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1期 2008年11月刊
嚴格說來, 管理學並不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理論體系
文/詹天賜
三、管理思想的演進
嚴格說來, 管理學並不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理論體系, 但以一個綜合性學域的社會科學來講, 管理學仍然算是一門科學學域。管理領域中所謂的管理原則, 雖然不是嚴謹的科學原則, 但可稱之為導引原則 (guiding principles)。能提出這類管理的原理原則, 而得到管理領域學者普遍認可的, 即可能形成管理學的內容, 它們多半以規範性 (normative) 的型態出現。早期著名的泰勒 (Taylor) 科學管理原理、費堯 (Fayol) 的十四項管理原則, 皆屬於這類型的內容。至於在管理各個次領域, 如激勵、領導領域, 比較容易進行實証研究, 較能提出具有可驗証的命題, 因此能較接近理論的要求。但由於次領域的知識, 無法廣泛適用到其它各領域, 其一般性仍受到較大的限制。
管理思想的演進, 一般皆依過去、現在、及未來將管理思想分為古典管理思想、現代管理學派、及未來管理趨勢三階段。所謂的古典管理思想, 是彙集過去管理思想的精華, 可以說是選取過去少數學者中談論管理原理原則中公認談論的最好的。而現代管理主要的特色是多元的理論, 在學界係以學派的方式出現, 各學派皆有其不同的信念及假設。未來趨勢則在於研判未來管理學的發展。
古典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思想乃彙集過去管理思想的精華, 大致包含了較具代表性的學者或實務界人士所提的各種管理概念或原理原則。由於這些專家學者間常相互參考彼此的論點, 因此古典管理知識也是過去不斷累積起來的。其中有一些學者或實務界人士的代表性著作及論點, 特別受到管理學界的普遍肯定, 他們就成為古典管理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包含曾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1856-1915)、組織管理之父的韋伯 (Weber, 1864-1920), 及現代管理之父的費堯 (1841-1925)。
泰勒的科學管理原則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大致皆以工業革命作為探討的起點。工業革命後, 大量機器代替人工, 產業發展有了巨大的改變, 工廠的管理就成了管理的一個重點。這個時期, 有許多的管理概念及原則被提出來,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的泰勒所提的科學管理原則。他主張以嚴謹及精確的科學方法, 達成最大的工作效率, 對動作研究、時間研究等均有深入的探討。他提出的四項管理原則為 (1) 對每一工作, 皆可分解為工作單元; 而每一單元皆可用科學方法來執行。換言之, 他主張對每一工作, 皆存在一個最佳的方法。(2) 使用科學方法選用及訓練工人、培養工人。(3) 主張管理者應誠心與工人合作, 使工作能確實符合科學原則。他主張, 雇主與員工的利益不是對立的, 他們應相互合作, 才能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4) 管理者與工人應有良好的分工, 管理者負責的是工作規劃設計、指導等工作。
韋伯的理性官僚組織
韋伯為德國著名社會學家, 他成功的以權威 (authority) 的類別, 理性的探討官僚組織 (bureaucracy) 。他主張任何組織,皆以某種形式的權威作爲基礎, 認為一個正當、合法的組織主要有三種形態的權威: 傳統型權威 (traditional authority )、 魅力型權威 (charimatic authority)、及法理型權威 (rational legal authority)。依傳統型權威建立的是傳統型組織, 世襲制、家長制是典型代表, 尊重傳統習俗、慣例是其特色。依魅力型權威構建立的是魅力型組織, 它的跟隨者相信領導者具有非凡的特質與能力, 但這種組織較不穩定, 依於不同的領導者而變, 較易發生變化。而依法理型權威所構建的是官僚組織, 技術化 (專業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是其特色, 主張上下關係植基於職權與職責, 人員的升遷調動,不是由上司個人喜好所決定,應該取決於其實際的績效, 韋伯相信這種理性組織是最具效率的組織形式。
但對非營利組織而言, 魅力型的組織為常見的形式, 尤其以慈善團體與宗教團體為然。它的有效運作常依賴領導者的魅力, 組織結構較為鬆散, 尤其在業務運作上須依賴大量的志工與義工, 因此一個理性、嚴謹的技術官僚系統在這些組織中反而不是典型的形式。
費堯的管理分析架構
費堯為法國實務界人士 (礦場負責人, 曾負責礦場安全事務), 著有“產業及一般管理”一書。他認為在組織基層, 重要的是技術能力, 而在高層更重要的則是管理能力。他提出著名的分析一般管理的架構, 包含五項管理職能及十四項管理原則, 已成為分析一般管理或行政管理的一個典範。
費堯認為管理者主要的五項工作 (職能) 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其中計劃與管理者的遠見 (foresight) 扮演著關鍵的地位。簡言之, 這五項管理職能為: (1) 計劃係依據對環境的各種研判及預測, 擬訂組織的目標及作業方案。 (2) 組織則依據計劃將人力作適當的分工, 使各項資源能作有效的使用。 (3) 透過指揮使組織能完成既定的目標。(4) 管理者須不斷的與員工溝通協商, 以順利完成各項任務。(5) 透過控制, 以確保各項工作均能依計劃執行。
十四項管理原則列舉如下: (1)專業分工原則: 技術工作及管理工作均應分工, 透過分工, 可提高工作效率。 (2) 權責對等原則: 有權力就應有對等的責任, 權責要相符, 但管理層級愈高, 責任界定愈難, 靠的是個人素質, 尤其是道德素質。(3) 紀律原則: 一方面, 紀律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約定, 員工應予遵守的規範; 另一方面, 紀律也是領導人造就的, 常取決於領導人的道德狀況; (4) 指揮統一原則: 任何員工均應有一位上司, 且應只對這位上司負責。(5) 管理統一原則: 組織各單位應朝向相同目標邁進。(6) 個人興趣應置於共同目標之下, 員工關注組織的利益應優先於個人。 (7)員工酬勞: 應確保酬勞的公平, 使它能激發工作熱忱, 但酬勞不應超出合理範圍。(8)集中原則: 權力集中與分散的程度, 應取得均衡點。 (9)組織層級原則: 建立理性官僚的體系, 使組織能作有效率的的運作。 (10) 秩序原則: 凡事各就其位, 使每個人都能在其工作崗位發揮其才能。(11)公正原則: 以公道及善意來對待員工。 (12) 員工安定原則: 由於員工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適應新的職位, 因此要使員工在其職位上穩定的工作一段時間, 才能充分發揮其工作效率。 (13) 原創原則: 讓員工能發揮其創意, 以提出創新的可行方案, 領導者應激發員工的這種原創精神。(14) 團隊精神: 團隊成員需要協調一致, 互相鼓勵, 使組織成員更加的團結。
當然這些管理原則, 是否放諸四海皆準, 是存有爭論的。例如對研究機構而言, 理性官僚的體系的是否適用, 即存在較大的爭議。但這些古典的管理思想, 至今仍有其存在及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