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憶師 想師 念師 徵文特刊期數:365期2021年05月
「死亡是業力的約會,像世俗中情感的絲縛,縱然你有心想擺脫,但情感之絲是你自己放出去的,也是你自己纏繞綑縛的,又能怨得了誰?怪只怪,悔不當初。」
文殊無著清涼意 白槌雲端照冰心(四)
--在心佛落昧間的想行垂絲--
/淨尚
(六)**雲水涯,婆心長。
白佛言,少惱煩。
回首這些年一路步履艱辛走來,緣境路上的種種心性考驗,希望及時把握時空機緣,隨時修正自己行為的“正念”,然始終在摸索中,難以體取:什麼叫做正念!巴利文音譯的薩提〈Sati〉,跟梵文音譯的三摩地〈Smrti〉都含有把念與記憶作用連結在一起的語義,原始佛教對“念”的最初解釋是:「念的特徵是不飄浮,它的性質是不錯過,它的表現是守護,或者說,它是種與被觀察人事物之間,面對面存在的狀態。念的基礎在於對身體及所緣事物高度關注的念頭活動上,它的存在是建立於客體之上的標干,是攝護眼耳諸根的看守者。」註16
從這段文字描述中,不難覺察到這其實就是在談緣境時,意根結合前五根,色塵在意根尚未參與前的類似法塵的狀態。由此也可以想見五蘊想行之間止觀調理,與心念活動能否顯現淨慮饒益有情清涼意,重點就在緣境中抓住的任何一念之止觀內容,能夠深入認識了解到什麼樣的精微程度。依 雲老禪師對正念的界定就是:「凡是與道相應,跟生死有關的思想變化內容。什麼是與道相應的?所謂現行,能所呼應,制心而無染著,清淨作意於言行之中。什麼又是跟生死有關?人的一生一死,乃是輪迴遷流的一次分段;名相中說分段生死,便是生命的必經過程,舉凡一切言語,行為,思想的生起,必須察覺其關連性。」註17
但坦白說,這篇追念 雲老和尚的文章一路寫到現在,仍然是在“表現自我”中摸索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原來事情還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層面沒有被覺察到。對 雲老禪師心地發明的三止三觀法門,原來還有這麼多過去從未認識到的學習空間。“修理自己”的這門功課,從心不甘情不願到心甘情願,中間的那座人我大山是怎麼築起來的呢?老禪師曾經說:「汙垢有多深,清理它花費的時間功夫就要有多深。」所以,他老人家經常提醒佛弟子們說:學佛是一項生生世世的事業。
十年前,在今天改制後的台南市關廟區街口,搭計程車趕赴菩提寺瞻仰 雲老禪師法體時,那位司機先生曾經提到,坊間在年初即傳聞 老和尚這一年將會有一場生死大劫。接著又很感慨地說:「這兩天一直載客人到菩提寺,我心裏在想要不是這位 老和尚有什麼讓人尊敬懷念的地方,這麼大群人也不會從台灣及全世界各地趕回來,就為見他老人家最後一面。」
從菩提寺山門外隨瞻仰信眾三步一跪,行至安奉老禪師法體的法堂,凝望 老禪師閉目養神般止息姿態。回想這些年來每當聽著、讀著、看著 雲老禪師述著的影音文字時,就會想到老老和尚 上虛下因師祖在交付 雲老和尚法卷時的叮嚀:「即使時空有盡,汝身永駐法海。天岳山門不寧,當可莊嚴蓬萊。」註18 雲老和尚奉厝荼毗佛事大典的前一天,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劇烈腹痛且出現嘔吐情形,被家人送醫院急診掛點滴,那是自己好多年以來第一次病到要進急診室,經X光檢查結果是輕微腸阻塞引起。但很幸運腹部疼痛症狀,在掛完一瓶點滴後開始消退,第二天清晨,總算如願在千佛山桃園講堂搭上專車前往菩提寺。那個當下才深刻感受到 老和尚的悲願,是不論任何對象,不受色身時空變異影響都能納受得到的。
當年在菩提寺舉辦的第一次古梵密護摩大法會時,自己跟著信眾排成八人一排,站在彌陀殿內邊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聲中,淨心等候現金剛無上師寶相的 雲老禪師,親自遍灑甘露水為與會信眾加持。當時自己排在靠近隊伍外側,在依順序排隊前進約半小時後,終於站定位開始領納 老和尚的甘露水加持。雖然是站在隊伍的最角落,但至今依舊對那種如降甘霖般,頭頂清涼的感覺印象鮮明。當天在彌陀殿內,由天岳山僧眾教授師們主法進行的大蒙山及瑜珈燄口施食法會,與會信眾一心至誠淨念相續,持誦懺文聲響遍三際時空,全程近四小時幾乎都處在一心不亂境界中,那是自己從有記憶以來第一次體驗到,在法會中持誦佛號經懺神咒文,唸到幾乎失去了身覺的“疙瘩掉滿地”的感覺。至今難忘法會圓滿時那一刻,在場全體與會護持法會信眾,響起對法師教授師們發自內心讚歎如雷喝采的掌聲,久久不得歇息的情景。
印象中猶記得法會結束前,信眾們自發性排起長長人龍,手腳俐落地將要送往大壇場進行火供的物品傳送出去;雖然在法會中站立近三個半小時,反而身心益覺輕安,身形忙碌卻動靜了然,隨緣應物於當下每個起心動念。那種眾人心一境性背後的動能,無非是期望能在這場歷史性法會中,為圓滿 雲老禪師不忍眾生苦的悲願,盡一分佛弟子個人的心力。
所以,還是得回到 雲老禪師的話頭:「法在哪裡?!」在提起話頭,照顧念頭的當下,能否發現什麼與覺察本能及萬物生滅性相關的內涵?如果一個念頭起落就是一次生死,那究竟要如何體取人生過程中生老病死的“實相”?死亡的實相是什麼?且來聽聽 老和尚的說法:「死亡是業力的約會,像世俗中情感的絲縛,縱然你有心想擺脫,但情感之絲是你自己放出去的,也是你自己纏繞綑縛的,又能怨得了誰?怪只怪,悔不當初。」註19。由此可知,生命中“解冤釋結”的關鍵,依舊離不開五蘊的調理,所謂自做還需自受!即使萬德莊嚴、三界至尊的佛陀,面對眾生輪迴無時休的業力感報,也是愛莫能助、無能為力的。所以佛法講究覺悟,歸本還元。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問起:「你學佛多久了?」自己該怎麼回答?這問題能有標準答案嗎?生生世世背後需要的知識經驗條件,可曾有勇氣掂一掂自己腳跟下的塵土?
註1:詳見雲老禪師手著《心之路》第176頁,佛印版。
註2:參閱白雲老禪師手著《開啟心的密意》第70頁附表3,白雲版。
註3:參閱 雲老禪師手著《心之路》第177頁,佛印版。
註4:詳見 白雲禪師手著《楞伽經決疑》第161頁,白雲版。
註5:參閱 白雲老禪師手著《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第12頁內容,金禧版 。
註6;節錄自 白雲老禪師著作《以法為師》。
註7:參閱 白雲老禪師述著《開拓新的思路1》第208~223頁內容。
註8:摘自 白雲老禪師著作《以法為師》。
註9:參閱白雲老禪師手著《思路》第42頁內容,白雲版。
註10:參閱 雲老禪師手著《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第22頁內容,金禧版。
註11:摘錄自 雲老禪師述著《以法為師》。
註12:參閱 雲老和尚述著《金剛經研討》第36~37頁內容,白雲版。
註13:參閱老禪師(囂禪)手著《雲水悠悠》第47~51頁內容,佛印版。
註14:參閱雲老禪師述著《漸修與頓悟》第401.402頁內容,白雲版。
註15:詳見《觀行法要》第51頁,金禧版。
註16:詳見覺音論師述著《清淨道論》弟十四品141頁。
註17:詳見白雲老禪師手著《生命組曲》第234~235頁,佛印版。
註18:參閱白雲老禪師手著《菩薩的成就》第334頁,白雲出版社。
註19:參閱白雲老禪師手著《思路》第20頁內容,白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