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鍾文音出處:菩提叢林沉思期數:405期2024年12月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菩提叢林沉思 與師茶敘
/鍾文音
東客堂,猶如是我在菩提寺的小參室。
「小參」原為禪林用語,意指在禪林中不定時的說法與開示,內容有法語、宗要,或日常生活的反省提問或請教討論等。
所以「小參室」也可說是居士與弟子們請法的最佳場所。
東客堂是品茗之所,師父們將佛法融入生活,因空間放鬆,在家人也放下山下俗塵,與師茶敘暢談。
在東客堂,經常喝到住持靈師父泡的一手曼妙好茶。
住持靈師父有回笑說,住持最重要的工作是泡茶。
因為住持要接引來自四面八方的眾生,接引方式當然不能是死板板的說教,而是要將佛法不經意地融入生活,而茶敘就是一個寄佛法於無形之地。
俗家弟子們經常帶來好茶,猶如宋代黃庭堅將好茶獻給其亦師亦友的蘇軾般。但好茶還得有好茶師,靈住持泡茶時自在圓融,泡茶時姿態自然,茶色清明,茶香清雅,香醇爽潤。
環繞在旁的師父們總是聆聽不同眾生帶來的苦惱或新鮮事,茶堂談笑風生。
我在寺院時光,最期待的就是住持靈師父朝我說聲:「等會到東客堂茶敘喔!」
靈師父這一聲,猶如是趙州禪師朝我喊了聲:「吃茶去!」
禪茶一味
趙州禪師一聲「吃茶去」,可說是禪宗史的原型公案,形成著名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其中又以「吃茶去」廣為人知且深具影響力。 宋代以後,受到趙州禪師「吃茶去」啟發而有了關於「禪茶一味」或「茶禪 一味」的思想,形成獨特的中國禪宗美學與意涵。
公案是這樣開展的:
有個僧人造訪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禪師問:「以前來過這裡嗎?」
僧人答:「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又來了位僧人,趙州禪師也問他:「以前來過嗎?」
僧人回:「沒來過。」
趙州禪師對他說:「吃茶去!」
在旁負責主持禪院內務的僧人聽了感到不解,就問禪師:「為什麼曾來過的叫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也是要他『吃茶去』?」
趙州禪師聽了仍只說:「你也吃茶去!」
趙州禪師對不同的三人說了同樣一句話,這就讓人費心思了。初訪者、再訪者、隨侍在側的僧人,都對他們說「吃茶去」?是因寺院吃茶的時間到了?就像時間一到我就往東客堂去,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緣起,而時間就是緣起,時間就是提點,提醒你該做甚麼事了。
當然這樣想雖簡單,但也無不可,所謂參就是各自怎麼想都是各人事,這也就是隨人去參。
趙州禪師師承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的「平常心是道」,平常日子的吃飯、挑水、燒柴、喫茶,就是生活之道。行住坐臥,蘊涵生活智慧,故說生活即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
開門時可觀想在打開智慧之門,沐浴時可作想在洗滌思慮雜染,走路時可想成經行,上坡時可想成一路向上的精進……於是手捧一碗茶,也可作禪觀;感受五蘊和茶水的諸多覺受,比如顏色、溫度、香氣、空氣、四周聲音。
喝茶當下,能否既融入一切,卻又念念分明?!
觀想:這杯茶怎麼來到我眼前的?
因為我來到菩提寺。
為何我會來到菩提寺?
因為我想參學。
為何想參學?
因為…….
觀想:我為什麼要喝這杯茶?
因靈師父要我吃茶去?
因自己本身就貪愛喝茶?
因很口渴?
因自己愛上茶敘時光?
觀思:喝茶時,我的念頭。
有生起分別心嗎?上一回泡的茶比較好喝?這一次的比較苦澀?別人的茶碗比較大?
平常心就在小小的一盞茶裡展現了念頭隱藏的細節。
小參室的靈光
我真是幸運經常喝到靈師父泡的茶,品茗時光經常受益於與坐不同的師父們。
有師言:做任何事都要能饒益眾生。
有師教:五蘊的相互作用關係,能所。
有師曰: 要去體會「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的深意。
不同的師父在此也會展現不同的個性,各有迥異的精彩處。
品茗時光看似聊天,但在暢所欲言下,我也更可以隨意地問師父們問題,或者吐露未曾向別人訴說過的憂傷。
最初茶敘時光,我經常像個好奇寶寶,追問著師父們各自的出家因緣。
有很年輕就一心想出家的,有因陪姐姐來寺院卻自己留下來的,有上佛學院而自此出家的,有出家前先出外雲遊的,不管為何,主因都是因被師父白雲禪師的感召而出家修行,師父們在菩提寺有了歸根之感,體會到修行要趁早……故種種緣起雖不同,但師父們多半都是在頗年輕時就出家了。
師父們說得一派輕鬆自在,我卻聽得內心敬畏不已。
不禁想著自己在師父們出家的年紀還在到處晃盪呢。
出家都很順利嗎,再無紅塵牽掛?我問。
師父們聽我問起,有的說起當初家人是如何追上寺裡找人,有的則聊起剃度時種種,或有剃一半時,剃刀竟壞掉的情況,或有來寺多年卻在兒女長大後才得以出家的,或有白雲老禪師破例收下的大齡弟子入佛學院的種種憶往……這些往事,聽得我這個寫小說的人瞬間腦海閃過無數的畫面。
有時我也會變成被問者。
有師問:如何寫小說?
有師聊:平常生活的安排?
有師關心:妳還住得習慣嗎?
有師贈書,分享讀經經驗。
有師看我皮膚過敏,立馬回禪房拿給我排毒秘方。
有時在只有我和兩三位師父茶敘時,在氣氛的勾動下,我說起了這幾年的生命憂傷, 觸景傷懷,萬物皆讓我憶母之恩,使我泫然欲泣。
師父聽了也都會即時給予我寬慰,說起每件事都是經歷,良善之心所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死亡不是終點……,有師給予明確良方,比如要我多念經,多參加法會,將所有功德迴向等。
有時我還會在茶敘時,向親近的師父們趁機撒嬌呢。
為此靈師父還將手上的水晶念珠和我結緣,且贈予我東客堂裡的一尊小小觀音像,讓我回家後可以繼續有觀音菩薩慈悲相伴。
與師茶敘,所遇緣起,總是不經意地在我的心緒裡盪起漣漪,靈光乍現如閃電,偶爾大悟小悟如窗外落葉紛飛。
品茶如薰習,僧話家常 ,泯然言談,笑聲裡佛法蘊藏,輕鬆中不失莊嚴。
堂內有普洱餅香,天外彷彿有靈兔雲踪。日日喝茶去,寺院侘寂,念念如電光石火,即使只能抓住一丁點片刻的小參小感。
但這茶不再只是物質,而是轉成了精神的繆思。
東客堂的暖語愛語智語妙語,甚比昂貴老茶的茶香,自此轉成了我的文字香。
茶香外的咖啡香
尋常日子不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時光則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唯獨茶是跨兩端,既是生活又是風雅。
生活中也經常被問,喜歡茶還是咖啡。
二者皆愛,但分日夜。白日我多半喝咖啡,傍晚過後則品茶。咖啡和茶有點像是我的白天與黑夜。早晨醒轉時,喝咖啡,讓黑色的聖水轉化成筆端下的墨水。黃昏至,我品茗。
喝咖啡多半也是貪香氣,但咖啡香也消散得快。品茗則慢,近乎是一種心境。咖啡香像是天青白日,鋒芒畢露,老遠就聞到香氣。品茗則有如玉韞珠藏,舌本留餘香。
在東客堂晨光或午時,我也很幸運常可喝到靈師父巧手研磨咖啡與手沖咖啡。
咖啡豆多半是來自花蓮木瓜山自有品牌的新鮮單品豆,香味撲鼻,聞了就彷彿腦中瀰漫多巴胺。
師父都是隨來訪的眾生隨喜,泡茶或泡咖啡於他們的內心是無分別的。
融入而不亂,我浮現起這句話。
每個師父泡的咖啡濃度也都不一樣,喝的人可各自加水以調配喜好。
喝咖啡時大家的話題都比較熱鬧,可能咖啡因讓東客堂成了小小學堂,這裡是我的歡樂時光。
開悟之茶
古人有所謂的三時茶,一日要有三時與茶相會。
我在東客堂也喝三時茶。
上午喝,下午喝,傍晚喝。
三時,猶如吾日三省吾身。
文人好茶成風,品茶論道。如蘇軾、歐陽修、黃庭堅、陸游等,師生之間,經常以詩茶相會,舌尖留香吐詩文。據說當時的密雲龍茶,若沒有相當的文學水平者到來,茶室主人還不泡此好茶呢。而文人們也經常贈茶,將好茶送給好友,如黃庭堅就曾將當時最難取得的雙井茶送給了蘇軾。
黃庭堅一生嗜茶,深諳烹茶之道。著有《煎茶賦》,細寫烹茶過程,品茶格調,佐茶宜忌,更延伸有品茶功效。除了品茶、烹茶之外,黃庭堅且吟茶頌茶,寫了很多茶的詩詞,深入茶藝茶道。藉茶談法,也弘揚茶,一句「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成了宋代對雙井茶的美名。文人們也都是佛學精湛者,常在品茶時悟道感懷。
果真是禪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師分享虛雲老和尚傳記。
傳記寫:當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
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下回,若不慎,打碎杯,燙著手,可別心慌。
當下好好看住自己的當下一念。
心是否在心的位置上?
茶敘是方便法門
種茶是複雜的工序:鬆土、澆水、施肥、除蟲、拔草、採茶,最後製茶,然後才來到我的唇舌,喝茶時又有師們環繞在旁,於是喝茶時,我總是心懷感恩。
彷彿這茶有了生命力,這茶有了佛的願力,而喝的人也心得清淨了。
秋末時節,打開新茶,茶譜是山上朋友寄來的有機茶,有機茶喝起來有股特殊的「清淨」感,茶色翠綠鮮活,但有機茶的香氣稍淡,喝來口感溫潤,頗有另一番甘甜。
我在台北品茗時,經常想起東客堂時光。
思起與師父們的對話,回憶聽聞師父們隨緣開示種種,或者生活妙方的分享。師父們因我的到來才有此茶敘時光,平常他們可是法務繁忙。
很多人誤以為出家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正好相反,他們是以出世的精神,利眾生於六度萬行,以「智慧」和「慈悲」的菩提心悄悄灌溉著聽聞者之心。
遙想佛法當年在印度之所以逐漸落沒,其因之一是因過於偏向佛學理論,故難以廣傳與深入民間,論述有距離,使佛法難以和生活打成一片。但話說回來,若無佛學打底,又恐佛法不成法,而失之輕便。
故輕重之間,端賴智慧。
太偏世俗,則佛法難顯珍貴;太過出世,不易為人受用。
故世間法是個入口,讓一般人藉此和佛法有了緣起。
與師的茶敘時光,即是一種方便。
讓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此饒益眾生,使之能夠受用為要,「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品茗時光,茶葉隨著水的溫度與時間而改變其自身的氣味,也因個人口感之不同,而各有體悟。這還讓我想到一句話:「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茶的本身也有這種況味,多層次的口感蘊含其中,得慢慢靜心品嘗。
一葉茶就像是「心地含諸種,遇澤皆悉萌。」
品茗時,彷彿可以感受到種茶職人在一片茶的用功與用心。
用心對待萬物,這本身就是一種美感。
品茶當下,憶起去北印度旅行時,看見許多孩子手緊握著,追著旅人的步履,我停下後,他們攤開手,陽光下黑黑的手掌上有小小的菩提子,發黑的菩提子,被小小掌心給緊握得發黑了。我全買下,因為這些菩提子一時之間充溢著我對孩子們的隨緣之愛,也讓我日後將不斷地遙想起佛陀成道時的菩提樹。
之後,我像茶師灌溉茶園般地灌溉著我的菩提種子,靜待菩提子長成一棵樹。
我一直喜歡植物,也喜愛在安靜的夜晚品茶,或者也常邊品茗時邊觀賞陽台上的小樹。一葉茶子和一粒種子,最後可能變成一座森林。種下善緣,來日將開成善果。
我確信從抵達菩提寺的那一刻起,我已種下一粒菩提子,種子等待來日俱足因緣,將遇澤悉萌。我也知道,在東客堂的小參室,讓我返北的生活,能更安然更自在,更不畏風雨。
從此,以草當枕,以香入道,品茗猶如進入悠遠的佛陀覺悟之夢,品一杯師父泡的好茶,讓我萌發感悟的靈光。
每一個際遇都是一個契機,一個啟示。
喝著茶,想著師父們各自的方寸之地,各自的笑傲江湖。
是一杯茶,勾起了多少往事的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