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憶師 想師 念師 徵文特刊期數:365期2021年05月
其實老和尚有幫他處理健康問題,只是他沒用心,不聽話,一痛就吃止痛藥,後來把身體搞壞了。
老和尚圓寂十週年緬懷紀念文 平常心即是道 /綾
印象中老和尚曾經帶大家幾次出國,薛蘇阿照居士幾乎都有跟隨到,在我們的央請下,她講了一些跟老和尚出國旅遊的幾則花絮,她說:
一、出國趣事
大陸開放探親後,老和尚第一次帶大家出國去四大名山,之後是星馬,大家都想:「無論如何一定要跟,能跟師父出國,機會難逢!」
出國有出國的樂趣,尤其是跟隨師父出國開眼界,每晚聆聽見聞廣博的老和尚談話,受益匪淺,更是一種獨特的經歷與回憶。最後一次跟師父出國,目的地是澳洲,本來覺得花費太貴就不想去,同修說:「有機會跟隨師父出國還是跟吧!師父年紀大了,又能跟幾次呢?」沒想到那次真的是最後一次跟師父出國。那一年師父很忙,看起來很疲累的樣子,可是因為跟隨在師父的身旁,我們依然難掩喜悅之情。
想想「老和尚自帶隊到大陸四大名山之後就好幾年沒出國了,過了幾年又說要去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既然老和尚十多年沒帶我們出國了,無論如何一定要跟隨,至於將來如何?那根本是未知數。」在出國前夕,老和尚還特別囑咐年輕人:「你們這些年輕人,一定要多關照旁邊年紀大的人。」所以大家才會彼此照應,這裡瞄一下,那邊看一下,安全上彼此多關照。
有幾件事很逗,頗引人發笑,我們幾個住高雄的覺得張道修與翠美這對夫婦,平常十分嚴謹、用功,他倆既發心又節省,很少出門玩,出國的經驗掛零,就拉著他們,鼓勵同行:「你倆無論如何一定要參加,難得師父帶大家出國,這「弘法之旅」,大家一定要多把握!不去會後悔哦!」還好,他們接受了邀約,也覺得有機會跟父出國是難得的緣份,之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行,他們也都參加了。
本來張居士認為:「出國?不用啦!翻開課本看就好了,報章雜誌不是有圖照,幹嘛要出國?」可是拗不過大家的邀請,最後他們還是跟著去澳洲了。有趣的事發生了,在新加坡那晚的演講中,老和尚舉了一個例子:「有人說不用出國啦,翻開課本,在紙上遊歷也一樣,其實看課本與親身經歷是完全不同的。」
的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畢竟走出門「所見所聞」還是較真。當老和尚講這段話時,別人不知道怎麼一回事,我們幾個人都知道這個「梗」,不禁掩口偷笑。後來聽完演講,大家各自回旅館的房間,張道修就問我們:「這些是你們告訴老和尚的哦?不然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其實這種事還需我們親口告訴老和尚嗎?我們想什麼他哪會不知道!師父度人是因應不同的對象善巧說法,言詞中流露的是慈悲,隨緣隨境的激發我們的思惟。
那次出國的作息行程安排是這樣的:晚上聽師父演講,白天師父讓大家去玩。記得在國外邦客島海邊玩浮水,我們看張道修好像很懂得浮水,他還教我們這樣、那樣才浮得起來,等我們請他實地操作,浮給我們看時,才發現他也沒浮過水。張道修為人熱心,精勤修行,樸實節儉,對道場的發心護持是大家耳目共睹的,般若寺後面不是有一塊地嗎?惟師父說:「誰願意照顧這塊地?」他二話不說就按時去整地、種菜、澆灌、施肥。
說到餐點飲食,晚上師父還跟我們共進晚餐,如果用的是自助餐,平常沒吃素的人,也不限定你一定要吃素。張道修最好玩了,他都跟人家說:「出國時,我和黃阿枝居士很像飯桶,每次一定要找到飯才吃;其他人好打發,吃麵包、披薩,或者吃麵條都可以。」
二、親近老和尚的因緣
薛居士接著說:
八十年代老和尚想在高雄闢建道場,有人說某處適合,大家就邀著老和尚去看看,之後在「菜根香素食餐館」用午齋,剛好我家住在附近。吃完餐後師父與大家才想到我,就叫湯太太打電話給我,我趕到菜根香直截的就到櫃檯付錢,師父笑著說:「叫妳過來聊聊,不是要妳來付錢吔!」
「不會!剛好方便,沒事!有這機會供養也是我的福氣。」
感覺上我跟師父的緣很親,他非常平易近人。說起我進千佛山的因緣,早年常與一票姐妹淘遊訪各寺院,為家人祈福,1988 年,於關廟菩提寺巧遇老和尚,孺慕之情油然而生,有如離鄉遊子返家拜望老爹,旋即認定眼前這位就是我尋覓多時,可以親近的師父。常言:「正法難聞,良師難遇」,從此踏上學佛之路,一心追隨老和尚。
如今師父圓寂已十年了,看到師父的法照會很懷念他老人家,甚至難過、不捨。跟著他老學佛多年,牢牢記得要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讓身心安泰舒暢,處理事情更明白、冷靜。因為人面對色塵緣境,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會躁動,那時佛法就是最好的冷卻劑,一如師父常說的:「想行之間要建立間隔」,避免彼此受到傷害,多想而後行,結果會比較沒有缺失。以前曾問師父如何修行?其實不用他特別告訴我要誦什麼經,拜什麼懺!只識取他教我們的「怎樣去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這就夠了!平時他也不跟我講名相,閒聊之間一份「體會」與「受用」就呼之欲出,日子過得平實自然,更加深篤「平常心即是道」。因常見師父平易近人的身教,引導我如何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在待人接物上,我學會了更多的珍惜與把握。
憶1990 年,再度跟隨師父前往中國名勝旅遊。某日隨意逛商場時,我剛好走在老和尚身邊,看到大陸本地的味精,老和尚說妳可以買一些回去,我本來不想買,因為家裡沒有用味精,他說:「五郎身體不太好,有時妳可以在湯裡放一些這裡出產的味精,說老和尚叫他喝的,身體會好一點。」滿心感謝師父,慈父般關心著我們一家人,看似平凡的家務事,小小的提點卻可增進家庭和樂,可見師父對人與事觀察入微,也會因人、因時、因地隨緣而說,就買了一點味精回去。隨行中發現師父看東西很仔細,回國後有一天我在般若寺大殿,赫然看到當時師父所買的東西。他不像我亂買一通,他買的東西都是有用的。
記得出國搭機時,在飛機上不知是否忘了幫師父訂素食餐,空中小姐竟然拿餐點過來,餐盤中擺著一隻雞腿,太離譜了!師父就只吃白飯,我說:「師父!這隻雞腿給我好了!」他搖搖頭說:「不行!等一下空中小姐以為是我吃的。」原來師父是因為避免「譏嫌罪」,怕別人起心動念,以為出家人破齋吃葷。
師父度人的手法淡然無痕,味精的事是對同修的考量,含藏著慈悲與加持。還有,那段時間師父知道同修生病了,特地說要來我家走走,師父與同修在六樓起居室,聊得盡興,他倆談股票、政治、社會動態等,同修卻不懂法義,老和尚話中有話,而法即在其中,只看你能不能識取弦外之音!其實老和尚有幫他處理健康問題,只是他沒用心,不聽話,一痛就吃止痛藥,後來把身體搞壞了。
我們一家大小都喜歡親近老和尚,因為師父是一位善體人意、能幫人化煩解憂的長者。女兒學長笛,有一次在高雄音樂廳表演,有點緊張,前夕竟找師父談話,她的心因而更穩定、專注,結果演出一帆順利。女兒現住美國,還把老和尚的「如意」墨寶掛在家裡,時時不忘生命中的貴人;孫女也懂得親近老和尚,主動來般若寺當義工,我覺得很安慰,也希望她們能多種善根,厚植菩提。
我是挿花組的,常到寺院挿花,有一次到菩提寺挿花,師父剛好走過來:「地藏殿也不用挿得太素,顯得灰灰的。」我就問師父:「供佛挿花為什麼一定要挿一對?一盆小一點可以嗎?」他說:「可以!看妳怎樣挿,只要好看就可以了!」
3、義工生涯
很早我們「慈善關懷組」就在榮民之家與凱旋醫院做志工,要去荣民之家訪問時,都會做一些點心給老人食用,順便帶著他們活動活動筋骨,那些不方便出來的老人就把點心送到他們的房前。有一次在凱旋醫院當義工,有一個社工帶月餅來給家民吃,其中一位吃了月餅因為沒喝水,噎住了,趕快送醫急救。醒來之後他說:「薛媽媽!我剛才吃月餅沒喝水,噎到了。」還有一位社工人員去關懷時,臨時出了狀況,送醫就診,我覺得有需要為志工們辦理「工作保險證」,凱旋醫院很熱心,馬上幫我們爭取這項權利,讓我們工作發生病況時得以緊急就醫,得以受惠。
記得剛做義工時,有機會向師父請益:「師父!我們什麼都不懂怎麼辦?」師父說:「誰要你們懂了才來!可以一邊做、一邊學習、一邊玩。」因此秉著一份義工的經驗與熱忱不斷前進,算算參加關懷組已二十多年了,非常感激師父創立慈善基金會,讓我們有這一塊福田可以耕耘,師父!祈祝您早日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