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上的送行──學僧月記

    「他的面容是笑的!」知情的師父跟我提到。因其善終與圓滿而歡喜,又因當下好似沒有盡力做到照護關心而感到憂心愧恧。

  • 文:釋浮觀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411期2025年7月

道上的送行 ── 學僧月記
/釋浮觀

 

美國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在腦科學研究的影片中提到,如何有效記憶與理解知識,他提出兩大重點「考試、教學」。考試能檢驗出自己對於名相知解程度,而教學能夠更加全面性地系統化知識經驗。

 

而佛法更加一層的是,這些知識經驗,到底能不能「應用」於生活之中。考試可能會考:氯丙烯的作用、IS-LM 模型原理或伽瑪射線...這些不知道不會有嚴重的影響,但佛法考試是:面對色塵緣境時,能不能展現出修養!禪師說:當有人突然賞你一巴掌,你的反應是?

 

這個月,教授師也出了題目「五蘊調理與止觀法門」的報告,這讓學僧有機會系統化去整理資料,與自己觀照這一年多實際經驗的案例,就是站在「如果有人問我,千佛山止觀法門是什麼?」的時候,我要如何去分享,而當我分享時,我是複製貼上,還是可以分享自己實操的經驗?

 

察覺返照時,「必須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這個月,同時也面臨了生死問題。一位僧院老眾的驟逝,使我思惟良久,因為其離世的那一週,執事關係與之甚是接近,親身和他談論過病苦的發作與無奈。當下我做到了什麼?我對於他的生死如何反應。

 

「他的面容是笑的!」知情的師父跟我提到。因其善終與圓滿而歡喜,又因當下好似沒有盡力做到照護關心而感到憂心愧恧。我們都知道他被病苦糾纏多時,也許好走真的也是祝福,一如千佛山住持師父在其告別式上說「他對自己身體,沒有執著了」。

 

        出家三年,有過了大大小小色塵緣境「考試」,也不是第一次面臨生死問題,但算是第一次運用止觀法門去進行「死亡」思惟修的調理。出家修行還是有不適應的地方,心態還在學習,但經過這次的告別式,真的深受感動。一是水懺,雖是給亡者的功德,卻也是給在世人的一種人生點題「珍惜時光,好好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另一是看見僧眾面對離世所展現出的「道情」,僧眾們護送最後一程的,那樣溫暖且不執的輕巧唱誦,不是不捨與悲傷,而是正念與祝福。我們都知道這不只是結束,也是另一個開始,四大和合,因緣聚散。正因為有正知見,我們才能理解「隨緣自在」的真實道理。我想著那明媚的早晨,默默流下淚的自己,心中十分慶幸,深覺能與佛、法、僧並行,真是有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