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經信眾轉告,你因為又沾染上了毒品,被送去勒戒,之後還會判刑坐牢。
文/南天僧
xx大德:
經信眾轉告,你因為又沾染上了毒品,被送去勒戒,之後還會判刑坐牢。在寫給你父親的信中,很慚愧自責,發願要改過自新。還說想依止一位出家眾為師,於往後日子裡,好好的學佛;並期望能看一些佛教的經典和書籍,懂得了道理方法之後,才好修行。信眾於是推薦我,做你的依止師,也請我有空多多寫信給你們開導和加油、打氣。
我先是驚訝,不敢置信;接著又愧不敢當。驚訝的是,你的本性那麼善良,言談舉止又彬彬有禮;更難能可貴的,是對父母尊長及出家僧伽的那份恭敬心。雖然年輕不懂事,或交友不慎,犯了錯,但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只不同於禽獸者,唯有慚愧二字,有慚有愧的人,恥於自己所做的惡行,因此能勇於認錯悔改,所謂「知恥近乎勇」者是。
何況佛經上說,未證聖果的眾生,以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為客,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為家。每一個人於過去、未來都有可能犯而墮落地獄,遑論人間的監獄。所以半斤不該取笑八兩,而輕視曾入監獄服刑,或誤蹈法網的人,應該給予更生的機會才對。有前科的人,對於他人的排斥、藐漠,除了懺悔之外,更應深自警惕,重新做人。如果能持之以恒的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因為自己的改變向善,別人也會刮目相看。千萬不可自暴自棄,或隨業再造業,自甘墮落。
佛教中,不只談因果關係,也談因緣法則。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依於眾生過去所造作的,不管是善是惡、是業是道,都熏習入識田中成為種子因,遇外緣引發,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業果、道因得道果。只有因沒有緣的話,因是不可能無緣無故成為果的。如水果的籽可以長成果樹,還得陽光、空氣、水、肥料、人工的助緣一樣。過去所造的善、惡、道(菩提)的因雖不能改,學佛的人卻可以藉修行改變緣,使業因能重業輕報、輕業微報;善因成為樂果時,不會得意忘形、懈怠放逸或恃勢凌人;菩提種子也得以早日發芽滋長。
好的緣,有賴自己的熏習、創造和培養,不可能平空得來,世俗都有這種話:「親賢遠佞。」古人更有「孟母三遷」、「千金買鄰」的佳話。好的緣境的熏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脾氣、壞習慣和人生觀,能引發善的或菩提種子出來成為果報,同時也種下了未來的善的或菩提的因。一旦善業根深蒂固,道業有了一點基礎之後,惡業現前時,就能甘之如飴,歡喜承受,不隨業造業而得到一個解脫。久而久之,業解脫清淨了,道才能成就。
而外來的緣境影響我們最深的,莫過於良師益友,儒家也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天下的善友,無過於佛、菩薩,他們的大慈大悲徹於骨髓,比之於父母,更有天淵之別。父母愛子,慈止一世;子若不教,父母的慈心轉淡。佛菩薩則不然,眾生不受教,兼以捶打罵詈、刀杖加害;憐其無知,悲心更深。所以經典稱佛世尊為「大慈悲父」。而佛已入滅,菩薩人不露相,無由尋覓;退而求其次,親近出家的大善知識及僧寶為師,以在家學佛男、女為友,因為同是學習佛菩薩的修養,得到相同氣分緣故。
什麼人才是大善知識、僧寶!法相莊嚴?有大名聞?能說善道....我們只是一個凡夫,頂門又不具眼,如何分辦?家師上白下雲老禪師(以下簡稱家師)告訴我們「三多」,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選擇,不要迷惑於表相,也不可人云亦云。經過多次的比較選擇、沙汰之後,魚目、真珠自可瞭然於心。俗也說;「貨比三家不吃虧。」有修養的人,是只怕你不識貨,不怕你貨比貨的。
要想成佛成菩薩。經典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謂的「智」是一切的知識經驗,包括世間的學問,以及佛法的。運用它,發揮成為有饒益性的力量,稱為「慧」。當然,饒益性一定要與了生脫死、解脫、涅槃有關。而世間的學問,和所謂的聖賢書,以及其他宗教的學說,最多只是讓我們明辦是非,知有所為、有所不為,成為正人君子,或昇天、不墮落三途而已。佛法的知識,不只能閉三惡趣門、開人天路,還能度人了生脫死、成就佛道。以何為證?經典說,須陀洹(初果)斷三結:身見、戒取、疑。得四不壞信: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正見成就。如果說信佛法之外,還有其他的道可以得到解脫入涅槃的話,於疑結不斷,須陀洹果不得成就;四不壞信就少了「信法不壞」,正見就不得建立起來了。其實佛法並不否定世間的一切,甚至佛法還是從世間法而來,只是世間的法有缺失、不圓滿,佛法是依於世間法的缺失,突破化解,並不是另有一個東西稱之為佛法。
但是經典也只是文字,沒有善知識的指點,難免依文解義,用自我意識讀佛法。依止善知識的好處之一就是不會盲修瞎練,不必自我摸索,依於善知識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縮短修行的時間。家師更說:「經典是佛陀的語言,有修養的法師,能把佛陀的語言,轉化成為人類的語言,使人容易吸收、消化。」知見建立了之,還要實際的去修行。所謂的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有偏差把它改正過來。修也有調整、調理、調適的意思。家師說:「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誠然是一針見血的言語。
目下一般學佛人常犯的兩個毛病,一是把念佛、誦經、拜佛、持咒修行,當成是學佛,而不從身口意上下功夫。二是即不懂道理方法,本身又作不了主,卻自比上上根器,輕視念佛、誦經等法門而又不屑為,認為只是依賴、防禁,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因此整天悠悠忽忽度日。
其實念佛、拜佛不是不對,在我們還沒有辦法作得了主之前,確實也必須依賴它們,以防禁身口意之非,有其正面的效用。過去叢林流傳一句話;「誦經不如看經、看經不如想經、想經不如讀經行。」剛開始誦經;有一點基礎之後,則應提昇為看經、想經;最後要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化解我們的煩惱、問題。照顧好我們的起心動念,使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把握住每一個當下,自有覺悟見菩提的機會。而不是一輩子停滯在依賴、防禁當中;也不可捨棄了依賴不用。譬如求羽毛豐滿,而後才能高飛;先學會走路,再練習賽跑、跳高、跳遠是一樣的道理。
請我當你的依止師一事,我絕愧不敢當。因為縱使出家八、九年了,也規規矩矩的安住在寺廟裡修行,慚愧的是,到目前為止,最多只是建立了一些知見,而沒有實際的修養,煩惱來了,仍然作不了主。雖然也會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如同鸚鵡學人語,畢竟只是拾人牙慧,並不是自己的東西。如果說我是「打混」過日,又太謙卑;說「有一點點修養」,未免往自己臉上貼金,還犯了妄語的過罪。
還記得剛出家時,那種勇猛精進的道心,一心想超凡入聖,於是訂了一個行進度表:多少年後,希望能破本參;多少年後,透重關...現在才發覺,佛法如大海,我在茫茫大海中,見不到邊際,如何到彼岸?理想終究只是理想,還必須加上恒心、毅力,不可操急。於是我把理想一年一年的向下修正。不怕你笑話,現在的我,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到臨命終時,這套出家的衣服還能穿在身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些年來,我幾乎把道心消耗殆盡。初出家時,是一日一日的過;兩、三年後是一旬(十日)一旬的過───因為十日剃頭一次,才剃不久,又要剃了;五、六年後是一月一月的過───一月領單金一次,又到了領單金的日子了;如今則驚覺,時間竟是一年一年的過───有道是「山中無歲月,寒盡方知年。」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覺的溜走了。時不我與的感觸越來強烈,和時間的賽跑,我已落後太多。
如果說,我還有什麼可值得欣慰的事的話,那就是我奉行「三多」政策,多看、多聽、多問,經過比較、選擇之後,依止家師這個大修行人、大善知識為師,他用高深的修養來調教我們,往往使我有所體會、發現,而得到法的喜悅,及莫名的感動。也依於比較、選擇,從十大學派當中,找出了適合我的條件,和合乎興趣的經典、法門修學。雖然今生不一定能有所成就,至少來生再來時,會比今生的根器還好,更有機會成佛成菩薩,不白出家一場。
我所能做的,只是把一些心得、體會和你分享。想依止善知識學佛的話,家派、家師是最適當的人選。他精通十大學派。系出臨濟、法傳天童、本山天岳、小廟浮丘;受戒於歸元古剎,接律宗的法脈,是一個道地的律師;還得梵僧讖托那庫瑪的古梵密真髓、及密教能海大師的傳承;本身則以禪為生死法門,不折不扣的禪師,年輕時,行腳參方,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塞外邊疆,甚至西藏、印度、緬甸,不僅有大成就,還有止觀的心地發明。八、九十年來幾乎沒有一天離開過佛教的經典,因此不管嘉祥、慈恩、天台、賢首....無不了然於胸。除了內明(佛教的修養)之外,於其他四明也都通達,他曾去西藏絳央寺學因明九個月,也學會了梵文,嫺熟針灸、雕塑(千佛山菩提寺的大佛,就是他設計的)、金石、書法、寫文章、禪定功夫更一流,五明十德具足。你想學什麼,他都有東西教你,絕非一味單方郎中,也不是一招半式就出來闖江湖型的。
隨信寄上家師的大作「雲水悠悠」、「禪和遺痕」,如同家師的簡介,給你閱讀。當然,他也必須透過「三多」,比較擇了之後,才能確定是否依止,不要依於我的一面之詞而做決定。
坐牢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時間倒是很多。如果能珍惜時間,看一些佛教的經典、書籍,並好好修行的話,反而成了失馬的塞翁了。有個典故說:一個受刑人被關在又窄又破的牢房裡,心情十鬱悶。有一天,為了抓那隻叮他的蚊子,滿屋子亂跑,全身是汗,仍然徒勞無功。才發現牢不小、人身不大。忽然有所體會、發現,原來空間的大小、緣境所引發的苦樂,都是由於人心的虛妄分別,沒有一樣是真實不變的。從此以後,他就甘心服刑,不再怨天尤人,並開始學佛了。
要是認真的分析起來,何只被關是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只有無盡的苦,何樂可言。所謂的樂,不過是苦的減少或消失,稱之為樂而已。譬如熱時吹冷氣,渴時吃冰、喝飲料,感覺暢快無比,名之為樂;事實上只是熱、渴的苦的減少或消失吧了。再如世人以男歡女愛為樂,那是因為消除了減輕了欲火的煎熬的苦,假名為樂。姑且說是真的樂好了,也是無常短暫不久住的,事後回想,如幻夢一場空;苦反而是長久的,雖經歷一段歲月,偶然回憶起,仍不免膽顫心驚,如一阿羅漢入定,憶起多生前在地獄所受的種種苦,不禁嚇出一身血汗。瞭解了這個道理,於世間還有什麼好計較執著,留戀不捨的,就能產生出離的心,而向於佛道。
佛道的修行人有兩種,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在家居士能淡泊物欲的享受,發心學佛,護持三寶,如同污泥中的蓮花,就很了不起了。進一步,如果出家修行,更能使佛寶、法寶、僧寶不斷。經中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古德又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種種讚歎出家功德,俯拾皆是。當然在家、出家都可以成就佛菩薩,只是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心力,成就自然比較快速。
這些資料提供給你,還是那句話:「僅供參考。」必須由你從比較、選擇當中,找出自己興趣的,及條件適合的。祝願你早日假釋出獄,並能於佛法的修養上,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