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0期 2008年10月刊
從懵懂無知,靦腆年少;離鄉情愁,隨師習藝,至今歲過半百,蹲蟄蝸居行醫學佛,閒逸淡泊。
文/孫宗慶
從懵懂無知,靦腆年少;離鄉情愁,隨師習藝,至今歲過半百,蹲蟄蝸居行醫學佛,閒逸淡泊。喧囂絢爛,浩瀚勇猛之俱生我執,似乎已不再無止境動蕩、跳躍情智而無法沉潛下來,不知是否得力於定慧覺醒或該歸因於老化體衰之萎縮呢?
省思長期浸淫儒、釋、道學之對晤,與一切足以撞擊內心如實事物之教化,(包括近來圓夢二胡及佛像彫塑),此種傾向將自己處於觀自在之原態與彫琢、堆砌法相之真實,令自己較能於熙攘人群眈眈地睇眄中,沉思、瞑默、觀照。
覓尋生命緣起現行越深,早年深盼而不至之理想境界,今日照見總有一份不可究詰之愁悵感。當然其間倒也非一無所獲,至少在嚼著時間反芻之微響中,渾
渾沌沌、幻滅跌宕經歷間,亦能略體楊蔭瀏曹安之「二泉映月、江河水」;劉天華十大名曲「月夜、光明行」之心性。末學深信如此清雅透逸、意象豐繁,擔荷世間幽怨無常之擺落,絕對是來自作曲者曠達襟次,揣摩世情暨智慧修證體悟。 走筆至此,固然「以情入曲、以曲傳情」或「心隨弓運、意到聲發」之韵律,雖是樂思技巧境界展衍及流露。然,末學並不贊成「終日」住於閑靜之處,遠其喧雜,息諸緣務,唯憑弦音怡情養性,而是期望透過如此幽邃之音律禪理,憶念發明出,由耳根反聞自性,不隨聲塵生滅分別,且不著於空有之「性覺本心真如」。
“楞嚴經”「耳根圓通」修證法要,曾詳示「解除六結之次第偈」: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從「識心動結散亂至靜結之集中心,回歸至根結身之統一,進而禪悟空結無心至無心之超越滅結。」這一切相對執著,分別業識之泯滅次弟,應是弦樂者終究要圓覺之菩提道吧!
此次有幸參與「千佛山本願寺」慶祝父親節,其中「弦樂聆賞暨表演」工作。
事后,蒙寺不棄,索文於我。末學自幼慚愧譾陋,胸無點墨,以致寸楮難揮。惶想之餘,斗膽搦筆,敬撰屢語,聊作管中窺豹之見,祈諸先進賢達,不吝雅正是禱。
歲次戊子年蟬月 客塵孫宗慶敬撰於高邑 慈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