼隨手一抓,接觸了《佛說四十二章經》,因為這部經典很白話,告訴你出家怎樣,修行怎樣?寫得清清楚楚,經上談到修行出家,如果出家就必須剃髪染衣,遵守戒律。我每天誦持一遍,她在樓下誦、我在樓上唸,才經過十天,彷彿一顆種籽掙出黑暗的土壤,默覷著天光,我跟她說:「我要出家!」
如此速成、貿然,乾姐無法接受與認同,這讓她想起我曾說過的一個故事:多年前花蓮女中畢業旅行,經過山上的一間寺廟,有一位女生參訪了寺院後竟不想回家了,她想留下來修行。乾姐覺得我現在的情況,很像當年那個女孩,她也說不上是什麼狀況,就問我誦什麼經?我拿出平日唸誦的《佛說四十二章經》,她看了看搖搖頭,她相應的是《金剛經》,就說:「誰說修行要出家?妳暫時不要唸吧!
」也許不看經、不唸經就不會想出家。如此時光沉寂又過三個月,有一天她突發奇想說要去道場打禪七,我說:「我無法同行!身體不行,同個姿勢只能維持一刻鐘,坐在那裡會像一條蟲一直動。」 「不然妳護七好了!我倆不妨體驗一下在寺院的生活。」
就這樣她進大殿禪坐,我「護七」在大寮、齋堂,忙得不亦樂乎!幾天之後我跑去找法師說:「我要出家!」其實自小就討厭頭髪,才幾月大時兄姐也拿頭髪嚇我,後來讀小學他們依然得逞,不時用這小技倆戲弄我,手足就此玩鬧在一起。做生意時,每逢看到地上有頭髪我就會唸員工:「今天到底有沒有拖地呀?」竟連看到自己頭髪掉落也生厭,直到圓頂後照鏡子,摸摸頭才順心的說:「唉,這才是我想要的!」還有,以前在別的道場做早晚課,前面唱得很法喜,等到唱〈普賢菩薩警示偈〉就流眼淚,還一直哽咽,也不知為哪樁?可圓頂後在千佛山大殿竟能大聲朗唱,信否?還有,初讀《法華經》,還覺得似曾夢裡捧讀過,這究竟是殊勝的佛緣?還是自己潛意識的對話與編織?無論如何,這一切我把它們視為夢幻泡影,而面對三寶,始終心存敬畏、虔誠,佛法引導我們領悟生命的豐沛與深遠,彷彿大江大海的遼闊,就像花蓮的海洋、七星潭的風。
4、「我是他非」 負面的情緒垃圾
剛出家對常住的一切不熟,僧團份子來自四面八方,個性、教育與生長背景都不同,有時會有不諧之感,很多情況並不想造作就暫忍下來,雖然產生煩匘,看看經典多少會放下一些,但問題仍沒化解。一般世俗的「忍」,也許是鬥不過對方只好忍,或是面對親人、朋友與上司只好忍。可是忍而不化,自我壓抑的結果,做爛好人好累喔!可是如果不做反應,惡又會一直顯現,影響團體的氣氛與作息。這時便是智慧與修養的考驗了,想破除「我相」、「人相」通透一切,何其容易!一般人就會理直氣壯、義正詞嚴的去訓別人,如此仍沒修養,老和尚在《禪的語絲》312則中有說:
熾熱的激動情緒,最容易造成事後的懊惱;雲澹風輕的安詳,往往可以廣結善緣。
所以,「無生法忍」是修行上一個重要的功課。如果自己一直扮演法官盯著別人,心中堆滿垃圾情緒,充滿偏見,就會失去冷靜的判斷,想想陰暗罩頂,多不值得!陽光就在一步之遙,只等我們跨出第一步,遠離五欲八風的暴圈,又何須在相對中遭受那些「我是他非」的虐苦?記得還是居士時,到某個道場看到一幕:一個遊客參觀大殿,跟朋友在殿內大聲講話,師父請他小聲一點,他回說:「到處都有佛,不只在大殿。」可是任何時候,總不能打擾別人的耳目清淨,那位仁兄的心太浮了,不夠安靜。也許你會說學佛要自在,為什麼執著別人的對與不對?遵守戒律是個人的事,何須受別人的影響時晴時雨的?返照一番,隨即了然「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道理,不是嗎?佛法教我們要去察覺造作的因,不要讓它成為不好的果。因此更明白修養需時刻維護自己的起心動念,返觀自己的那個「我」,而不是教別人做菩薩,自己甘願做凡夫。
5、精勤對治懈怠
剛從學院到常住輪照客,覺得已遵照組長的意思去執行,可是做事的方法與觀念彼此有差異,如果思慮不夠,一方面又對環境、職務陌生,組長就會覺得你做了這個,為何漏了那個?或者一項工作做過了頭,自認為表現不錯,有棱有角的,人家卻嫌你高調。師公曾舉示:「在大寮如果看到一個醬油瓶子倒了,扶與不扶起瓶子,都大有佛法在」。這就像插手別人的事,有的人好講話,有的人卻會不高興,認為:「你是嫌我家不清潔嗎?我不會做事嗎?這隻瓶子何須要你扶起?」
其實你無意表現「我來」、「我行」的樣貌,可是有些事就是教人敏感。還有,談到「誇讚」這件事,如果你被誇了,第三者也許會看你到底有多好?難免惹來閒言閒語,所以最好也不要隨意稱讚別人,多少會給對方帶來困擾。以前在職場工作,某人一被誇,十目所及,十手所指,就會對他眼紅,叉著腰觀察「某人真的有像你講的那麼好嗎?」無形中給他製造了困擾。也許你會說「讚美別人不是一件好事嗎?」可是修行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別人聽說你球打得很好,派了兩個人來盯著你,不論你轉自哪一邊,你都會撞到他們其中的一個,這些都是修行的隱喻,也是關鍵點,老和尚常說的「要知道「法」在哪裡?所謂懂得道理好修行。
這次調回本山,發現小至穿衣吃飯,大至自我五蘊的調理,有太多要學的!畢竟分院道場與大叢林的歷練不同,給你五年的時間,各種執事「香燈、大寮、庫頭、照客...」都未必學得熟練。有句禪話「注意腳下!」人身難得,散心雜話多浪費時間,你我又有多少本錢呢?不妨時時鏡照,依教如法,物來即照,物去不留,做一個老實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