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人物採訪期數:389期2023年07月
突然鍾教授發現一件佛教文物,好奇的問著,原來是一個引磬,當年老和尚過海來台一直不離身的法器...
人物採訪 人間何等好風日
────氣功、瑜伽與其他
受訪/陳進家與廖敏芬賢伉儷
整理/編輯部
前言
每逢國曆元旦,千佛山菩提寺都會舉行元旦健行活動,依往例健行前都會聚集在不二門石階下,大家先暖個身再出發,而帶領大家做健康操的就是陳進家老師。
陳老師專研氣功操,據聞他先學外丹功,後學太極拳。91年教職退休,看到報紙廣告說有一位蔡博士在台北內湖教氣功,免費結緣;向來對氣功有興致的他,為了想探進一個嶄新的境界,就從台南到台北內湖去學,每週六去一趟,每趟只教一式,全部十六式,連續十六個星期才學成,尤其那時正值Sars肆 虐,每次去台北都心驚膽跳。蔡博士透露這是去大陸師學的,少林寺晨間在做這套氣功操,特色是結合動靜,包括動功九式和五行功法七式,有內斂精氣神,外練筋骨皮之效。蔡博士在剛開放大陸探親後,每去大陸一趟,也是只學一招回來,十六式分十六次學,學成後想在台灣推廣,就徵求發心協助的義工。
可別小看這套氣功,它可是陳老師賢伉儷親近千佛山的因緣,至今回憶這段往事,彷若走入時光機,這得從當年說起──陳老師學會了這套氣功,想與大家分享,就每天早晨在台南的公園和學校教大家做。說也巧,氣功學員鍾娟娟居士常到菩提寺,送一本老和尚的著作《雲水悠悠》給陳老師,始知關廟有個千佛山菩提寺,還有方丈和尚 上白下雲老禪師。
第一部份──陳進家居士的採訪
1、對善知識的景仰
在千佛山有一個景況:只要老和尚一出現,居士們都會圍聚在其身旁聽他說話,陳老師也不例外,可是第一次單獨跟老和尚打個照面,是有一天菩提寺舉辦寺院活動,看看集合時間還早,乾脆先到天王殿禮佛,誰知在不二門的刻碑──「菩提大道從這裡開始」,看到老和尚騎代步車經過,他興奮的說:「師父早!」
老和尚回他一句:「歡迎進來參觀啊!」至今他仍印象深刻,陳老師說:
那句話真是鏗鏘有力,我還來不及咀嚼,回神一看老和尚已駕著代步車揚長而去,或許一早要忙著巡工地吧!另一次是在「老和尚的寶貝館」,那是大年初一,我與同修正在參觀佛教文物,不知什麼時候老和尚與鍾玲教授走進來,館內一陣亮眼、驚喜。老和尚正在跟鍾教授講解一件佛教文物,右邊的架上也擺放著佛學院與常住的捏陶作品,他們挪動著腳步,兩人的談話聲依稀傳來,這時一位居士走近指著一件陶藝說:「這條魚好生動啊!」老和尚俏皮的回說:「一定很好吃喔!」
突然鍾教授發現一件佛教文物,好奇的問著,原來是一個引磬,當年老和尚過海來台一直不離身的法器,《雲水悠悠》裡面有這段記述:民國三十七年的端午節。晨起,夢雲在浮丘山雷音寺裡,把例行的事物料理妥當,八點左右下山前往泉交河應赴邱府之供;去時,隨身只攜帶了一支引磬,以備上供時使用…
這本書大略是這樣說的──在那戰火動亂的時局,午後,夢雲受供畢,行至渡船口突然被強逼進入湖南師管區,成了一個「冒名頂替」的阿兵哥,也就是由一個比丘身轉變成軍中的挑夫。之後隨軍隊來台,《雲水悠悠》〈海天之旅〉當中有寫他在台灣行腳時,背架子裡也帶著這支引磬。
時間不斷流逝,這會兒在寶貝館,想必參觀的人眼神閃耀著靈光,那份高興無可遮掩,因為大師就在不遠處,其風貌身影烙印在心。一向菩提寺過年圍爐後,老和尚都會在客廳跟大家話家常,一些勉勵語陳老師多少入心,譬如:時光易逝,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未來到,大家要把握的是現在!想一想,無論是為自己、為他人,你做了多少?不要讓時間空過!
感覺老和尚詮釋佛法,句句都能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化解問題、突破自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九十四年第一次參加的護摩大法會,真是殊勝無比,歎未曾見!老和尚九十高齡還禁食多日、穿著原始佛教的金剛無上師法衣,在料峭的寒冬裡行法,只為消弭地球的災難,祝禱世界和平安樂,果真菩薩不捨眾生,其悲願迴響天地,恆存娑婆世界!
2、熏習佛法
提及佛法給他的受益與帶來的改變,陳老師說出他的體悟:
每天在千佛山網站、群組的賴裡,都會看到「紅塵甘露」,裡面有老禪師的法語,還有他的著作在在警醒修養之道,就舉《老禪師的話》這本書來說:
〈犧牲奉獻〉:犧牲奉獻不是愚魯的行為;予錢財,為他人無能為力的急難之時;予智慧,為饒益更多需要饒益的人...
犧牲奉獻,運作於權利與義務之外;甚至無人獎勵,無人知曉;當然,更沾不上報酬的機會。犧牲,包括了錢財與所有。奉獻,包括了智慧和生命。
〈珍惜與計較〉:珍惜的結果是饒益的道,計較的後果是感報的業;學佛的主旨是道的修養,業的清淨;把握住了,受用無窮,錯過了,輪迴不息!
「珍惜是什麼?奉獻是什麼?」我常思考,年輕時總抱著一股衝勁,爭名逐利、嫉妒別人有時,只因在意從「主任」到「校長」的升等不如願。學佛後學著放下計較、執著,懂得欣賞他人、看重自己,我非常感謝老和尚的啟發與引導,也許有一天能從中體悟出什麼也未可知。
3、助學的初心與堅持
多少人生曾一瞬!陳老師憶起歲月的吉光片羽,他說:
我是在台南鄉下長大的孩子,自小父母要求早起要灑掃庭院,應對進退要奉守「恭儉勤讓」的美德,對於學業要用心,最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將來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在那生活困乏的鄉村,常捉襟見肘,為了考初中上補習班,父親不得已向別人借錢,那時的我默默許下一個心願:將來一定要去幫助低收入的人。
外公不時駕著牛車送青菜、地瓜等農作物來,可是家裡雖窮,父母也不放棄兒女的教育,這些我都看在眼裡。如果成績退步了,媽媽就施展激將法:「不認真讀書喔?那就去撿豬糞好了,不然去學木工!」(當時豬糞可以賣錢,而且不用本錢)。我心裡一顫,想著豬糞好臭,我不要!如果小學畢業就去學木工,那也要做三年的學徒才能出師,所以能不用功嗎?這些依稀構成了我成長與就學時期的基調。母親一直希望兒女將來能做公務員,因為公職有保障、生活穩定;果真如她所願,個個孩子以後都從事公職。
父母恩難報,師恩也一樣。學佛後有老和尚的諄諄教誨,我們才能不斷的提昇,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尤其學菩薩行的胸懷,要自利利人,自度度他,一起朝向光明。從早期看報紙新聞捐款,到後來透過「世界展望會」(「至善」 「心路」、「兒童家扶」、「愛盲」、「千佛山」)等等社會福利基金會,長期性的助學,幫助一些困苦的學生,這些我相信的生命價值,我都要持之以恆去做。
4、學習當老圃──吾是農夫
退休後,陳老師的願望,一是當廚師,二是當農夫。退休前考過證照,對廚師有一份想望──因為可以集合食物溫潤的氣味色澤,撫慰客人的身心;因此不論是爐火或是鍋鏟發出的鏗鏘聲、食物上桌的暖流,都是我心裡的憧憬。96年經營「八方雲集」,只做了十個月就盤給別人,失敗收場。為什麼?因房租貴得嚇人,奮力的付出卻達不到經濟上的平衡,最後只能接受現實。
好!廚師當不成就當農夫吧!女兒明白了我的心意,去年買一小塊地讓我種植,她說:「以前你們培育我,現在讓我回饋您們!」那塊地位於台南柳營,交通雖然方便,可是不好整理,因為還存留著前人沒除盡的地基石礫,整地遠比想像中來得辛苦。此外土質太黏又硬,必須到環保局買培養土改良。一百多坪的地,從雜草叢生,費勁的墾荒、播種、灌溉、施肥,目前種了數百棵玉米,也種了其他的水果、菜蔬,我一週去農地三次,想到他日有鮮甜的蔬果可嚐,何等幸福!
也許從小生長在鄉下,血液裡奔騰著與土地親暱的關係,自從有了這塊地,生活踏實多了。每次到農地,清風迎面,陽光從葉隙間傾瀉,有時雨珠滑落,地面濡濕,樹枝飽盈水氣,呼吸吐納間都能感受芬多精的清香。
第二部份──廖居士的採訪
1、濟助貧苦學子
針對剛才陳老師提到的「社會福利基金會」,同修廖老師有如下的補述:
這些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致力於關懷貧苦學子的服務機構,透過善心人士長期性的捐款助學,讓他們能擁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快快樂樂的上學,直到長大成人。我倆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一直維持認養了五位學童,等他們有能力生活,展望會就幫忙找下一個要救助的對象。有非洲的、印度的、越南的,台灣也有。偶而收到受助人寄來的感謝函,從卡片中得知他們的成長與進步,也為他們高興。記得一次社福基金會通知,說有一位越南的認養學生考上大學,家裡經濟不好,希望我們支助他直到大學畢業,我們當然義不容辭。
佛教講求「無緣慈,同體悲」,陳老師賢伉儷能伸出援手幫助那些孩子,讓他們也能划過夢想的彼岸,朝向願景,這份慈心多麼暖、多麼亮!
2、自我成長的心路歷程:
廖老師是在台南市長大的,她說:
我是台南人,小時候有一回被月亮嚇哭了,父親在台南二中從事文書工作,有一天父親下班了,等候多時的我與他走在東門路上,在黃昏的微光裡,感覺月亮一直盯著我,那種魔幻感令人恐懼,「哇!月亮怎麼這麼大?」父親看我皺著眉就安慰我:「因為是農曆十五,月亮才會又圓又大!」可見小時候的我有點嬌弱、敏感,慢慢的變得勇敢,尤其師專畢業後擔任教職,變得耐磨耐操了。父親辛勞,固定收入要養一家人,退休時才領到十八萬,當時弟弟們正在求學階段,我師專畢業出來教書,才鬆緩家裡的經濟。
79年,在台南一所國小服務,這是一所重點國小,新上任的老師都被指定要做很多事,肩負的擔子頗重,我教低年級。有趣的是:小一生需大聲說話,並重複幾次他們才會聽,回到家裡女兒嫌我講話太大聲,又囉嗦,這就是職業病。經驗告訴我,師者必須因材施教,包容他、教育他。尤其低年級有的行為特殊無法安靜,對鄰座會造成干擾。我就跟其他學生說要包容他,但是也會制止他不當的行為,以維護班上的秩序。
學校經常有大小活動,新進老師都需配合或擔負,所以「教學觀摩」從最初的緊張,慢慢的也司空見慣。經過一些時日的付出漸漸被同事誇讚,受學校器重。活動裡最頭痛、繁瑣的還是「科學展覽」,後來也覺得沒什麼好怕的!有一次被指派代表學校参加科學展覽,我教一年級不知要選什麼研究主題才好,剛好一位小朋友家住高速公路旁,會不會家裡灰塵最多?除此,還有什麼地方最多灰塵?我就決定選這個題目來研究,這算是「地球科學」類。
我想讓全班一起做,就發給每個學生一個培養皿,回家觀察與記錄再收回。展覽當天老師不能進場,必須要選派四位學生,分擔主答、副答,講述研究的動機與過程,結果我們榮獲台南市第一名,全國第二名,這項殊榮也紀錄在校史上。退休時老師要上台講感言,我說:「今天是我在勝利國小畢業的日子,我很高興服務期間至少對學校有一些貢獻....」
科展研究五花八門,那年獲得全國第一的國小,他們研究的主題是「風」,我要說的是:
學佛了,清風、流雲依然,可是關於「風」,我讀到的是六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關於「塵」,我讀到神秀的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還有老和尚的:「菩提樹中樹(佛性),心鏡台上台(默照);多少分別意(計著),感惹費疑猜(了惑)。」
原來「風與塵」在佛法世界有不同的境界與意涵,展現生死解脫上「道」的修養。
3、學佛心得
我是99年才來菩提寺的,比陳老師慢兩年來上佛學班,可是至少見過老和尚三次。老和尚教化無邊眾生,真不簡單!能遇到如此的善知識很不容易,他經驗豐富、充滿智慧,有菩薩的悲願。平日思考老和尚的書,可幫助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常記取老和尚說的「維護起心動念」、「把握當下」。尤其身口意的行為要小心謹慎,否則一句話出去如覆水難收。還有他寫的關於「正常人」的篇章,讓我想到有人在議事殿堂,不講自己國家的語言,總愛炫耀英語,或是講多數聽不懂的方言,這是不正常。還有酒駕、飆車之士,都屬不正常的行為;另外不會游泳還跳下水救人的事,這些都不夠圓滿,老和尚常講「不傷害別人,同時也要保護自己」,這才是學佛、學智慧!
4、生活的趣味及充實
「我喜歡生活多彩多姿!」廖老師說:
「任職國小三十年,退休後我就去學健康操、學手語舞,還有古典舞,尤其彩帶舞跳起來輕巧飄逸,古典優雅,飄飄然,讓人有“何似在人間”的陶醉。陳老師喜歡氣功,我除了學氣功也學瑜伽,一學就二十多年。瑜伽的特點是:你幾歲學就凍齡在那個時候,其實原始的印度瑜伽都要靜坐,必須專注、有耐力,身心靈才能達到一體。」
這頗有趣!陳老師學氣功,廖老師學瑜伽,不同的健身之道,各有各的特色,卻都剛柔並濟,在精神本質上可互通並驅。
「我喜歡探問他方,自由似風,所以年輕時常出國旅遊,走過日本、韓國、琉球、澳洲、星馬、內陸的桂林、北京、上海、長江三峽、黃山、杭州....多少山林曠野、藍海峽谷,多少城市,皆映照著我的足跡。陳老師比較不常出國,他只去過上海看世界博覽會,還有旅遊歐洲。當然開拓視野跟國際接軌都很好,旅途中邂逅的人事物、風土民情,乘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這讓我增廣見聞,創造了新的經驗,點點滴滴構築了自我的世界。可是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回頭還須再探本身精神文化的源頭與脈絡,這將使生命更豐碩充實!」
結語
聽陳老師細述理想的初衷,再次繞回鄉土,展現對農夫這一角色的情深意切。他的樸實貼心、周到,總以笑容、和善點染周遭的氣氛。儘管生命遷流、時空變化,可是學佛使他日子過得更平順,一對兒女也不用他們操心,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修行,來菩提寺做義工。
廖老師始於公益的實踐,一路在職場推磨歷練,把日子過得可圈可點。他倆今生互相扶持、鼓勵,除了是家人也是同參道友,同來親近千佛山,實是因緣!深信隨著時間的敲擊,佛法的醞釀,走在菩提大道上,自能散發慧命的無限光華。謝謝他們接受採訪,跟我們分享學佛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