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諦聽!生命的樂章

    「一片黃葉,毫不經意地飄落地面;一陣風雨,毫不經意的灑落人間;可是,那黃葉與風雨之間將發生些甚麼?唯有禪思!」

  • 文: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81期2022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諦聽!生命的樂章
/雲

 

一、聲起

          歲月的步子,遺下的足痕!

           像霧,像炊煙,像白雲,

        無窮的追憶,嬝嬝昇起;

              隨著輕風飄忽,縈繞--

               人,如變幻的風雲。

                事,如風雲中故事。

              人與事,活躍在藍天與風雲裡。

              人,是彈琴者。

                  事,是一架琴。

          (白雲老禪師著作〜《休庵拾粹》)

 

  人與事的組合,完成了旋律的功用,音符的值率,編製成各式各樣的樂章;無論是感性或理性的,總歸免不了自我意識的情緒化。我,是人,與事關係密切,免不了活躍於現實給予的情緒化裡;加上自己的,自然就會發生「觸」和「受」的問題。就猶如,雲老禪師於其著作《思路》言:「一片黃葉,毫不經意地飄落地面;一陣風雨,毫不經意的灑落人間;可是,那黃葉與風雨之間將發生些甚麼?唯有禪思!」

 

  而於二十世紀,印度著名的文學家泰戈爾,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寫過一首詩:「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來到這世間目的何在﹖是糊裏糊塗地繼續造業受苦,帶著更多業力離開嗎﹖是把過去世所累積的福德、福報花掉,而沒有做一些人生的投資嗎?還是進德修業、提升身心靈層次呢?泰戈爾說:人生在世當如夏花之燦爛,去世當如秋葉之靜美。夏天的花兒光鮮亮麗,盡情盛開,人見人愛。雖然,人生無常,花開必有花謝的時刻;但當我們要離開世間時,也勿須恐慌,最好能安詳往生,如同晚課課誦:「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死要像秋天的樹葉,風吹過來,優雅的飄落一地。修行了一輩子,工作了一輩子,所求何事?我們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呢?如果能像秋葉般,一陣風吹過,就很優雅、很柔美的飄落在地上,靜靜地離開世間,安詳地往生,此乃人生最高的境界。

 

二、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是很美的文學意象。一天中午,莊周在樹下睡覺,夢到自己變成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欣賞美景。夢醒之後,他疑惑地想:夢中的我,化作一隻蝴蝶在天空飛舞,到底是我化作蝴蝶呢?還是蝴蝶就是我呢﹖後來覺悟世間萬物雖有不同,但是在天性上都是一樣的。我既非蝴蝶,蝴蝶亦非我;我是蝴蝶,蝴蝶也是我。佛家開示亡者:「莊周夢夢莊周,一夢莊周蝴蝶遊。不信莊周為蝴蝶,安知蝴蝶是莊周?從此去莫強求,暑往寒來春復秋。」

 

  人生有來有去,有去有來,來來去去,不來也不去。這種體悟正是佛教所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的勝義諦。一切萬法,不論有情或無情,其體性安然寂靜;但在緣起的現象上,由於因緣不同,所以會有所不同。在佛性的基礎上,眾生與佛是平等無别的,不過佛陀有戒定慧的修行,有圓滿的智慧與慈悲;而我們因缺乏戒定慧的鍛鍊,卻還在世間輪迴流轉。

 

三、人生幾何?

  人生到底要做什麼?有人說:要好好利用。比如三國時代的曹操,他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人生不必太計較,想計較也計較不來,應珍惜這一段人與人、人與事的因緣。  

 

  我們看看古今歷史,周瑜與諸葛亮兩雄鬥智,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項羽與劉邦爭霸天下,項羽驍勇善戰,卻因有勇無謀,結果敗在韓信之手。清朝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曾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清朝末年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知識份子發起維新變法,因為慈禧等保守勢力的反對,造成變法失敗。南宋陸游力主北伐收復國土,惟屢遭排擠和打壓,竟念念不忘,並提醒家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人生充滿無奈。孫中山六十歲過世,念茲在茲的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中有這麼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秦始皇派人到蓬萊仙島找尋不死仙丹,最終仍枉費心機。屈原曾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佛陀不一樣,涅槃之前,仍不忘四處遊化,並詢問弟子:「過去我所講的法門,有那些不清楚或不了解,還有要問的嗎?」可見世尊心心念念但願眾生離苦得樂。人生的煩惱很多,應該回歸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真理--佛法。  

四、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生命和世界

  明朝憨山大師曾說:「不滅必受生,生必酬業債。」所謂「不滅」就是生滅心、分別心和顛倒妄想,若無法透過戒定慧觀照一切諸法皆空,心不滅則必受生。死後,心中如果還有煩惱、無明,將無法進入涅槃,必然再來受生。「受生」就是去輪迴、投胎,在貪瞋痴三毒的牽引下,一定會繼續受生。人生所為何事?不過是酬業罷了,「酬」是報酬,「業」即業力。過去造什麼業,現在就要還什麼業,生死過程無非是在酬業。造業就像欠債,必須償還。過去因為糊塗、無明虧欠眾生很多,現在必須受苦,才能償還所積欠的債務。在受苦還債的當下,如果生起瞋恨心,就是播下新的惡業種子,將來必定輪迴受苦,永遠脫不了身。對此白雲老禪師常耳提面命提醒:「業報顯現時,要歡喜承受,莫隨業而造業。」如果誠心懺悔無始劫來所累積的業障,並歡喜接受一切果報,以聞思修戒定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可以清淨一切業障,解脫自在。

 

  修行人因為能夠保持正念覺知,就會覺察他們所遭遇的磨練和考驗似乎比前多。幸好有三寶的加持,就更有力量和智慧來接受考驗。

 

 「酬業」這二個字很重要,所謂「不滅必受生,生必酬業債。」如果沒有經過戒定慧的鍛鍊,以及聞思修的熏習,不免顛倒妄想、心生分別,如此就算是一期生命死了,也必定會受生,繼續輪迴,因為阿賴耶識還留有業力種子。

 

 《華嚴經》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我們的心,像佛陀一樣的慈悲而有智慧,我們就是佛了;若如畜生般的愚痴,無非是畜生;如果貪念不斷,當下就墮入了餓鬼道;如果瞋念特重,不是修羅就是在水深火熱的地獄。十法界上自佛界,下至欲界,都離不開我們的心。  

 

  世間萬法對有情眾生來講,都是心意識的表現。行為、語言、起心動念都會產生影響力,就叫業力,留在阿賴耶識中。當我們投胎時,阿賴耶識最先到,死時阿賴耶識最後離去。阿賴耶識是生命、生死的中心,執持種子、根身和器界。種子(過去的身語意業)生現行(現在的身語意業),轉起第七識、前六識;同時,現行熏種子。簡單的說,我們是透過五根門,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官來接觸、領受這世界。心意識的產生,就像一切萬法,必須各種因緣具足,如果因緣不具足,我們是無法見聞嗅嚐觸任何東西的。例如觀賞一朵花,首先要有根緣,亦即眼睛(包括浮塵根和淨色根)必須沒問題;第二要有境緣,亦即有一朵花在那兒;第三要有空緣,亦即花與眼睛間要有適當的距離,不能太遠或太近;第四要有明緣,亦即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第五要有作意緣,亦即眼睛要注意看這朵花,否則就視而不見;第六要有分別依緣,亦即透過第六意識思考辨別這是一朵花;第七要有染淨依緣,亦即透過第七識的自我中心作用,產生喜不喜歡這朵花的情緒反應;第八要有根本依緣,亦即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產生等流或異熟變;第九要有種子依緣,亦即阿賴耶識中留有過去看過花的經驗。

 

  總之,眼識生起要有九緣和合,耳識生起要有八緣和合,鼻舌身三識生起要有七緣和合,第六識生起要有五緣和合,第七末那識或第八阿賴耶識生起要有四緣和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連五官覺知五塵的存在,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要感恩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嗅氣,舌能嚐味,身能觸摸,雙手能動,雙腳可走,頭腦能夠思考。千萬不要枉費這個寶貴的人身,應該用眼睛看經文、觀佛像,用耳朵聆聽師父的開示,雙手合掌禮敬三寶,多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並用頭腦如理思惟,培養慈悲心善待萬事萬物。總之,世間萬物對我們所呈現的影像,都是心的作用。  

 

  佛法教導我們依持戒定慧,生活才會快樂。自利之外,又要發心度眾,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發大願,表現大雄大力。有圓滿的智慧,才能了解無量的法門,進而以同理心感受眾生無邊的苦難,以慈悲心、菩提心來度化眾生。

 

  生命的中心是阿賴耶識,又稱種子識、宅識、根本識或阿陀那識。它就像無盡無邊的大倉庫,不管丟什麼東西進去,都不會漏失或溢滿出來。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全都保留在阿賴耶識中,舊業力雖然起現行而消失了,但新業力又熏習進去,阿賴耶識中永遠留有業力,直到透過佛法修行,將其淨化為止。

 

  種子生現行時,業力(種子)是因,身語意是果(現行);現行熏種子時,身語意是因,業力是果。如是因緣,如是果報。譬如一心跪拜,祈求芒果種子長出蘋果樹來生蘋果,那是不可能的。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有快樂的種子(智慧和慈悲)。沒有智慧會快樂嗎?傲慢會快樂嗎?疑心會快樂嗎?分別心會快樂嗎?嫉妒心會快樂嗎?這些煩惱心或無明心,全都不可能快樂。雖然,每個人都想快樂、有人緣、成功、受人尊敬;但是世間人大都無知、顛倒,播的是貪、瞋、痴、慢、疑、邪見的種子,這是絕對不可能讓人擁有快樂、智慧與慈悲的。

 

 想成佛就要有佛的種子。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內因種子,但必須靠修行的外熏力量,才能讓佛性顯現。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證,就是播下佛菩薩的種子、快樂慈悲的種子,讓我們得以提昇,才能超脫受業力所束縛的生死輪迴。

 

  人生只不過是百代之過客,就像觀光客住宿飯店,時間到了就要離開,所以遊客不會費心佈置旅館,因為他知道旅館不是他的。佛法說肉體好比客棧,這客棧不是我們的,只是旅途中的休息站,暫時逗留,時間到了就要離開。我們的目標是成佛。

 五、佛教人生觀

  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我隨時都問自己,如果下一秒鐘就往生,你準備好了嗎?過去曾與同參道友共同探討:假如你現在只剩一秒鐘可以活,你要做什麼?頭腦會想什麼?還會向人討公道嗎?還會向人討債嗎?還會跟人計較嗎?生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上不來,人就走了,不論還有多少計畫未完成,都不過是夢想而已。

 

  台灣人是全世界最勤奮,一生努力讀書、拼命賺錢,卻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人生在世,到底所為何事﹖佛陀提醒我們人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生命因「業感緣起」而形成,業力感應人生的一切,招感生死的輪迴。生死變化並非鬼神在操弄,而是被自己的業力所操控。每個眾生就像牢獄中的犯人,被業力所綑綁;而我們的心也被六根、六塵、六識、五蘊所束縛,被境界、被起心動念所左右。生生世世累積在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如果沒有淨化掉,死後就會被業力牽引,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輪迴。

 

  業力為什麼可怕?因為一切身、口、意的造作,無論好、壞、大、小,都會儲藏在阿賴耶識中,如同種子,只要因緣和合就會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推動輪迴的力量從何而來﹖從業力而來。業力就是因果,因是作用力,果是反作用力。比如說,我們罵人罵得很痛快,作用力出去了,對方不甘示弱地開罵過來,反作用力彈了回來。所以佔人便宜,總有一天需連本帶利地償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留在阿賴耶識中,而阿賴耶識中也有我們與生俱來的佛性。佛性具足一切,本是光明、智慧、慈悲和圓滿的;但因煩惱和無明覆蓋我們的佛性,使得我們的身心變成不光明、不智慧、不慈悲和不圓滿。修行應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導!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是無常的,是隨時在改變的,也正因為可以改變,所以才有希望。不要視無常為悲觀或消極。「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解脫道的人生是什麼呢?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都是有生滅的,如果我們不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理,必然會痛苦、煩惱、造業而輪迴;若能了知生滅滅已的道理,了解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的,放下生滅心,就不會被外境的好壞或順逆所影響。心一旦不再起伏,就能證得寂靜涅槃。

 

  大乘佛教菩薩道的人生觀是「成熟眾生、莊嚴國土」,透過教化修行來成熟眾生的根器,並提昇其智慧和慈悲,以達到圓滿的境界;同時推動環境保育,讓

世界整潔美麗。

六、尾聲

  人生就像一本書,生死輪迴的過程非常複雜,可從十二因緣來介紹,或廣如三藏十二部來說明。佛菩薩不因業力來到這世間,而是看到無邊眾生在苦海中浮沈,不忍眾生受苦,以大慈、大悲、大智慧、大願力示現於世,教化眾生。〈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而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下面的故事告訴著我們: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了。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只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稱鉈,出價十塊錢;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也只出到十塊錢。弟子很開心的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了。」師父說:「先不要賣,再把它拿去黃金市場賣賣看,也不要真的賣掉。」弟子就把這石頭,拿去黃金市場賣,一開始就有人出價一千塊,第二個人出一萬塊,最後被出到十萬元。弟子興沖沖跑回去,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師父對他說:「把石頭拿去最貴、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弟子就去了。第一個人開價就是十萬,但他不賣,於是二十萬,三十萬,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要他自己出價。他對買家說,師父不許他賣,就把石頭帶了回去,對師父說:「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師父說:「是呀!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人生的價值,應該是一個人心中,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外面的評價,而是在我們給自己的定價。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勵自己,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而當我們聆聽生命的音符時,不妨每天早上起床後,問問自已,我今天所忙的事情,是我生命只剩一天時所會做的嗎?每天晚上就寢前,也要問:「今天做這麼多的事情,這些是我生命只剩一天會去做的嗎?」檢討之後,你就會開始篩選,只做有意義的事。人生苦短,最重要的莫過於提起正念昇華生命。人生就像一本書,時光一去不復返,很多事不可能重新來,我們應該好好發心來研讀這一本書。   

 

七、參考書目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8章,《大正藏》冊17。

  《思路》      白雲禪師著  佛印,1988。

  《泰戈爾詩集》  徐翰林譯  海鴿,2008。

 《莊子集釋》   郭慶籓    萬卷樓,2007。

  《憨山大師》   王玲月    文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