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淨竹出處:人物採訪期數:413期2025年9月
我也服膺極簡的生活,或許旁人看來是不懂生活雅趣,可我只求平常心過日子,簡單卻不膚淺、庸俗。
人物採訪 欲透萬重關,須是千鈞弩
受訪/淨竹
整理/編輯部
一、親近千佛山的因緣
我是台南人,101年與千佛山結緣,那時老和尚已圓寂一年。初進菩提寺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就想來熏習佛法並當義工,最主要原因是老和尚生生世世要現比丘身來娑婆度眾,這份崇高的德養與悲願讓我感動,尤其他說法引例取譬,深入淺出,提點為現代人可實踐的生活智慧,真是一位教人景仰的善知識,我與同修便決定在華藏殿當義工。
華藏殿是菩提寺的第二進殿,殿內供奉華嚴三聖,中央本尊為毗盧遮那佛,右侍為乘象騎的普賢菩薩,左侍為乘獅騎的文殊菩薩。如此莊嚴的殿堂,假日會有信徒、遊客來供花、瞻禮佛陀舍利與老和尚的舍利,我們就照看著,偶而打理雜事。有時來客會問問題,正好激勵我們去讀老和尚的書,也只有多懂佛法才能跟人分享。
我返照自己的習氣,覺得就像猿猴跳盪不已,總是雜念掛心,滯於相境,做不到灑脫自在。好像火車已開走了,還抓著火車的鳴笛,踟躕在月臺,方向把握不了,但是學佛也急不得,還是要假以時日燭照自己。決定以佛法調整身心,有空就靜下心來讀老和尚的書,先請一本《雲水悠悠》回家看,這本書是老和尚的自傳,同修看了也很感動。
二、調薪風波
我是學機械加工的,要把汽車零件「從無到有」加工組好,再讓人去研發生產,平日也負責維修,我的階位很高,再上去就是老闆了。記得曾經在一間廠房工作,那時有技師與數十位工人,廠房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平常大家穿著一身灰藍工作服,「虎鉗、螺絲釘、栓子」等工具整齊擺放在架子上,一上崗大家就像鍊條、齒輪、鏍絲釘,有條不紊的律動著,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幹的活。
廠房的氣氛還算可以,但有一次平地生起風波,這得從「調薪」之事說起。原來公司好意要給大家調薪,卻因為分配不均,讓一對師徒產生了心結。那位師傅心裡納悶,為什麼調薪他只調九元,徒弟卻調十元,每日多一元,一個月就相差三十元。長官的理由是:「徒弟進步的空間比較大,現在他的底薪才五佰元,師傅的底薪已一千了,徒弟要多少時間才追得上師傅?」
長官的話初聽似有幾分道理,明顯的表達對後生晚輩的體貼,但其中的「平等性」不易拿捏,由於我跟他們不同單位,不便參與意見,只安靜的看事情的後續發展。果然師傅吵到總經理那邊,氣氛弄得不寧,但是長官有長官的道理,師傅有師傅的認為,其中大有文章,於是小編、淨竹與其同修便各抒已見說出粗略的看法:
●師傳會礙於位階認為長官不公平嗎?如果「少一元」的故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樣想?
●長官說徒弟有“成長的空間”,是鼓勵年輕人,覺得這個徒弟不錯就給他打打氣,還是意味「當師傅的就沒有成長空間了」?師傅也是經歷多少時間從徒弟做起,不是憑空就在徒弟之上。如果把「徒弟的底薪五佰元,追不上師傅的一千元」,拿來做為調薪的依據,適當嗎?經理有沒有摻雜著對徒弟的優待,無意中添加了自己的親疏喜憎?總之,給人的感覺是老闆在製造問題,為何一元之差放在師徒間?師者難道沒有教的功勞嗎?
●一般師傅對徒弟,也就是他的學徒、副手都很看重,如果因為調薪多一元造成矛盾、不快,會不會以後在工作的傳授上產生嫌隙?失去以前共事的自然?
●如果那位師傅能設身處地,站在經理、徒弟的角度來看事情,那他一定是個有修養的人,心胸很寬廣!
●佛法認為問題總有個「為什麼」,關鍵在「總經理、師傅、徒弟」各有一個「我」,都在相對中,有多少自以為的「是」,就有多少「非」。
●如果這次調薪規定是新頒的,依循往例大家也沒什麼好爭議的,就怕是新頒布的,其中的「平等性」如何?佛法怎樣看「平等性」?
二、對「老」的思索
拜現在科技媒體的便利,我現在看老和尚的書會一面對照youtube播出的老和尚講的DVD,坐在家裡就能享受一場佛法的盛宴。回想當兵時未學佛,心情不好就看栢楊的《異域》,讀罷才曉得別人比我苦,至少目前我不像這本書所敘述的流離失所,在他國異地無奈的生活,我只是在外島對家人難捨思念之情而已。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的《思想錄》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他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強調了人的脆弱與思考能力的對比,人的心念一轉就能擱下那些妄念、煩惱、牽掛的有限,像陽光重新露臉。慢慢的,我從中找到新的方向與自我安頓的力量,堅毅、篤定的走出心靈的異域。
某時讀老禪師的《泥沙集》〈成就人間淨土〉,這裡摘錄一段分享:
如果,讓一切就這樣停頓下來;紅塵世界真能「動」而「不亂」,「樂」而「不傷」,「美」而「不灼」,「善」而「無私」;那末,世界便可以不再叫做娑婆,而稱之為「眾生愛住」的人間淨土!
文中提到「動」而「不亂」,「樂」而「不傷」....。近有朋友嘆老、懼老,但歲月依然往前奔跑,學佛者是否可以學習「老」而「不畏」?老禪師說:
「老,不ㄧ定是白髮人。老,不ㄧ定是衰退了的人。老,不ㄧ定是孤苦無依的人。老,不一定是行動遲緩的人。老,應該是歷經人生,留下很多痕跡的人.....」《清淨般若》
「人,ㄧ定會老,但必須老當益壯。多少人,畏於老,怨嘆老,最悲哀的人,是未老而先衰。」
「人,既然不能避免老,應該在人的道途上,修養未老之前的珍貴內涵,具備有價值,不浪費此生來到人世間有限的時光。」《白雲小語》
真是句句真言,「老」表徵成熟自主,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能容人容物,展現的是淡然與從容。關鍵是未老之時,留下什麼樣的生命痕跡?未老之前,天賦我們許多,譬如,慈悲、修養、智慧...不妨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謂「走遍千山萬水,才能成就一幅風景」,人的一生從少到中老,千般況味都值得珍惜;尤其學佛的人更應心無掛礙,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生」能明瞭,「老」「死」何懼?若一味的慨嘆而失去安穩,一旦油盡燈枯要向何處行?
三「背後」兩字的意涵
在資訊爆炸的現在,社會不斷的進步,生活水平也不斷提昇,人們過得越來越優沃。我發現有些人發跡了便擺闊,越發奢侈、浪費。就以喝茶來說,以前的人喝茶就喝茶,吃飯就吃飯,不用繁文縟節的端出昂貴的茶具,吹誇品位高尚。現在動不動就擺闊,要嘛茶具一定要名家打製,茶葉非稀有、昂貴的不喝,這就是對物相的執著。其實適度的過日子就好!人生苦短若弄得忙碌、瑣碎、不知精神的提昇,就難以徹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
朋友中不乏「極簡主義」者,目標是消除生活中的繁瑣和混亂,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也服膺極簡的生活,或許旁人看來是不懂生活雅趣,可我只求平常心過日子,簡單卻不膚淺、庸俗。不過這是我個人的生活觀,每個人都有他的條件、興趣與需求,其中追尋藝術美學的也大有人在,這就看價值饒益的定位、睿智的取捨,要懂得跳脫不必要的攀緣,對名利權位的追逐,才不致成為「物奴」,有時已不是藝不藝術的問題。有一則拼圖的故事:
有一天兒子想要父親帶他去外面打球,父親正好忙著工作,想讓時間推拖一下,就對兒子說:「你先把這些碎紙拼成世界地圖,拼好之後我們就可以去打球了。」
兒子竟然十分鐘不到就把地圖拼好,爸爸大吃一驚,問他怎麼會這麼快拼好?兒子興奮的回答:「你看!地圖後面正好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只把這個人拼好,世界就拼好了。」爸爸若有所思:「非常有道理,就像我們只要把人做好,世界自然就做好了,你真是讓我上了一課,兒子!我們一起去打球吧!」
就像前面講的調薪的故事,溝通、理解、包容就是那個「背後」!偏偏人的自我意識堅實又虛幻,要找ㄧ個理由堅持自己的「是」、別人的「非」,而佛法要我們深入去認識,突破再突破,才能識得實相無相。所以在虛妄、蕪雜的問題背後,有多少不可思議的轉圜,多少的不可知,這也是老禪師強調的「法在哪裡?」一切端看你能否發現樞機,所謂「欲透萬重關,須是千鈞弩。」這句話說的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