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專題演講 覺悟的時刻(中)

佛研院專題演講 覺悟的時刻(中)
主講/鍾玲教授
整理/佛研院

 

虛雲老和尚分析大悟的因:「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就是如果不是經歷過這些,他就會錯過大徹大悟,這些事刺激他能夠大徹大悟,第一、掉水裡然後大病,這個跟大悟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啊!他已經在生死關頭走過一回,他已經克服面對死亡和面對大難了。我們現在還是怕死吧?虛雲對死已經不再害怕,他打禪七的時候身上都流血。他也無所謂,已經過了那一關了。有「順攝、逆攝」,不管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攝受,都承接,什麼都能夠承接。還有「知識教化」,知識教化應該是指他打禪七中領悟到的智慧,以及高旻寺大和尚的開示。就是如果在那一個多月期間,他沒有經歷大難和沒有獲得啟發,就沒有大徹大悟。

 

「因述偈曰」,悟後虛雲老和尚寫了一首偈,大家一起來念他的偈子,「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通常高僧得到大徹大悟,可能獲得果位,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所以杯子撲落地的聲音,就是引發他的大徹大悟的色塵緣境,杯子破碎的聲音一出來,內心全部放空,他就已放下了所有煩惱,然後一切打通!那個「明」字就是明明白白,「瀝瀝」就是清清楚楚的意思,「虛空粉碎也」,就是連虛跟空都粉碎了,虛的話就是那個東西本來就不實在;空,用我們老和尚講的話,就是我們突破以後領悟的新境界,連那個都要粉碎,就是那一生所得所有的法,全部粉碎掉。「狂心當下息」,狂心就是我們的心念像心猿意馬,不斷地出現,不斷來,像馬一樣,像猴子一樣躁動。虛雲也會有「狂心」嗎?他求道之心強盛,對自己要求高而詳盡,自然意念繁多,杯破之聲令他一切放空,於是獲得大悟。

 

我們讀虛雲這首詩,還是懵懵懂懂,到底得悟是怎樣?我們沒有經歷到這境界,我們差遠了。但是可以瞭解他的過程,經歷過什麼,都如何反省才會大徹大悟。他掉到長江水裡幾乎死掉,他撐著身體,順受逆受,把生死置之度外,過了這兩關。還有禪七中他也得到啟示,這三樣東西他都過了,他才得到大悟。當然得悟原因不只這些,我們再來看他的生平。

 

虛雲老和尚二十歲出家,二十七到三十一歲到山裡自己亂修!修到最後他可以不吃東西,可以飛來飛去。我們白雲老和尚,那是輕功,不一樣。虛雲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竟然修成所謂的地仙,道家的地仙。後來他碰到一位八十歲的老和尚,叫做融鏡法師,融鏡法師問他,你是道士還是和尚啊?融鏡法師告訴他說,你是外道,沒有走正路,走歪了!你怎麼修道家的地仙去了,所以虛雲趕快校正自己。虛雲在三十二到三十六歲四年都跟著融鏡法師,因為融鏡法師是精研戒律,宗教並通;宗是禪宗,教就是整個佛教,融鏡法師佛教各門各派都通。在這位大師教導下,虛雲真的學到東西。你知道沒有經過他走歪路,走正路不會走得這麼好。走過歪路,知道什麼不對,走正路時他就能精進學習。上次上課我不是跟你們講,我自己學過道家,那是有幫助的,你知道什麼不是你需要的。

 

虛雲在四十三歲到四十五歲間也有很重要的經歷,他年譜中寫得很詳細。虛雲的父親不願意他出家,母親他一出生就往生了,所以他為報父母恩,由普陀山拜到五臺山,就是由浙江一直到山西,很遠!那時候不像現在有平坦的大馬路,他走路沒有坐車,三步一拜,拜到五臺山去。因為他覺得自己出家,違逆父親的心意,而媽媽是因為他出生落地時,是一團肉球,把媽媽嚇壞,就過世了,生他生得那麼辛苦,還因為他過世。所以他要報父母恩。

 

一路上,他身上沒多少錢,所以幾乎凍死、病死、餓死,通通有經歷過,幸好一位叫文吉的人協助他,其實文吉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有幾次虛雲快死了,這個人出現餵他東西吃,或者幫他把行李托運。他最後真的到達五台山,這是年譜裡的話:「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虛雲是很奇怪的,我們是辛苦躲都來不及了,他不是,越辛苦越勤奮,歷盡艱辛還心生歡喜耶!很了不起。「每每藉境驗心」,他碰到色塵緣境,用心來反省、來應證;他會反思,這個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自己有什麼反應?自己應該有什麼反應?他都會去思索。因為老和尚也教過我們要思惟修,所以應該懂虛雲在講什麼。我想像白雲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他們講佛經啊,其實是講自身經驗,因為他們內心境界非常高,佛經講的東西他都經驗過。像是有些人講佛經,自己沒有經驗過那個境界,就只能講表面文字。

 

虛雲越辛苦越心安,因為他有下驗證工夫,虛雲領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古人這話說得好。白雲老和尚也多次談習氣的問題,「習氣」這個習字就是習性,習性不只是這輩子有的,也可能是上幾輩子帶來的。有些人做事情比較懶散,不一定是這輩子這樣,可能前輩子他就很懶散,要改它,就必須要像虛雲老和尚這樣子,幾乎餓死、病死,經歷時還反省,就懶散不來了,就消掉那習氣了。「忍得十分煩惱」,用「忍」字,就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忍受」。但我們都知道,佛法所講的忍波羅蜜,並不是講忍耐一下的意思,忍波羅蜜就是「無生法忍」,「無生」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在你心念起,心念滅時,去檢查自己,然後把煩惱清理過、消毒過,那種才叫真正的忍波羅蜜。不是說別人欺負你,你不生氣,那不叫忍波羅蜜,忍波羅蜜遠比這深。所以忍得煩惱,並不是說有煩惱忍住,不去想它,而是把那煩惱清理過,不讓它擾亂你,不讓自己情緒化,而且把它消減無形,這才叫做忍波羅蜜。這樣才能證菩提,菩提就是覺,這樣才有覺悟。虛雲引用的這些話很有智慧。虛雲老和尚的部分講完了,許多事都跟他後來的大覺大悟有關係,大覺大悟不是生命裡獨立的東西,而是前面一分一分修來的,消一分習氣,忍十分煩惱,一步一步而來,到最後才有大澈大悟。

 

我們現在來講白雲老和尚的三關大覺。三關大覺是老和尚在1961年行腳於一小瀑布旁,晚上禪定的時候得到大覺悟,他用「三關」來形容。這三關並不是老和尚發明的,以前一些高僧覺悟都講三關,白雲老和尚的書《禪林寱語》裡〈禪關說〉一文有講。古人說的三關是本參、重關、牢關。白雲老和尚形容第一關「本參」為「明了!」第二關「重關」為「明白了!」,第三關大徹大悟的「牢關」形容為「明明白白了!」本參就是參到本性。重關就是破了一重一重的關,牢關就是由牢獄走出來,這叫破三關。這樣講還是很抽象,所以老和尚有舉例子,他講的例子很好,他用大家都熟悉的六祖《壇經》。

 

老和尚的《禪林寱語》裏說,六祖破「本參」闖第一關。就是《壇經》開始的地方,那時候惠能還不是六祖,只是一個打柴的,他送柴到客棧,聽到一個房間裡有人在誦《金剛經》,應該是用廣東話唸,因為那個地方在廣東白雲山腳下,惠能一聽到經文,心即開悟。惠能太厲害了!聽到人家念他就懂了,而且悟了。惠能以前生活中應該有些小悟,可是這時聽人誦《金剛經》,忽然明白比較大的道理,這就是他的破本參。然後來去黃梅東山禪寺見五祖弘忍。惠能看到牆上神秀上座寫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看了以後,心有感悟,請另外一個人幫他寫牆上,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此惠能破第二關「重關」。五祖出現了,五祖拿起自己的鞋子,用鞋底來塗亂惠能寫的偈子。然後他說一句:「亦未見性」, 就是說,這首偈子也沒有看到佛本性!

 

以前我對「亦未見性」的理解是,五祖要保護惠能,所以擦掉,不要讓別人看到它,為了要隱藏真正的禪宗傳人。可是老和尚在《禪林寱語》講的看法,完全不一樣。他講「亦未見性」是當真的,就是說認為這首偈子還不究竟,沒有見到真正的佛性。我這才覺得老和尚是對的。五祖用鞋底來抹掉這首詩,是為什麼?白雲老和尚認為,五祖覺得「本來無一物,莫使惹塵埃」也沒有大澈大悟。想來也是,惠能只是針對神秀的那層領悟,看出大問題來,所以並非大澈大悟,老和尚講得好。最後五祖在晚上把惠能召進方丈寮,再跟他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忽然大澈大悟,這很了不起!跟他講兩個鐘頭就大澈大悟了,惠能太厲害了!這就是白雲老和尚講的洞然澈悟,超出生死破「牢關」。

 

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只是一位居士,就大澈大悟了。惠能一路往南逃時,他的神色絕對不會慌慌張張,因為生死牢關都破了,他知道時機未到,慢慢來,該躲就躲,該藏就藏。有一說是藏了十五年,有一說是藏了三年,我考究過,應該是藏了三年,然後出山,剃度變成大師了。其實內心變大師的那一刻,就是在聽五祖講《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到大徹大悟的那一刻。了解了?這是老和尚講解六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什麼是三關大覺。

 

老和尚在小瀑布旁,突然大徹大悟! 應該是破第三關牢關。這時候他四十七歲,他沒有說第一關是什麼時候,是如何破的。也沒有說第二關是什麼時候,是如何破的。老和尚更沒有說明他破第三關的內容,只說「明明白白了!」什麼也沒講。虛雲還說因為杯子破的聲音觸發他的大悟。我想到白雲老和尚講,所有生活裡小小的領悟,導致了最後的大徹大悟。老和尚很多書裡講,他經歷得許多事,都有小悟,其實他寫的每一首古詩、新詩,都有他的小悟在裡頭,我找到了《禪行者》中〈禪行者之歌〉(p41頁起)紀錄的參禪對話,每一句他參訪時回答的話,都有小悟在其中。我們的白雲老和尚化身人物夢雲,那時候才二十多歲,他跟兩個比丘一同行腳,到深山裡去找那些躲起來修行的和尚,然後跟他進行禪的對話,來參學,他們尋找悟道的人,以得到啟發。

 

有一次他們三人參訪一位老人,其實這位老人很有內在,這老人問他們說,「天上見月,為何水底亦見?」夢雲答:「反照。」這就是禪的對話!參訪的年輕比丘透過禪的對話而有覺悟。那個老人丟那麼一句:天上看到月亮,為什麼水底也看到?其實你答的時候,就要把它轉成自己的修行體驗來回答,以驗證自己的修行狀況,所謂公案就是這樣。你看夢雲就答「反照」二字。老人問的「水底」,表面上是指倒影,倒影是物理現象,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那是物理現象,「反照」則是指修行。為什麼反照是修行?色塵緣境引起你內心一些反應,你看!色塵緣境就是天上的月亮,你自己要檢查自己的反應,那就是修行的「觀」,或反照。止觀跟反照,這些你們跟這裡的師父學過。夢雲答反照已把話題拉回到修行了,這個答案老人滿意了,接下去老人問:「沒有月亮的時候怎麼辦?」人家問,沒有色塵緣境的時候,那你怎麼辦?夢雲怎麼答?「無見。」沒有月亮你就破了原有的見解,我們知道老和尚的「無」字並不是沒有,「無見」的意思是說「我把你要我想的東西已經突破了,我在另外一個比較空闊的境界。」

 

夢雲把「有見」突破了,老人又來一句:「無見仍歸有。」老人說,無見還是一種見,對不對?還是「有」啊!而夢雲每回一句,就有一次小悟!我是說白雲老和尚生活的每一刻都令人有悟,他講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篇文章,只兩、三個字也會令人有小悟。我們人時刻在變,懂了?老人很犀利啊,你沒有見,「無見之見」也是有啊。夢雲厲害,最後答說:「有無皆是法」,不管是有的境界、還是無的境界,都在佛法裡面,他又拉回修行境界。所以你光看這麼幾句禪的對話,就覺得裡頭好多東西。光是這幾句,夢雲就悟了又悟!小悟連連。學到東西了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