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的結局 - 我是隱形人

隱形人,可是古今中外多少人談論不輟,甚至希求有幸一為的妙角色了!只是,關於隱形人種種,終究也不過是傳說傳說而已!因為,從古至今還沒有人真正看過會隱形的人;也沒有人實現過這隱形的願望哩!而萬萬沒想到,在民國八十八年的九月二十一日之後,我突然之間變成隱形人了!也不知是地震力道太強撼動了我的基因?還是吃素念佛二十餘年慾念減少,而略有「我不思故我不在」的功力了?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亦即南投的親友南來避難的飯局隔兩日,當我跟平日耳聰目明,一直與母親住在老家的父親問安時,父親竟然都沒回應!好像,我的聲音他聽不到,我的動作他也看不見。但是我注意了一下下,父親仍跟其他人有說有笑,且互動熱絡。所以我確定,父親的耳朵與眼睛絕對沒問題。

能變成天下間第一個隱形人,平日想以這份能耐去義助善人並懲治惡人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平日也想輕鬆一下下,或搭搭別人肩膀,或拍拍人家屁股,或隨意搬動桌椅物品,或故意開關電燈,或.……而把人們嚇得哇哇尖叫,甚至把雞弄得飛,把狗搞得跳的遊戲人間想望,終於可以大大方方進行了!然而,這等想望中的好事與趣事,我忽然一點兒興趣也沒;而且不但高興不起來,還有幾分無奈,還有點兒憂戚哩!

「難道?是嘗到了隱形人的苦頭了!」

你猜得一點也沒錯,在父親眼中我已是個消失無蹤的人了!因為我不斷聽到父親這麼述說:「我沒這個孩子了!」「我沒這個孩子了!」父親說這話時,還充滿了憤懣。

父親對我心生不滿,肇因於民國七十七年,那年我在北部的生意及家庭有了重大的轉折,乃依母親的建議舉家南遷搬回家鄉養息──此舉,頗讓父親覺得大大沒面子。在創傷比較平復之後,當父親一再提問時,我總逐次說清楚講明白。而或許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且當時我又與父親各居南北兩地,所以我的說明一直不得父親的認同。及至九二一後的飯局,父親逢人照例又舊事重提,且當著眾人的面越罵越有勁──關於此等事,二姊說換做是她,早就搬離甲仙他去了!我知道二姊會這麼說意在鼓勵小弟我。而我之不能離開甲仙,乃因父母親年事皆已高,且我不能讓最疼我的母親再一次為我們兒孫倆操心。所以此時,繼續忍辱負重的我乃請求父親讓我說幾句話,父親應允之後我說了:

「十一年來,該說明的我都說明過了!您老人家不相信,我實在也沒辦法!但是,最起碼這二十餘年間我的一切作為,絕對對得起這個家庭,也絕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你可以回去了!」「你可以回去了!」我說完了話,父親臉色驟變,且馬上下令逐客。

事情發展至此我雖然無奈,卻仍樂觀──既然父親不認我這個兒子了,應該不再有氣了吧!只是,父親的數落仍往常一樣,一直輾轉傳進我耳朵;父親甚至放話,要我跪在他面前道不是才肯原諒我。回想十餘年來與父親起起伏伏的互動過程,我感覺道歉乙事還不是時候。雖沒滿父親對他道歉的想望,唯民國九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母親摔傷後住院,及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三十日起母親的密集就醫、住院及其後的回診,由於六位兄弟姊妹間我最年輕,且生意做得不怎麼樣,體力與時間都允許,所以成了最機動的陪侍者。

到了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父母居住的老家因隔鄰起火而延燒,得知消息的我馬上關上店門奔回參與搶救,既拉水線噴水滅火,又衝上半樓,更爬上屋頂,以察看是否還有餘火存在?打火的工作完成後,辛苦的清理工作才正要開始哩!便配合母親摔傷後於同年九月十八日來當看護的印尼籍伊思密小姐,一起清洗並曝曬棉被、床墊及所有衣物,前前後後忙了整整四天才得完成。一直靜靜坐在事務桌後面的籐椅上的父親,四天來就這樣看著我們忙進又忙出,雖仍不回應我的問安,但面對面時氣氛倒緩和了不少,我直覺道歉的時刻已經來臨了。就在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將曝曬在離家三十公尺遠的廣場上的棉被與衣物收回後,我來到父親跟前,雙膝跪地向父親陪不是,請他大人大量原諒孩兒我的不孝。或許是被我突如其來的道歉愣住,或許是餘氣未消,許久許久,父親仍沉默以對。面對僵局,我只好向父親說學生快放學了,該回去開店做生意了,便起身走人。

隔日,父親有話傳來,他說沒有見證人的道歉不算數!還指名要請七嬸、大姊及我的房東葉先生等三位他認定的重量級人士到場才行。大姊以「家內事何必讓外人看笑話」來回應父親,父親聽了也覺得有理,不再堅持葉先生必須到場。是日晚上六點四十五,我在請來七嬸與大姊後再一次向父親跪地道歉,過了近五年隱形生活的我,終於在父親的高眼界裡重現江湖。

也許,年邁的父親終於知道,在他們兩老最最需要的時候,最沒用也最沒成就的「書呆」孩子,更能隨時出現在他們身旁。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親也開始住院就醫,接著定期回診;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二日,父親再度住院,接著定期回診。「書呆」孩子我,仍是最機動的陪侍者。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八日中午,從醫院護送即將往生的父親回甲仙老家,且一路殷殷叮嚀要放下人間恩怨情仇才能輕鬆走的孩子,恰巧亦正是我。

兄姊們都恭喜:「你與老爸之間,終於有了最圓滿的結局。」

父親往生那年,年高九十二。

民國九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