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鍾文音出處:菩提叢林沉思期數:407期2025年3月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菩提叢林沉思 觀音
/鍾文音
初冬時節隨靈師、茵師與善師訪台中大雲寺,一下車即見到大氣平實而莊嚴寧靜的建築,法幢隨風飄揚。
這鬧中取靜的大雲寺猶如雲老禪師所寫的「紅塵甘露」,在喧囂處弘法度人,在智慧處行方便施。
靈師在大雲寺擔任住持多年,隨處她都能說出一段故事。位於市區的寺院所度的信眾我想也應該會不太一樣,這也是為何千佛山系分院有在山林有在市塵,度眾各有不同法緣。
我的腦海浮起「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句話,當我佇立寺外,看著街上人車如流水滑過。
一入大雲寺,我就被一樓的優雅文創區吸引,一樣一樣物品仔細的欣賞著,目光被美耽擱。
大雲寺穎住持晚間帶我們一行人穿行台中街心,到了家水餃煎餅的素食店用餐,一路上我跟隨師父們前往,對我這個俗家人來說,這畫面有點超現實感,在熙熙攘攘人群與車水馬龍中穿行,師父們一派自在,行腳如風,不為外境所阻,不若我因寫小說,總是東看西看。
在大雲寺還遇見靈師俗家姐姐,在俗家責任圓滿之後也出了家的蓮相師,姊妹出家因緣何等殊勝啊,就像善師和其父親,父女皆在千佛山出家,真是一樁美談。
晚上在大雲寺喝茶,聆聽靈師談大雲寺過往建設的種種因緣。
隔日上午,隨靈師帶引,禮佛。
我深深被大雲寺的觀音菩薩吸引,一入殿內即合掌跪下禮拜,被觀音菩薩的莊嚴與慈悲收攝著紛亂的心緒。
返家後,我將靈師為我在大雲寺觀音殿拍的照片特別洗出來,裝框置於從菩提寺東客堂結緣的觀音坐像旁。
原本我在東客堂想結緣的觀音像是站立的,靈師笑說這樣你會很忙喔。我後來才明白靈師的暗喻,因為觀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日夜不息地聞聲救苦,所以度眾很忙。
我只是一介俗眾,能安頓好自己就偷笑了,自是無此能力。我明白後不禁莞爾,於是我結緣了另一尊小小的觀音菩薩像,白衣觀音。
每日早昏,看著在大雲寺拍攝的觀音菩薩像,我總是提醒自己在跪下仰望觀音慈悲容顏的同時,所勾招出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刻,那是我在大雲寺永誌難忘的瞬間。
原來,信仰是信願與仰望。
苦海化作度人舟
自小與觀音有緣,加上我的名字有個「音」字,一聽觀音名號,就覺得親近又殊勝,親切又莊嚴,柔軟又慈悲。母親愛觀音,取女兒名字有音,海潮音不斷,化為我後來對她的祈福。
觀音菩薩以女性的形象,也是取其如母般的大慈大悲慈悲為懷。母親危難時總是會喃喃自語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有次開車帶她去某間寺院,我一時迷路,她說放心,觀音菩薩會領路。
想來母親如此放心,真可說是無修而修,不若我讀了那麼多經,不過是修了又修。學問求其放心,對佛菩薩不也如此,相信就了力量,此是母親不言而言的身教,我很晚才明白的點滴智慧。
妙法從來淨六根,善緣終可化元貞,觀空觀色都無常,音若能聞總去尋。
「音」若能聞總去尋。
印象最深的是母病時,我因得到對岸舉辦的紀念作家三毛的三毛散文獎首獎,前往舟山群島的定海領獎,自然不會錯過必去朝聖觀音聖地普陀山。
有意思的是舟山群島各島之間早有橋梁可穿行,唯獨想要抵達普陀山必得舟行。原來觀音菩薩「苦海化作度人舟」,來到普陀山仰望觀音慈悲,也得學習觀音度人的精神,不捨日夜的慈悲舟筏。
搭著舟筏感受著水的柔軟與慈悲,也彷彿觀音的揚枝淨水遍灑三千。在岸邊遠遠地就可看到普陀山上的南海觀音像,慈悲低眉垂目,光芒照耀我心。
江水悠悠,我在來回穿行的舟筏上,想著上善若水,淨水最能象徵菩薩的慈悲。
回程搭船時,月亮升起,月光如夢,隨舟滑過河水。
我忽然明白為何觀音菩薩能夠千處祈求千處現了,即使世間有如此多的眾生稱念著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也能一一神變示現,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望江水映月,當下感得「萬里無雲萬里天」。
宋代詩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禪宗偈子:「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寫的不就是我眼前這一刻的情境,胸懷大千,只此一心。
舟山群島千江萬水,千千萬萬山色雖不同,卻皆能欣賞到月光。千千萬萬人家雖異,卻也可感受到春天之美夏日之艷,猶如有水之地,月即可映現;至心所求,佛無虛言,菩薩必應。
寺院在宋代更名為「寶陀觀音寺」,明萬曆年間更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因清康熙賜額「普濟群靈」,於是當時我看到的寺院匾額高掛的是「普濟禪寺」。
最重要的此行是進入普濟寺拜觀音,普濟寺是普陀山前寺,前身為唐末的「不肯去觀音院」,不肯離去的觀音,早已成佛卻乘願再來。我好喜歡這個名稱,走著走著,喃喃自語,不肯去啊不肯去,不因執著而因願力。
《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觀音菩薩早於無量劫前成佛「正法明如來」,因慈心悲願,倒駕慈航,於此娑婆,度化眾生。
一入寺內,頓然跪在觀音菩薩前,當時是為母親祈福,淚流滿面。
我總是一看到觀音就不假思索地頓然跪下,這一跪,彷彿也跪出了人間無盡的離別與傷慟,同時間也被觀音菩薩的楊枝淨水洗滌了淚水。
在禪寺結緣的觀音法像,菩薩手持淨瓶。
觀音淨瓶,讓我的心頓時浮現:「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江水雖淨,但心若不淨,月也無能照映。
清淨心是般若之本。
海上生明月,隨著即將抵岸,我遠望著佇立的普陀寺觀音像,看似愈來愈遠,但卻離我的心愈來愈近,直至疊合,不分不離。
棄舟上岸,淚灑江邊,為母病苦,為眾生所苦。
手握著在普濟禪寺小徑上拾的一粒小松果,以及在寺院結緣的一串手珠,我撥念珠,一時,我在江邊稱誦著觀音菩薩名號。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自在,自在觀
我有幸參與過菩提寺的大悲懺共修,這是菩提寺每月第一週日固定舉行的大悲懺法會,大悲心起,經文咒音自此入我心。
在寺裡午後讀經思論,寺院總能療我靈魂。
經常抄寫《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自在觀。
閱讀雲老禪師著作,方明白了所謂「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的「心」在不在,心在,念在,腦筋才會清楚。
人間苦樂參半,但每個人總是希望活得自在,不被情境所牽,但這非常困難。因人所求總是無盡,沒錢想要有錢,有錢的想要更多。無愛的想有愛,有了愛卻又不珍惜者多,受外境誘惑,豈能自在。
遇不順不遂的境界,還能自在,這才是觀自在的本意;不稱心也能自在,艱難困苦時信願不移,學習觀音的慈悲,力量自然產生,有了力量有了安頓,自然就有了安然的心,心如大海,福慧自來。
我在大雲寺的文創區還結緣了一枚茶餅。
茶餅的包裝上寫:隨緣無住,無住隨緣。
這讓我頓時心開意解,猶如觀自在菩薩的點撥。
這茶餅的包裝印字也讓我返家之後,貼到了讀經的案上,隨時提醒自己:隨境自在、隨緣自在、隨觀自在、隨心自在、隨善自在、隨惡自在、隨好自在、隨壞也自在……當下我作如是觀想,不能說好的時候能自在,那麼不好的時候呢?在不能隨心時還能自在,才是真的觀自在,自在觀。
觀音大願
觀世音大願:只要有緣眾生遇到一切的苦難,觀音必定聽聞所苦來處,滌除苦及苦因,讓至心求者獲得樂及樂因。
因此大願,就是沒有信仰的人,也聽過觀音菩薩名號。
可說是,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觀音與彌陀,是和我們最有緣的佛菩薩,甚至入了我們民間的信仰,化為各種的傳說故事。
我們熟知的玄奘大師西行取經遇難時就是觀音菩薩救度的,還有法顯大師在六十歲才踏上西行之路,承危履險,也是一路觀音護持的求法見證者。
觀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因聞聲救苦,故名「觀世音」,觀世間一切音;又因觀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能了無罣礙地拔除眾生的身苦,滌蕩眾生的煩惱,又名「觀自在」菩薩。
另有「施無畏」、「大悲菩薩」、「圓通大士」、「南海觀音」、「白衣大士」、「多羅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葉衣觀音」、「威德觀音」、「持蓮觀音」、「如意輪觀音」、「潮水觀音」、「一如觀音」等諸多名號。
為何觀音菩薩會有這麼多的名號與不同示現呢?
後來我閱讀了相關的觀音書籍,才明白這是因為觀音菩薩的圓通妙用,方便度人的神變。畢竟眾生根器不同,必須隨機示現。
但種種名號雖多,仍以觀世音最為人們稱誦,觀世音,「觀」察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聲音」,名號因此深入人心,一句稱號,含攝大千。
普門品
《普門品》是非常廣傳的經文,也是我經常讀誦的經典。
瞋恨火燃燒,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滅心中火,經文寫「火不能燒」。免眾生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災厄病苦。虔誠持菩薩聖號,菩薩示現,神變應化,以慈悲、智慧、威猛等神力加持所有至心稱念的祈求者,能得解脫。
除此,因觀世音菩薩是修持耳根圓通,故能「聞」世間種種聲音。為此,有師父就教我學習觀音菩薩的善聽,諦聽。
也就是不論外界聲音為何,不論惡語、鬧聲、尖叫、吵罵等聲,都要像觀世音菩薩,化音聲為梵音,轉塵音為淨音。學觀世音菩薩,在方便善巧之下,能說柔語、慈語、愛語,當然如能施以佛語,更是至妙。
聲音是對我們的心最大的干擾,尤其我寫作,對聲音非常敏感,現在也在訓練自己,尤其住居喧囂新北市的小巷老宅,可說是雞犬相聞,一丁點聲音就透過薄薄的牆壁滲入我的耳廓。
後來我去幫聽障的學生上課,他們的世界是無聲的,但卻是苦的,從此才讓我感恩自己聽得到聲音,感激聲音,謝謝聲音。
把仇敵當恩人,把敵人的槍砲當禮物,把弓箭當蓮花,這就是觀音的心,就是菩薩的菩提心。
拜訪寺院或身處菩提寺,我經常親近師父們,可說是我的上妙法緣,望著師父們的身影,我常想師父們之所以出家也就是慈悲的化現,師父們的出離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成就你的菩薩。」這是觀音慈悲給我的啟示。
有師父對我提點,對別人有菩提心,對自己其實也更要有菩提心,因為自己站穩了,才可能幫助別人。我想起難怪俗語說;泥菩薩過江都自顧不得了呢,要當金剛菩薩而不是泥菩薩。
從慈悲處強化自己的玻璃心,淬鍊如觀音般能聞聲救苦的金剛心。
千手千眼觀世音
除了手持淨瓶的觀音形像外,千手千眼觀世音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是誰堅定了觀世音菩薩的誓願?
據說觀音慈悲度眾的金剛心也是經過一番淬鍊的,因為眾生難調,觀音一時退轉之念起,這一念起不得了,觀音菩薩頓時碎裂。菩薩上師也就是我們見到觀音菩薩頂端高坐的阿彌陀佛懸即打開地獄之門讓觀音看見眾生之苦,頓時觀音悲泣,誓願堅定:『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菩薩千手千眼形象,主因菩薩發願利樂有情之後,方具足了千手千眼。
發誓願已,應時即身生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千手千眼,從此度眾善巧。
為此,我常以千手千眼觀音像提醒自己,沒有眾生,也就沒有菩薩。
一切成就迴向於眾。
觀世音,觀世間一切音,此如阿彌陀佛時時在頂上安住提點我心。
我在大雲寺觀音菩薩法像座下,遙想當年渡江朝聖普陀觀音的旅程,那時的風,那時的心,清晰如昨。頓時,我在那朝大雲寺觀音的一跪之念裡,洶湧著梵音海潮音,千江映月,月映千江。
我心如秋月,教我如何說?
所有的人世憂傷,對觀音菩薩傾訴。
苦海化作度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