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心得

    從96年8月開始至光明寺參加讀書會,為期一年,每月一次,研讀白雲老禪師主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文/鄭錦貴

從96年8月開始至光明寺參加讀書會,為期一年,每月一次,研讀白雲老禪師主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老禪師方便說法,包含如何調理自心,改變自我,化解煩惱苦厄等,老禪師強調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前因是什麼?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人有著太多的欲求,包括對財色名食睡的貪求,也因貪的緣故,讓自己內心產生瞋恨,或者外在表現憤怒,或者是愚笨,或者是癡迷。人是依於業,來到人世間,業力的問題,也就是貪瞋痴的問題,如何在生活中,使貪瞋癡越來越少呢,這就須要修行!唯有面對自己的問題,去了解去發現,慾望像山谷一樣,是沒有辦法填滿的,內心的深處,要如何能夠越來越自在,越來越灑脫呢?修養,只有靠修養才能化解自己的貪瞋癡,依於正念,開始是依賴,讓自己遵循佛陀的教誨,清楚自己的問題,而後化解自己的問題。再來就是修養自己,發願自己的行為如同觀音菩薩一樣,能對別人有所幫助。老禪師也一直強調要把握”念彼觀音力”這句話,法義是在事件尚未發生時, 如能隨時提起正念思考自己的行為或言語的表現,會使別人受到傷害嗎?或產生爭執時,那些不好的行為不會去造作,自然表現都是好的善的,那些苦難厄難就不容易降臨身上,縱使有人、事的問題也可以以智慧修養去化解問題。老禪師也很清楚的解釋一些名相,如應身的名相,如”劫”是沒有辦法確定的時間,也可以是一個念頭,或是一世,即一因一果,歷劫是無數的因無數的果,多少的因因果果,及清淨願是無所求的願等等,讓學者很容易明白。

每當聽完老禪師的講解,仁師父也請每位同學發表自己的心得,或者是同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者是生活中運用佛法解決困難的心得;或者是對普門品的內容的討論,仁師父對每個同學的心得細心的指導,親切的叮嚀,告訴我們如何去反觀自己的自我意識,自己是高興什麼;是不高興什麼。內觀到深層,去了解為什麼煩惱,迷惑什麼,從煩惱當中如何依循正確的觀念,去突破煩惱。檢視自己,如何遠離汙垢,隨時顯現智慧的光明,如何把握當時的因緣,饒益別人饒益自己,並考慮到適當的時節因緣,是否合情合理,去探討去認識利害關係,是否是冷靜與智慧的表現。

由於自己的個性很容易偷懶,很容易就陷入不做也可以過日子,提不起熱誠,當師父說把道理方法,運用到生活中,精進運用佛法才能得到好處。否則懂了不去做,也只是幫別人數鈔票,自己一點利益也沒得到,老禪師說開口就錯,可是不開口連錯的機會都沒有。從做當中去思考去改善,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去,心平氣和時,我在哪裡?從昨天來,也將從今天,到明天去。每天記錄著自己的歷史,如影片一樣記錄著,做的事是對的嗎?是否善盡自己的本分,是否就胡胡塗塗過這一生呢?還是師父說師父的,我還是過我自己的呢?我的願力在哪裡呢?為什麼沒有那一份歡喜心?希望藉由認識佛法的熏習,讓自己更堅定,更明白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