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鍾文音出處:菩提叢林沉思期數:413期2025年9月
玄奘法師耗費近十九年取經雲遊於途,後半生又耗費近十九年自囚方寸譯場。可說是半生雲遊,半生方寸。世界與自心,須彌與芥子,壯闊與微小,都是心。
菩提叢林沉思 略述玄奘大師的譯經世界(下)
/鍾文音
玄奘法師耗費近十九年取經雲遊於途,後半生又耗費近十九年自囚方寸譯場。
可說是半生雲遊,半生方寸。世界與自心,須彌與芥子,壯闊與微小,都是心。
他翻譯的《心經》,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自此後人無法增一字,無法減一字。
羅什尊者確立了整個譯場的功能與運作形式,到了玄奘大師更上一層樓,他從各省各城與各府之中,萬裡挑一,只挑選其中一、兩位出家人擔任譯經院的主要翻譯職務,故採極其菁英制。
傳遞、記錄他的口述翻譯與潤飾文字,甚至對於他所口述翻譯的文字與義理都需提出質疑,甚至提出不同意見的工作,可說是參與者皆是一時之選。設置眾校、眾潤的又分工又集體的制度,譯場分三堂,中為譯經,西序為「證義」,東序為「潤文」,之後交給助手們「綴文」,關乎文筆的工作。當時譯場他精選的助手只有二十三位,「證義」十二人、「綴文」九人、「字學」一人、「證梵語梵文」一人。人數少而精,卻是譯經史上譯出最多經典且品質也是最精美的譯場。
他寫下譯場的分工:
譯主:精通佛典,由他口述,漢語說出。
筆受:紀錄他所說的逐字稿
書字:將逐字稿改寫成文言文,
證義:十二位,出家人,負責審閱,校訂,改正譯文,負責內容義涵。
證文:負責檢查文字是否正確,通順,負責文字
參譯:一路全程參與旁觀翻譯過程的參譯,檢查有沒有任何因為過程的疏失
或疏漏。
綴文:修飾文字至盡善盡美者
梵唄:負責念誦梵文,對照已完成綴文的中文,譯主與譯場參與者聆聽,看二者的聲音有無更好的對應性。佛經不只是拿來讀的,還要朗誦。故具備音律節奏很重要。能讀經誦經,最後誦經至耳熟能詳。聲音很重要,要誦經,聲音講究。
經過這麼多道工序,翻譯的佛經才能勘定。
他工作了近二十年,自囚譯場。官家或大寺院接受他們的經典,此後歷代開設譯場,所沿用的多是他訂下來的制度。他開取經風氣,建立譯場組織,奠定翻譯文體。參與翻譯者除了漢人,還有于闐人天竺人,菩提流志和達摩笈多、波蘿頻蜜多羅、金剛智等人。誕生了翻譯本共七十五部佛經,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求經與譯經已然成為發光體,映照千秋;影響前仆後繼者到天竺取經。義淨,玄昭,師鞭,道希、慧業、玄格、道生、僧隆、會寧、大津、道宏、慧日、不空、含光、悟空、道方、明遠、義朗、智行、義輝、道琳、曇光、慧命、善行等,踩出一條取經路,一間間的譯場,將照亮黑暗。
十九年來他除了有時奉詔入宮伴隨皇室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寺翻譯。平均年譯七十卷,而最後四年間乃增高到年譯一百七十卷之多。
隨著玄奘法師逐漸年事增高,他越發感到來日不多,於是譯經的熱忱越高,進度加快。他遊方取經,帶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本,最後譯出了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竟佔了中國佛經漢文翻譯總數的四分之一),千卷經典閃耀著佛經漢文典籍的輝煌時代。
經典問世,他將功勞歸之於弟子們。他的佛學造詣極深,成就斐然,菁英下的弟子們自也是才華超群。但這麼多弟子,就屬此四生,讓他懸念不已。
辨機弟子之謎
「辯機遠承輕舉之胤,少懷高蹈之節,年方志學,抽簪革服,為大總持寺薩婆多部道岳法師弟子。」 辯機十五歲出家,早年間師從道岳和尚,佛學修為精深。後來玄奘西遊帶回大量經文,在長安弘福寺開展經文翻譯工作,辯機被選為翻譯者之一,師從唐僧一起翻譯真經。
他是一個非凡的出家人,自小就好學發奮,品行高潔(卻死於不潔),十五歲時正式出家為僧。貞觀19年正月,玄奘大師求經歸來,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譯取來的經文,辯機以淵博的佛學、飛揚的文采、出眾的儀容,被玄奘法師選中。這年,辯機只有26歲。
辯機是玄奘最重要的助手,《大唐西域記》的署名是玄奘和辯機兩個人,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師徒兩人共同完成的,可見玄奘對辯機的賞識。他在玄奘譯場中擔任綴文譯書的工作,在100卷經文中由他受旨證文者30卷,可見他深受玄奘的器重。然而就在這一年,這位當時佛教界幾乎普遍認為是玄奘最好衣缽傳人的得意弟子,這位在佛教界中聲譽正望的僧人,卻因為和高陽公主私通而被殺。
話說這一天,高陽公主跟老公房遺愛出外打獵,正好路過辯機落腳的寺廟,公主和辯機乾柴烈火熊熊燃燒,倆人恩愛纏綿,還互贈定情信物,公主把御賜的金寶神枕送給了和尚。
本來事情隱藏得很好,但這高陽公主卻鬧事,當她的公公房玄齡去世後,封爵本該由大兒子房遺直繼承,高陽公主卻沒事就跟自己的大伯吵鬧,她想自己貴為公主高位,心想封爵應由老公繼承。
房遺害怕這個位高權重的弟媳,先上表唐太宗主動要求讓出自己的封爵。這唐太宗聽了火大,心想國家大事哪有兒戲的,就派御史大夫追查,查來查去卻查到了高陽公主頭上,把公主和和尚私通之事也查到了底。
辯機被抓之後,還供出公主曾私下贈金寶神枕。這下可好,人贓俱獲,李世民暴怒,對皇家來說, 這是一件極大的醜聞,太宗下令,腰斬辯機,時年僅二十九歲。
大唐西域記,成了辯機留名之書,也成了雲遊僧最深的痛楚與太宗最纏繞的鬼魂之一,更是高陽公主最仇恨之事,連太宗父親過世,公主都「帝崩無哀容」。
辯機之死,不但讓玄奘失去了一個最好的助手,也給譯場帶來了極壞的影響——相傳腰斬辯機那日,長安市民爭相觀看,一些人甚至開始借題發揮攻擊玄奘和大乘佛教。
許敬宗在《瑜伽師地論》後序寫道:「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臣許敬宗,奉詔監閱,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總成一百卷。……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
窺基 圓測 慧立弟子們
關於窺基的軼聞有個著名的說法是,相傳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見窺基,見此人眉清目秀,舉止疏略,於是想就度他入佛門,且收為弟子。這窺基本來是不情不願的,但禁不住他的一再勸說,於是就對他提出三個要求:仍有性生活、可吃肉、一天三餐,如此我就出家。修行人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懂善巧,懂因緣,於是採「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策略,答應了窺基的要求,心想只要入了佛門,精研佛典,就會理解他所提的這三件事根本是微乎其微之事。
這位氣度不凡的少年,經玄奘大師尋問,得知他是唐開國元勳尉遲恭之侄。玄奘大師決心收他為徒。太宗知道後,賜他道法名窺基。窺基之父為尉遲敬宗,伯父是著名的尉遲敬德。
窺基就用三輛大車,裝滿所想要的事物上路。所以,關中三輔之地戲稱其為三車和尚。窺基自序「九歲喪親後,逐漸疏遠浮塵流俗。」認為三車之說是對窺基的厚誣、謠傳。
窺基在十七歲那年,也就是貞觀二十二年剃髮出家,成為他的弟子,當時他就看出來窺基將是繼成他佛學大業的人。
窺基跟隨他學習梵文,並且是最得力的翻譯住手。不僅如此,窺基還能開天闢地,著論解疏甚多,被稱為百部論主、疏主。
和玄奘法師一樣,窺基也是在翻譯經書中圓寂,一生幾乎都在大慈恩寺譯經院,故有人稱他為慈恩法師。
圓寂之後,窺基葬於他的塔側旁,師徒相伴,另一側是弟子圓測,圓測原是新羅(朝鮮)王的孫子,隨遣唐使來到長安,精通梵語,熟悉漢文,見到玄奘大師之後,即拜為師,棄髮為弟子,是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
臨終前,圓測遺言弟子,一定要將自己陪葬在玄奘師父的舍利塔旁,永伴恩師。大師最得力的傳記書寫是慧立法師,慧立一生長伴玄奘師父,寫下了雲遊僧的一生。
玄奘法師預知未來的藏傳佛法將透過文成公主的散播,逐漸成為後世最重要的宗派,反而他創的法相宗與唯識宗因中觀之難,將逐漸落沒。
一如雲遊僧玄奘法師的傳記所描述,其西行取經是依賴一路上的眾生而成,他在佛法取經與譯經的功德全來自於眾生。
他在圓寂前,靜默地一一點名,感謝著無數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