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凡於人有害之物統稱名毒。
文/馮黃素琴
凡於人有害之物統稱名毒。世間有形三毒物者:蜈蚣、蛇、蠍之類、種類繁多、其纗毒液,成為獵食,或為自衛,此為動物生存而演化始成。
澳洲海岸有種名為伊魯坎吉水母,只要接觸外來活體,便立即從觸手發射刺絲胞小剌,每根剌皆有一劑毒液,其每平方公釐內剌細胞多達一萬個,水母身體會不斷地變色發光,非常美麗,晊人若被螫,便將致命!
有名患者,便為此而接受最新療法,醫生為搶救生命,故使用一種以鎂為基礎溶劑,為患者注射,初用時,得歷經較緩慢之觀察,每隔半小時驗血一次,並須接受各種不同反應之檢查,以確保不中鎂毒,但因劑量要足夠解除水母之劇毒,而過量藥劑,卻又令患者幾乎死於鎂毒。本來毒發攻心,心跳為每分鐘五下,服鎂後,心臟反而變成劇烈狂跳要爆裂,醫生見此,便再下一針,心臟很快地於兩分鐘便緩和下來,病情亦趨穩定。
此事件引發省思,佛觀吾眾有始以來,習染最毒者,莫過於貪瞋癡三毒,因貪心入墮餓鬼,因瞋心入墮地獄、因癡心入墮畜生。佛知吾眾受其毒害,乃致為生死輪迴之苦因。有鑑於此,佛為吾眾慈演法音者,三寶三學、六度修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即要在驅此最劇三毒,免吾眾之苦難。而吾眾為解脫煩惱,務求出離、既尋獲良方,便得要按時按量服用,此階段,即同前述得要經歷漫長之淨業過程,藉觀察、思惟、行中修、修中行,以期逐漸地將毒物逼出消融,所謂藥到病除,即使獲身心自在之輕安。
唯此藥方一開,吾眾為恐再陷三毒之害,反倒執法不肯放,或擇善固執,或為持戒而身心不自在。於是,舊病才癒,又重患新症,此相等於服鎂劑過量之副作用。所幸,佛為大醫王,見吾眾頑固於法藥,是乃另開新方,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時,佛之教法即如同心臟科醫師最後一針。要令患者回復原來面貌。
圓覺經云:「此身畢旣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是知,吾眾若無為毒害,佛道便無教出離之法,若無病何須藥引,佛大開方便善巧之門,一切法只為憫度吾眾而設。而今已知,身毒未解,病在怠惰,爾後履在心行處勉力向道,以願共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