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法平均律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法緣一線牽 溫文儒雅、待人有禮、具親和力,是賴明亮醫師予人的感覺。
賴明亮醫師小檔案
民國38年生,彰化縣人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曾任成大醫學院副院長、慈濟醫學院院長
現任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法緣一線牽
溫文儒雅、待人有禮、具親和力,是賴明亮醫師予人的感覺。
賴醫生為善不落人後,民國86年加入上白下雲老禪師慈悲創立的中華佛弟子協會,89年成為永久會員,屢在電視弘法節目中,聆聽老禪師解說佛法要義,受益良多,甚是歡喜。
凡事總有其時節因緣,一月下旬,寒流來襲的日子,南台灣午後的陽光,顯得溫暖可愛。在這令人心情愉悅的氛圍中,賴醫師初次參訪菩提寺,佇足於山門前,注視著『菩提大道從這裡開始』,此刻終於與景仰已久的千佛山法緣一線牽。
話當年
承蒙欣師父、恕師父親切招呼至東客堂『呷茶配話』。
賴醫師是位虔誠的三寶弟子,談起學佛因緣,印象中四、五歲時從彰化舉家搬至台中,家裡客廳擺設供桌,一邊供奉觀世音菩薩,一邊供奉祖先牌位,壁上掛有四句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從小看著母親拜佛、念佛,父親在初一、十五都會買水果餅乾拜拜,孩子們歡喜的是拜拜的日子,就有『好康的』可以吃。大學時期偏於無神論者,對熱心傳福音的同儕敬謝不敏,對佛教的認識僅止於拜拜迷信的印象,認為應該要注重科學才是。
直到1985年,第二度赴美進修三年,身處異鄉難免有孤寂感,已學佛的弟弟從台灣寄送妙雲集等佛書供參閱,這時才漸漸發現佛法是有內涵的。1987年回台灣,有次在台北松山爬山,經過慈慧堂擺善書的地方,看到了「了凡四訓」,閱讀後有了啟示,覺得做好事也很不錯。1988年成大醫院成立,賴醫師南下服務,工作是忙碌的。期間每週二、四晚上會與同仁打網球舒活筋骨,有位學長的太太在週四晚,會熱心的邀他去聽講經,但賴醫師總是以運動為由謝絕了,兩週後的一個週四晚正好下雨,再也沒有理由推辭,只好恭敬不如從命,跟著去聞法。當時上悟下慈法師在台南「觀音講寺」,講解「俱舍論」,聽了十分佩服,之後週四晚不打球了,改為聞法。事隔半年,醫院同仁有志者發起成立佛學社,名稱為「靜思社」。賴醫師被推舉擔任社長,不定期邀請師父來上課,賴醫師也都全程禮陪,就這樣多了熏習佛法的機會。
至於被問到當初抱著怎樣的理想與抱負,決定走上行醫這條路時,賴醫師笑得很靦腆,小聲的說:『啊,說來慚愧,這是我爸爸的意思。』原來早期的大專聯考,志願卡在報名時就已經填妥,從小乖順的賴醫師,拿著報名表由父親全權作主。父親望著報名表,陷入了沈思,想著自己當個公務員,薪水微薄,工作既辛苦又要看人臉色,這孩子成績那麼的優秀,還是當醫生好,既自由又『卡好賺』。天下父母心,總希望孩子的生活過得比自己更好,就這樣父親代填了五個志願,以醫學系為主。賴醫師回想,四、五十年前,父親每天給母親一張新台幣拾元,張羅一家三餐,賴醫師下有三個弟弟,可見經濟是有壓力的,母親也真難能可貴,深具勤儉持家的美德。民國50年代,大學之門窄得足以讓人擠破頭,放榜了,賴醫師考上台大醫學系,父母的喜悅與欣慰不在話下,望子終於成龍了。大學五、六年級遊走各科見習,七年級即為實習醫生。大學生涯賴醫師努力向學,也得了書卷獎的殊榮。
至於會往神經科發展,是因為跟隨神經科洪祖培教授學習時,覺得洪老師對事理的觀察細膩,條理分析清楚,而引發了對神經科的興趣。畢業後服完兵役,回母校工作,在教學醫院的工作內容有三項,研究、教學和服務,日子過得只有「忙」字可以形容,幸得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才能無後顧之憂,兩度赴美進修。
1992年,賴醫師榮陞醫學教授,以專業領域來講,是受到最高的肯定,然而學無止境,他思索著如何提昇對社會的服務。1990年馬偕醫院首創安寧療護,賴允亮醫師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1993年南下到成大醫院介紹安寧療護的功能,其適用於癌症末期、愛滋病末期、運動神經元病變(漸凍人)末期。兩位賴醫師相談甚歡,賴明亮醫師對於安寧療護頗有認同感,因此之後不斷的在推廣此一醫療服務。
安寧療護簡介
自1960年代以來,心肺復甦術(CPR)的發明,以及高科技醫學不斷的發展,雖然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並沒有提高人臨終時的生命品質。癌症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的第一大死因。癌症末期十分痛苦,臨終又因CPR讓病人受到極端的苦痛,含恨而終。幸而1967年英國的西西里‧桑德思醫師在倫敦開辦聖克力司多福安寧院,開啟了用積極的醫療作為以解除病人身心靈的痛苦,讓病人安享餘生的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care)。2000年6月7日我國立法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2年11月23日修訂),賦予我國國民可以在臨終時選擇或拒絕心肺復甦術的權力,使安寧相關(不予末期病患無益之急救)社會運動的推動有了法律的依據。
佛法融入工作
賴醫師在醫學研究方面盡量避免用動物做實驗,以往做藥力動物學,就曾以自己做實驗,吃多少藥,做個導管定時抽血觀察記錄,老婆大人關切的詢問:『這樣做好嗎?』現在有基因學就不一定要這麼做。再說動物保護法也成立了,所以賴醫師在設計實驗研究,就算不得已要用動物作實驗,也避免有虐待行為。
面對E時代學子,醫學知識與醫學倫理的傳承,賴醫師教導小朋友(對學生的暱稱)以慈悲心對待病患,課堂上的口沫橫飛成效不彰,言教不如身教,還是帶著小朋友親自上陣,每天察巡病房時,就以自己的言行表現做為開導。即使醫生是照顧者的角色,也要對病患尊重、有禮貌,就算要做個案討論,也要很客氣徵詢病人同意,保護其隱私,這讓小朋友知道以後也要和老師一樣善待病人,不要應付式的講不了幾句就轉出去,畢竟病人示現苦難,才有增進自己學問的機會。
賴醫師參加安寧療護的經驗,以神經科為例子來說,有的病患一來就腦部大量出血,看起來情況不好,在出現呼吸困難時就要插管,但以目前法律來講,插管下去要拔掉就很困難,通常這時候病人已呈現昏迷狀態,賴醫師就會帶著學生與病人的家屬溝通,把目前的情形要怎麼做比較好告訴家屬。家屬離去後,再告訴學生對家屬解釋的目的為何,以及日後他們要注意的事項。先前賴醫師診察的範圍有腦中風、腦退化、帕金森氏症…等,然而多年來的春風化雨,江山代有才人出,有的小朋友已能獨當一面,所以目前賴醫師的門診以腦中風(腦血管疾病)為主。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但也有其缺失,如疾病的形成,不談因緣業力的問題,所以賴醫師表示學佛對醫療而言,確實很有幫助。佛法講因緣際會,醫生看護病人盡力而為,例如電腦斷層顯示頭部有一點小小的出血,大多會慢慢吸收而好起來,但也有幾天後變大而救不回來的情況,若病人的緣分只到此,那也無法強求了,可是還是要認真處理,讓家屬瞭解醫療有努力在做,只是很抱歉,醫療也有其極限。學佛有助於與病家的溝通,在言談中流露出醫生的盡心盡力,讓病家也能體會醫師的用心,以及瞭解醫療並不是萬能。若病家也學佛,那麼雙向溝通更容易了。
未雨綢繆
國內已步入老人化社會,老人家從年輕一路走來,為了家庭,為了服務社會打拼了大半輩子,老了理當安享晚年,但是健保局數據顯示,健保消費有二分之一是六十歲以上族群使用,顯見老年人生活品質並不好,所以預防勝於治療,賴醫師予青壯年朋友如斯的建議:「保養之道,學佛是個好方法,佛陀教導我們從貪、嗔、癡下手,老子則說『一勤、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通常勤儉的人自然不會浪費也不會暴飲暴食。以往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卻電動遊戲打到半夜,聽嘎耳震響的搖滾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身體怎麼會好呢?所以不要在物質和色身上追求享受,如好吃美味不講求營養,反而容易造成疾病,喜宴上的『封肉』入口即化,卻是中風飲食,所以透過佛法戒、定、慧的修行養成生活的好習慣。」
期待再相逢
四十分鐘的訪談,內容精彩,意猶未盡,詢問賴醫師是否願意受邀演講,分享安寧療護、預防腦中風等專業議題,賴醫師表示很樂意為之。臨行前賴醫師和兩位師父循梯登上經塔,做臨別的瞻禮,仰望大佛慈祥可親的容顏,遠眺埤潭水色,觀者無不心情暢快,同時我們也期望能早日見到賴醫師至千佛山演講。
文末謹以 老禪師的健康秘方『長壽訣』與同修們共勉之:
『憂煩傷心神 吸煙肺不寧 酗酒肝受損 縱欲腎虧空
貪饞胃遭殃 辛辣脾失功 若要保健康 清淡快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