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採訪 記憶、言語與其他

    從不覺得「我是這裡特別的存在」,我喜歡開開心心過日子,開心是ㄧ天,不高興也是ㄧ天,大家「謙虛、包容、共識」,可以讓工作順利達標。」

  • 文:陳謹蕙出處:人物採訪期數:407期2025年3月

人物採訪 記憶、言語與其他
受訪/陳謹蕙與小林
整理/編輯部

 

一、謹蕙與小林的故事

1、謹蕙記憶中的故鄉

對吾鄉澎湖的印象是豐美,充滿感官的饗宴──榕樹下,石牆邊,坐看家後面的那片花生田。澎湖的米粉、麵線,風味極佳,經過海風的洗禮,靭性十足。

 

更難忘花生糖瀰漫一屋的香味,彷彿層層包裏著的是青春的喜悅。父親很會做花生糖,精準的攪拌麥芽糖,使花生糖的硬度不會太軟或太硬,當然也不黏牙。可惜去高雄讀大學那天,匆忙奔赴機場,沒等到父親的花生糖出爐,那片濃香只能在日後回想。常回想當年離鄉的畫面,此後生命風景切換,即使不捨,也把一切留給菊島的天地歲月,那滿滿的感謝與祝福!

 

記憶裡都是哥姊在幫忙家計,我讀完高中後,在一間有規模的飯店實習一段時間,雖然做到領班,但老板很注重學歷,所以我想去高雄再讀大學,充實自己。那時姐姐早已在高雄落腳,對我十分呵護,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她繼我之後到千佛山,一直在般若寺當義工。有次去爬高雄的觀音山,剛巧遇到本願寺的住持若航法師,她說:「師父你們也是千佛山的?我是陳謹蕙的姊姊啦!」緣份就是這麼奇妙,日後航師父來般若寺,見到我後驚呼:「妳就是陳謹蕙喔,禎佩的妹妹!」

 

2、謹蕙親近千佛山的因緣

九十年琇琄姐邀我入佛弟子協會,参加園遊會顧攤,並領我在高雄白雲書坊當義工。曾經參加過般若寺的學佛營,課堂上才瞭解原來老和尚說的「想行之間要有間隔」是怎樣的思惟,這句話真受用,自此減少跟人爭執的機率。

 

在進入佛弟子協會前,我上個工作一做就十八年,因為我喜歡踏實穩定,不喜歡一直換工作。直到前公司老闆決定休息,瑜師父就邀我進影視組幫忙校稿。常看老和尚弘法的DVD,銀幕上聽老和尚講經,雖只是視頻中的法相,但幾次看著就想哭(像看到親人般)。某日出現一個夢境──老和尚對著我笑,不講話,醒來後我感動萬分。

 

學佛後感受三寶的加持力,前些日子做小手術,有做特別祈求,求「觀音靈感真言」,手術前後一直念「觀音菩薩十九字」聖號,所幸療程順利,醫生的關心使我心情十分平順。般若寺的住持若惟法師更是週到細心,適時給我打氣:「謹蕙!妳好好的調養身體,佛菩薩在妳身邊!」

 

3、友誼升溫

謹蕙:「在佛弟子協會、慈善基金會工作,挑戰不少、趣事也多。說到小林,那天我才知道真名外,也有人管她叫小林,發生一件事拉近了我倆的距離。

那是一次理監事會議在古嚴禪寺辦活動,眾人禮佛後出大殿,突然我發現與小林『撞鞋』了,彼此相視一笑,讚歎一致的選鞋觀。飯後一起在庭院散步,優美的酒紅色鞋子穿在腳上,走著、聊著、笑著,沐在陣陣的涼風中,欣賞一院扶疏的光影。

 

於我,小林是同參道友也是工作的好夥伴,她活潑、積極、溫暖,臉上常漾著溫潤的笑意,有時一語驚人,給人另類的感覺,但她十分真心、和善。空閒時我倆聊這聊那,話題不拘。她覺得禪的故事很好看,但禪意太深了,她禪不出來,一旁師父就說:「這看你怎樣悟入,也許我們看的佛典不夠多,如果常觸及,水到渠成,ㄧ定有悟入處。」

 

她曾問一位師父:「在老和尚的著作中你最喜歡哪ㄧ本?」師父回:「圓覺法義!」還說他總是一讀再讀。我呢,在家校對老和尚DVD的錄音文字,對照著著作,發現相應的法語就讚歎著,還跟同修一起討論法義。凡有心事難解,乍翻到老和尚的書頁會驚訝道:「這不是在講我遇到的緣境嗎?」好個下手處!能化解心中的迷惑。所以,依教如法不懼磨鍊,待人處事方能慢慢圓融。

 

4、小林負責一份佛教刊物

這時謹蕙給小林使個臉色,提醒她該換人說了,小林娓娓道說:

 

我進千佛山的因緣是吃喜宴吃出來的。當初籌建般若寺,旁邊挨臨著幾戶民家,有一戶是我親戚,喬遷時我去吃喜宴,看到佛寺非常壯嚴,可是不久幾戶人家搬遷他處,等我再來寺,感覺那場喜宴如夢似幻,人生的際遇變化真快!

 

讀書階段沒啥信仰,離開馬祖來高雄求職,坐飛機遇到亂流各方神祇都求。有次問命理關於事業,還去馬祖天后宮祈求,直到接觸千佛山才稍知學佛是怎麼回事。從先前的公司離職,正巧協會在徵人,我投出履歷表去面試。當時參觀佛弟子協會與基金會,心想:『我有福報得到這份工作嗎?』多麼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面試時師父問我:「會做美編嗎?」我以前稍有涉獵,就大膽說:「有做過!」終於心想事成,進了千佛山。

 

可是新手上路搞不清東西南北,眼看《佛弟子會訊》出刊在即,大家都替我擔心,但佛菩薩保佑,我卯足了勁,看似擦邊球,還是順利出刊。我的想法是先求出刊,日後再求精美與豐富。說來誇張,每次會訊一出刊,回到家就像重生般,緣於集中火力燃燒,刊物能如期出來便如釋重負,攤坐在客廳看電視,倏地驚呼道:「咦!最近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許多新聞與節目都錯過了。

 

以前做業務推展,可是產物連自己都不認同時,就無法強力推薦,如果叫我昧著良心說話,那像背台詞──譬如在補習班當班導,心裡就很掙扎,因為無法強逼學生讀書,我自己都不認同「成績就是ㄧ切」,怎麼逼他們唸書?有的學生根本就不喜歡念書,你給他太多壓力也不好,同一問題每個人處理的方式都不同。後來轉職做美編,在興趣之下慢慢學習,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目前在千佛山機構,我覺得謹蕙還算瞭解我,從不覺得「我是這裡特別的存在」,我喜歡開開心心過日子,開心是ㄧ天,不高興也是ㄧ天,大家「謙虛、包容、共識」,可以讓工作順利達標。」

 

二、兩人隨意聊聊

1、對「記憶」的理解

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它如何影響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記憶中是哪些生命經驗,造就了今天的你?是什麼樣的選擇,引領你走到現在這個時空? 這一切都與記憶息息相關。

 

小林:我看過一本書寫著:記憶可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因而記憶或長或短,或淺或深;有的深藏烙印,一呼即出,有的不願再想起,選擇遺忘。有的純屬「感官記憶」,剎那即逝。

 

記憶總把我帶回某時某地。我的記憶開啟甚早:二、三歲,ㄧ如每個清晨,起床後會去找爸媽,守在他們的臥房前,窗口清風習習,至今畫面猶新,連包尿布坐在樓梯的感覺還在,同學說我記憶這麼好,可要用對地方喔!有一次煙遠的往事像游絲在腦中一盪,我說出口妹妹卻露出疑惑的表情,「妳會不會記錯?」彷彿這件事從未發生,我就這樣被留在那個時空,連自己也疑惑:「那時我到底做了什麼?」而且時間越久遺忘得越多,當記憶再被喚起,有多少比率可以相信?

 

因此記憶說輕盈也沉重,這種內心劇場的差異「真與虛」,曾經看過一齣陸劇,有個演員掃地,只ㄧ個動作竟NG多次,到底哪裡出錯?主角百思不解。原來導演要的是她掃地掃到流汗,逼近現實,不是留在表演的層面。就像記憶,有的深鐫接近真實,有的只是生命隨性一瞥,只在短期內被記起。

 

蕙:記憶不論好壞,建構了人的自我認同,記憶的關鍵不是只記錄過去,而是詮釋過去,找到今日的座標,沒有那段回憶,就不會是現在的你,它可能是關鍵點。也許我們不能決定腦海裡裝進了哪些記憶,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新的觀點看待過去發生的事,佛法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善用身口意改變自己,讓八識田中儲存的都是好的記憶種子。佛法教我們將知識經驗去蕪存菁,破除執著,淡定那些雜念妄想,讓心念清淨、莊嚴、淡泊,記憶力不僅能提升,更能開啟全方位的智慧,邁向更好的境界。

 

所以吉光片羽的回憶已過去,可它含藏著大小經歷過的事,累積的知識經驗,可是佛法說的「闍那」?般若慧的基礎;符應學佛修行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當下鏡照:「哦!原來我有這一面。」「原來,事實的真相是這樣。」自此打開一個新視野。

 

2、關於「說話」

蕙:我常掛著微笑,別人都喜歡找我聊天,難道真的是「喝咖啡聊是非嗎?」當然我也不願隨便傳話,講別人的八卦,但她突然跑來舒發心情你能不聽他講嗎?於是閒言閒語就慢慢聊開了,起初還借口說「我們不是要多體諒別人,讓她有個討論處,好好的釐清問題的價值與觀念。」但這說辭毫無境界可言。

 

《禪的語絲》云:

能夠做到明辨是非,而又不參與是非的人,即使面對許多的是非,亦不至成為是非範疇之內的人,應該是一位「學佛」的人。

 

所以,不妨把那些是非轉向正面──所謂「與道相應,跟生死有關。」思索記憶為你帶來什麼?不妨在更大的歷史中作觀照,產生新意。

 

小林:我覺得說話時如果對方話題不按順序,邏輯上明明是abc,他卻從a直接跳到c,天馬行空,會讓人插不下話。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口頭禪是「那不重要!」讓人很不解氣,其實我只是順她的抱怨講下去,好意讓她舒發悶氣,可是沒等我說完她竟冷冷的說「那不重要!」像一幅不太自然的拼貼畫,彼此的談話開始鬼打牆,他說他的,我說我的。

 

還有人喜歡說「我沒意見!」或者丟下一句「你想太多了!」來個全盤否定,好像富可敵國,不可一世,傲驕得很,臉上的不悅之情難掩,無法包容別人的訴說,似乎他說的才準確。

 

如果說話多些婉轉,那一句「你想太多了」是否換個口氣:「也許事情不是你想的這樣,實際情況讓我們再研究看看。」

或者把「我沒意見!」改成:「我的看法是這樣,你覺得呢?」說話口氣不妨放柔,不要太直白衝撞。

 

總感覺那些刺人、不悅的表達,意味著一種缺失,風呼嘯著穿過這個缺口,就會阻止完全的溝通。誰不希望得到尊重,可是自己言語間卻愛批判他人,分明是「要求別人當菩薩,自己做眾生」,把佛法當武器,現實當敵人。佛法要我們除了自己的「我」,也別忘了「他人也有一個我」,所以針對自己說話的缺失,警惕與調整,用「讀」的心態面對,才不失說話的禮貌與藝術。

 

雲老禪師的《清淨般若》P160:

語言固然是情感交流的橋樑,但語意的居心則不能忽視目的在結善緣。

 

既然說話能結善緣,且讓尊重、和氣、寬闊充滿周遭的空氣,言談時能注意「身份、立場、角色」,一定可以展現「體悟、智慧」的饒益,片言隻字都有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