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閒,白了少年頭─戊子年清明節有感 (下)

                                                                                                        文/寶山僧

有的人學佛很久了,心還是不能安住。這也難怪,因為凡夫的心如野馬、獼猴,很難馴服,很難令它靜止不動。再加上外面的萬丈紅塵,種種聲色犬馬的誘惑。當面對緣境還不能作主之前,必須靠念佛、拜佛、誦經之類的,或找一些事情做,權充依賴、寄託。並配合靜坐止觀調伏其心,使名利、恩愛的欲望漸趨淡薄。外緣較多,也是不能安住的主要原因,古德曾說:「山中半年修行,塵世一
日盡去。」警惕修行人沒事盡量不要出去攀緣,以免吹皺一池春水,甚至為欲海的波浪所吞沒。當然,有修養的人,大可遊戲人間,來去無礙。心能安住了,還得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深入經藏。試想,如果惠能六祖不曾聽過《金剛經》

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一輩子只是樵夫;不親近弘忍大師,他也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祖師。誰才是真善知識?所說的法,同於佛陀的原意,並且自己能做得到,那就是真善知識。這是要經過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選擇之後,才能確認的。當然在比較之前,自己必先於經典有一番認識,對佛陀不致太陌生,否則如何分辨真偽呢?

自己一個人在學習經典時,有很多方式,如拜經、誦經……等。過去大陸叢林流行一句話:「拜經不如誦經,誦經不如看經,看經不如想經。」拜經是因為不識字或看不來,才以一份恭敬心去禮拜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誦經則有點像在做功課,念過去就算了,只是一個概念的印象。看經還得把自己那個我搬出來,心才真正跟它相應。想經則更進一步思惟其中的法義。所以不要一輩子只是誦經
,也不要瞧不起人家誦經,在還沒辦法做得了主之前,誦經也是可資依賴的一種工具。有的人學習經典,記性不好,總是希望佛菩薩能為他開智慧。上白下雲老禪師說:「只有重複,再重複,死記!」別無它法。

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受教,並聽經聞法?我們都還是凡夫,難免會用自我意識解讀經典,而誤解了佛陀的本意,不懂得道理怎麼修行呢!況且學佛的過程中,有很多岔路,最好不要隻身冒險。親近善知識,依於他們過來人的知識經驗,可以避免誤入歧途,更不必自己摸索,省走很多冤枉路,縮短修行的時間。像《楞嚴經》提到的五十陰魔,要是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幾個人能不為所惑?本來想出離
三界六道,結果連欲界也出不去,成了魔的眷屬。

自己一個人盲修瞎練的,在家學佛的反而比較多。偶而得到什麼境界,就認為破本參、見性了。好奇的聽聽他的心得,卻原來是儒、釋、道「三教同一家」的大雜燴;正知正見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怎麼可能破本參……

有些在家居士則認為:「學佛嘛,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用得著師父教嗎!為什麼一定要到寺廟去,去寺廟是要花錢布施的耶!」其實學佛學問大的很,不只是念阿彌陀佛而已。何況學佛的初步是要皈依三寶,而僧伽本身現的是僧寶的相,學的是佛法,又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具足了一體三寶。不親近、依止僧伽受教,怎能叫做三寶弟子呢?

佛弟子供養三寶自有無量功德,不供養也不可勉強,還得衡量自己的能力。完全沒有,盡一份心力也是功德,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譬如:導引親朋好友來寺學佛;幫出家眾整理環境;或法會、共修時,當義工,都能圓滿一份功德。

經過不斷的修行之後,漸漸能得到好處。也不再像以前,只看到他人的缺失,慢慢會發現自己也並不完美。可以說,別人的缺失、壞習慣自己都有,或者,只是種類不同;但有一點倒是相同──同樣都是煩惱的眾生。發現還不難,想改才難。人的缺失、壞習慣,要養成比較容易,大都在不知不覺、自自然然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培養起來的,要改,也非得久而久之,奮戰不懈不可。把身口意的
缺失改正過來了,就是在修行,所以說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日子一久,就能完成修養。

有一種斷滅見的人說:死後一切皆空,什麼也帶不去,何苦犧牲享樂的時間去學佛;甚至割愛辭親出家,過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自找罪受。其實學佛的人都知道,一切皆空,因果不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正當臨命終時,辛苦的修行,展見了成果,正念分明,自己能作得了主,不墮落三惡道,再世為人,還能學佛修行,甚至成就道果。

經典中說,有一個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看見一個天人對一具枯骨燒香散花供養,還頂禮膜拜。問他,回答說:「這具枯骨是我前生的色身,我依於這個色身學佛修行、供養布施的緣故,今生成為天人,五欲具足,所以我來報恩、供養。」又見一餓鬼對另一具枯骨又罵又打,問他,說:「它是我上輩子的色身,我為了要滿足這副臭皮囊的享受,不學佛修行,並造作了很多的惡業,今生才墮落
鬼道受苦,都是這具色身所害的!」

清明節的那一天,在墓園覓食的那一群野狗,讓我想起一則禪宗公案。牠們以前都曾經是人,是人為什麼輾轉淪落為狗?禪師說:「明知故犯!」又見到一兩座佳城沒人掃墓祭拜,是後代子孫沒空回來?還是斷了後代?古人說:「莫謂老來方修道,孤墳都是少年人!」

忽然警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