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歡喜承受」座談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顯然「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從時序來看因果,就是早晚的分別而已,很多佛教故事可以發人深省,了解「功過不能相抵」,讓人們多所警惕。

  • 文:編輯部出處:佛法與現實之間期數:396期2024年03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歡喜承受」座談
/編輯部

與會者:旭、靈、磐、知、勍、茵、慧寂、空揚、恕、讀、倢、蓮善等法師,及鍾玲、呂惠美、鄭秀英(林來進夫人)等居士

 

今天很高興齊聚在鍾教授家舉行這次的座談,與會的除了多位法師與鍾教授外,尚有高雄中華藝校的呂惠美董事長、林來進夫人;今天座談的主題是「歡喜承受」,請在座的大家踴躍發言,謝謝!

 

一、 中華藝校呂董事長與千佛山的結緣  

旭:大家好!呂董事長好!難得今天又見面了!好像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經辦一所藝術學校很忙碌喔!

 

呂:大家好!看到師父們好高興,似乎就像和家人團聚的感覺﹗論起與千佛山結緣過程,以及與白雲老和尚相識的經過,至今難忘。

 

民國88年父親往生,經友人介紹禮請某山頭的寺院承辦法事,以佛法圓滿了父親的後事,家人感恩之際也為父親捐款做功德,接著在師父們鼓勵之下參加禪修、認識佛法,但寺廟的繁文縟節,讓自己唯恐失禮而感到壓力,師父們又一直鼓勵我出家,當時感到疑惑,認為凡塵責任未了,要如何放下出家?

 

某年玲姊(鍾教授)帶我去見白雲老和尚,見面時我想:「是要跪嗎? 」突然白雲老和尚說:「不用跪!我是人,不是神!」,當講到是否要出家的疑惑時,他說:「這就要問自己為何出家?」老和尚親和有力的一番話語,頓時讓我豁然開朗,之後與老和尚無話不談,真是一段難忘的法緣。

 

旭:呂董事長辦學有力,中華藝校連續十多年榮獲教育部評定為「高職優質化學校」及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可說辦學認真,但不知貴校設立幾個科系?

 

呂:中華藝術學校是一所因人文藝術教育理想及理念而誕生的中等專業藝術學園並附設雙語小學,位於南台灣高雄內惟埤文化園區高雄市立美術館旁。

 

高中部於民國77年成立,附設雙語小學是民國88年成立,高中部設置美術及廣告設計、多媒體動畫 、時尚工藝、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廣播、舞蹈及應用休閒舞蹈、音樂(國西樂及應用流行音樂)等科組,秉持著「創意不離手.藝術帶著走」的核心價值,是全國唯一涵蓋視覺藝術、音像藝術、表演藝術等全方位跨領域的藝術高中。雙語小學部以「部定、美語、藝術與人文」三合一課程,奠定人文涵養、品德修練、國際視野、科技認知等多元學習素養為基礎。

 

 旭:當今潮流,藝術對社會的影響與奉獻很大,對外可光耀國威,文化傳薪,有的還慈悲救濟游民,關懷弱勢團體。

 

呂:中華藝校從民國39年的工業學校,到民國77年轉型為藝術中學,有因應時空背景之需求,鑒於藝術文化的本質具有強大的反省思辨、創意與情感影響力;而教育則是以長期積累的歷史生活與生命智慧作為終身學習的指標。

 

中華藝校提供學生展現藝術天賦的大舞台,學校要求學生不只注重學術科成績,更要重視生活品德、關心社會環境變遷,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經常以「真善美」的藝術教育理念,為高雄的各級學校或社服單位提供藝術文化服務,並參與各公益的慈善展演,讓學生實踐藝術教育的生活素養。

 

二、業報的因緣因果     

旭:好,現在就進入今天座談的主題「歡喜承受」。眾所皆知娑婆眾生帶業而來,不管是善的惡的、苦的樂的,都是一種業報,當業報顯現的時候,如果能去面對它、承受它,歡喜承受,這個因果就完成了,這個劫就消失了,你就真正得到了一個解脫。

 

呂:有感世態炎涼,有人作惡卻風光適意,行善之人卻屢遭不順。回想民國75年接手董事會籌備改制中華藝校時,適逢美術館園區44期重劃,高雄市政府希望學校校地能參與重劃並變更為「住商用地」,建議遷校。

 

但董事會決議校地轉型做藝術教育的發展,堅持「藝術教育的價值,大於土地的價格」,堅定辦學的決心,不參加重劃,改以徵收校地為公設,放棄「住商用地」,申請改為「學校用地」,卻被禁建11年。從地方到中央四處陳情奔波,篳路襤褸、如履薄冰。

 

且總有一些有心人士不斷地見縫插針,鼓弄棄校賣地,但董事會仍不為所動,直到民國86年的一場抗爭後,市府才承認禁建錯誤,卻已躭誤學校發展11年。

 

旭:壞人作惡不是不報,只是凡夫看不到因果,等到他氣運差,生病脆弱,常有午夜夢迴的時刻。眾生怎樣去受報呢?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例子,有些國家挑起戰爭,像日本、德國、俄羅斯造殺業,一個口令死很多人。最荒謬的是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侵略我國,抱著錯誤的觀念──認為戰爭能發財,貪取台灣檜木等許多資源。說來因果報應的現象是複雜的,可是因果沒有虛報,如果一個人做壞事又做好事,在因果上又怎麼報?因果報應種種現象,我們先舉梁武帝的故事來看,他做好事,最後卻餓死的歷史故事──

 

梁武帝前世是一個樵夫,有一天在山中打柴時,看見一間古廟毀壞,裡面一尊佛像被大雨淋身;當下即將自己頭上斗笠取下,蓋在佛像上面,自己則冒著雨繼續砍柴。後轉世帝王之家,富甲四海,那怎麼還會餓死呢?這是他自己始料所不及的。據說他在因地修道時,有一隻調皮也通人性的猴子。他不入定,牠不麻煩他;他剛剛一入定,牠就弄出一個什麼動靜,把他擾亂的不能入定。這猴子大概是怕他睡著了不修行。他覺得猴子真是討厭!就把猴子圈到旁邊的洞裡,他就入定了很多天。等他出定想起猴子還在洞裡圈著呢,就把洞門的石頭移開,沒想到猴子已經餓死了。梁武帝來生做了皇帝,怎樣也想不到會有一個人來造反,造反的人就叫侯景。只因當初梁武帝在因地把猴子堵死到洞裡,侯景造反就是來報他餓死猴子的仇恨,所以侯景也把他圈到台城餓死。從此來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呂:聽了師父的公案故事,可以感受到「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顯然「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從時序來看因果,就是早晚的分別而已,很多佛教故事可以發人深省,了解「功過不能相抵」,讓人們多所警惕。今天聆聽法師闡述,真的是歡喜結緣、受益良多啊﹗

 

旭:還有一則因緣果報的故事,是講武則天的:

 

佛教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釋迦佛帶著弟子托缽外出化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女孩子,遠遠看見釋迦佛帶領弟子們而來,就用雙手從地上捧一捧沙,往佛陀的飯缽內一放,釋迦牟尼客氣地接受了她的沙土。

 

弟子阿難心想:「怎麼可以用沙土戲弄師尊?」釋迦佛微笑:「你們不知,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將會去破壞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這樣讓她結下此善因緣,她將來做王時將會弘揚佛法。」

 

三、依教如法 懺悔檢討改過 

旭:當然業報顯現、因果受報不好受,可是如果能歡喜承受,懺悔檢討改過,依教如法,身心改變,就會藉此閱歷提昇我們的智慧,看經較易開竅理解。佛教有《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因一念傲慢長人面瘡的故事:

 

《慈悲三昧水懺法》為唐懿宗(西元859~873年在位)在位時的悟達根據自身經歷所撰。在他成為國師之前,曾經在長安與印度僧人迦諾迦尊者相遇;因迦諾迦尊者患有迦摩羅疾,全身發出臭氣故大家都不敢跟他在一起。

 

當時唯有悟達國師願意睡在鄰室,且時時照顧他、面無厭色。而後迦諾迦尊者為了感謝悟達國師不辭辛勞地照顧他,於是在臨別前跟悟達國師說:若你以後遇到困難,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上,有兩棵松樹之處找我。

 

 後來悟達國師德行昭著獲得唐懿宗的賞識,尊為國師,還賜沈香寶座,使得他心生傲慢竟在膝上生出一個人面瘡,有眉毛、眼睛,甚至還有嘴巴和牙齒,遍尋名醫皆束手無策,讓國師非常痛苦。悟達國師突然想起與迦諾迦尊者相遇一事,於是決定啟程前往西蜀九隴尋訪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聽完他的痛苦說:「山崖下有一清泉,你明天早上用泉水清洗人面瘡即能痊癒。」隔天悟達國師正要將水掬起清洗時,人面瘡突然大叫:還不可以洗!你可曾經讀過《西漢書》裡的袁盎晁錯傳嗎?你就是袁盎,而我就是晁錯;當時我含冤被腰斬於東市後,生生世世想找你報仇。奈何你十世為高僧,持戒精嚴苦無機會。直到這次你獲得皇上恩賜沈香寶座,而生起名利心才有機會找上你。此次因蒙迦諾迦尊者以此「三昧法水」洗滌我,我自此就不會再找你報仇了。

 

悟達國師在清洗人面瘡時因痛徹骨膸而昏厥,醒來後人面瘡就消失了。自此才知是遇到賢聖之人了,再想要尋找寺廟已不復見。悟達國師為了感念這段奇遇,且深深覺得若不是遇到聖人,這一段冤業還不知該如何化解。故將這段經歷寫為流傳至今的《慈悲三昧水懺法》,供後世需要懺悔的佛弟子禮誦並傳播天下。

 

鍾:我有一個朋友說他看到一則新聞,有人養雞賺大錢,他有一個小孩二十四歲就猝死。

 

旭:佛教故事中說有人為了治病殺了三隻小狗,他的媳婦結婚多年不生,公公說如果生不出兒子,就要休掉她另娶,媳婦夜裡燒香祈求上天,希望能懷胎受孕,急切之下就算是冤親債主來也沒關係,結果生了三個敗家子把家產全散去。

 

呂:人與人之間,無論是朋友或親人都存在著因緣關係。回憶當年自己當文教記者,後赴美進修,卻在父母的徵召而返台接手學校改制之事,雖屢遭親情糾結,但當下對父母報恩的意念與執著,坦然面對一切逆境與困難,加上各方友好的支持協助及同仁們的努力付出,才能成就今日的中華藝校。

 

四、修行得力而清淨   

旭:凡夫看不到因果,而且隨業再造業就得不到清淨。我講一個《大智度論》上的故事:

山上有一個修行者,每天精進修行,有一天,他出來散步,一邊走一邊唸著佛號,走著走著,突然聞到一股清香的味道,覺得神清氣爽,原來山下有一座湖,湖里長滿了荷花,他到了湖邊正在聞這個香味的時候,突然間護法神就出現了,說:「你為何不在山上好好念經,跑到這兒來偷聞荷花的香味?」他想:「是啊,我應該在山上好好念佛的!」馬上就打算離開。突然來了一個人伸手把那個荷花,東拽一把,西拽一把,而護法神卻一句話也沒說。結果這個人在湖里采了好多荷花,把湖里弄得亂七八糟,這個修行者心裡就想:「你這個護法神做事不公平,我只是聞一會兒荷花的香味,這個人卻偷了這麼多荷花,還把湖里的荷花踩得亂七八糟的,你怎麼不批評他呢?」

 

護法神跟修行者說:「因為他造了種種業,再增加一點污垢,也看不出來。所以,我不管他。你就不同了!你是一個清淨的僧人哪,好比穿了一件白白淨淨的衣服,稍微沾上一點污點都看得出來。所以才跟你說修得那麼好,為什麼要跑出來聞荷花的香味呢?」

 

呂:「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就得趕緊懺悔。」就像自己走在教育的這條路,不僅有責任與義務要把學生引導到對的路,更要教育他們從善的本質,不能積非為是,因為別人怎麼樣,你就可以怎麼樣,這是模糊了善的意念。

 

旭:戒行清淨的人犯戒馬上會有懲罰,那是護法神看得起你!如果業報顯現時以一個普通人跟一個學佛的人,反應差別就很大。學佛的人會針對迷惑、無明、煩惱,從中去覺悟一些什麼把問題化解掉。譬如:定的本身是不亂,假如能夠不亂,先沉得住氣而不與人爭吵,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問題才有化解的機會。老和尚說:「當業報顯現的時候,要去拔除這些痛苦,使快樂生起,如果只是計較、執著,最後就是造成傷害。」

 

知:可是並不因為你認識了或發現了,你的業就消了,業是無始以來就有的,凡是業,都要受報,善業受樂報,惡業受苦報。生在人間,就是一種業報身,照《楞嚴經》的說法,情想參半生人間,也就是理性、感性各半生人間;這麼說來,人世間是最好的修行場所,人的理性和悟性都是最高的,可以自悟也可助他悟,可以自度也可以助他得度,是決定命運上昇或下沉的時機,所以要把握人生,不然「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雲公老禪師說,修行人在現實環境中要能做個「淨業行人」。所謂「淨業行人」必須是,現在不再造作了,沒有新業,過去的業要能清淨,如何淨呢?通常生活中我們大致會遇到兩種情況――順境和逆境,也可以說是過去的善業與惡業所使然,以修行人來講,如何清淨業?遇到順境要隨它去,不要攀緣;遇到逆境就面對它,不要逃避。其實這時節也正是運用老禪師教的千佛山止觀法門的時候;這止觀法門是老禪師最了不起的心地發明,在五蘊的想行之間調理自我,面對自己的意念去做研究、分析、認識,而後要能察覺返照,觀照菩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每當遇到逆境時,就能勇敢面對、歡喜承受,自然就達到消業的效果了。

 

勍:要有修養,才能歡喜承受。如果智慧、修養不夠,然而有佛法的知見建立,懂得必須作「想行」之間建立間隔,去作思惟:「為什麼無法歡喜承受?」因為當下修養不足,所以無法以一份歡喜心去面對,而是以自己的意識去面對人。

 

磐:學佛重點在清淨業、圓滿覺,讓自己可以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所以當業報顯現,知是感報現前,自然會去歡喜承受,因為業逐漸減輕,解脫自在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恕:老和尚書裡有說:「業的果報現前,歡喜承受即是『止』的道理。道的方面,若能覺知,果報是自作自受,則可不再隨報復作,即是『觀』的方法。」

 

五、藝術能啟發智慧、創意與善良本性  

旭:所以學佛修行不隨業報而再造業,可以歡喜承受的話,業才能清淨,可是那只是一種業,不是所有的業,所以當一個業報顯現的時刻,修行人因為有道做基礎,可以去歡喜承受,即使是苦也不以為苦,否則怨天尤人,心有不甘就會再去造業。

 

呂:宗教與藝術都源於生活,是現今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態,也是反映當前社會的需求!

 

藝術教育「真.善.美」的含義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而佛教有很多慈悲利他之胸懷、智慧實踐之能力、無畏精進之自信、莊嚴人性之正念、清涼自在之性情的故事典範。兩者相輔相成,都能展現社會和諧、安定、進步的美好價值觀。

 

藝術創作與宗教教義互為運用時,可以減少宗教意味的著墨,例如:深入淺出製作中英文國際化的繪本或有聲圖書等。

 

另外,鼓勵教育工作者不要把「老師」當作一般職業,而是自我學習成長的志業。因為老師是啓發成長的開拓者。

現今開放自由的教育政策,師長很難管教學生,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緣境,不管是順境、逆境,都要用智慧找方法「歡喜承受」。

 

六、藝校可與慈善基金會連結  

知:聽呂董事長辦校與經營藝校的心路歷程,瞭解妳有一副菩薩心,開闊心胸來學佛,引導學生不斷成長,似可與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結合,推動佛法,讓年輕人也能學佛。

 

寂:慈善基金會按往例都頒「助學金」,有的自小學幫到大學還會出問題,有的家長希望拿額外的捐款,還說:「你們出家人要慈悲啊!」後來我們也多元助學,例如舉辦「徵文」,鼓勵他們看老和尚的書,助其開拓思路,後來發現他們成長很多。

 

旭:除了心靈,在身體方面也會面臨必須歡喜承受的時刻。

 

呂:很多人認為「宗教」色彩不宜進入校園,但中華藝校在創意多元的教學領域,以及培養學生延伸學習觸角,曾跨域聯結宗教及寺廟團體,合作辦理過青少年反毒舞蹈、禁菸四格漫畫等競賽活動,鼓勵青少年的正向作為。以及發揚台灣民俗文化,創作三太子藝術表演、創意宋江陣、台客舞等等,常受邀代表高雄市到美日文化交流演出。

 

其實任何單位能為青少年的品德及生命教育注入活水、增進友善校園的師生關係、型塑優質校園倫理文化,這都是一股最好的「善美力量」。

 

為鼓勵學生具備跨域發展的專業能力,藝校規劃的跨域學習課程很多元。例如舞蹈學生的舞者生涯一旦受傷,常被迫中止舞台上表演工作,因此課程會因應社會需求,加入科技及職能學習,除了舞者工作還有其他更多元的選擇,例如編舞創作、教學、運動休閒、體能訓練,藝術治療、藝術策展導覽等等。

 

恕:所以提供學生未來發展的機會與彈性也是必要的,不知專業中醫的慧寂法師在我們身心的維護上有沒有要說的?

 

寂:歡喜承受是養生健康的要務──人有病痛的時候,往往也是痛苦難耐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拔除病苦,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要想不生病或是生病要能夠早日康復,還是得靠自己,惟有自己革除生病的惡習,才可能得到眞正的健康,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面對病痛也只有歡喜的承受,才是痊癒的主要機轉。

 

七:怎樣做到歡喜承受

鍾:我覺得能心不懷委屈的感覺承受惡報已不容易,怎能做到歡喜?是什麼方法才能歡喜得起來,可能只做到安然接受,無法歡喜,用道家的方法可以安然,要提昇到歡喜承受,必然這當中要有法。

 

旭:當你把業報都承受了,化解了,突破了,自然有法喜。

 

鍾:說的真好,受教了。

 

旭:宗門的「德山棒。臨濟喝」,有時禪師的教示看來無理,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禪師慈悲,用心良苦,怎樣做到師父棒喝時歡喜承受,否則只是在相上打轉,要「疑思悟」,得法的饒益才會快樂,否則最多只是接受。有一則公案:

 

文喜和尚游五台,禮拜文殊。到山下投一寺宿,遇一老僧與童子。老僧多次點撥,文喜始終不悟。文喜問老翁道:“此間道場內容如何?”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文喜問:“住眾多少?”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只見文殊騎獅子住空中,文喜方知是親見文殊,卻當面錯過。

 

佛在靈山說法我們不知,要修到文殊境界才知「前三三、後三三」的境界,凡夫看的境界只到如此,許多因果不知。

 

靈:「前三三、後三三」表徵無以計數,如同佛法無邊,無遠弗屆。人是隨著業來到這個世間,因為自己不了解這些業究竟是什麼,所以經常處在一個無明的情境裡面。學佛的人如果在受苦的時刻,還能歡喜承受,就有顯現菩提的機會,也就是一種覺悟,所以說菩提在煩惱中。

 

旭:今天感謝各位踴躍發言,本次的座談就到此告一段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