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建築 - 生命中的金字塔

    從事建築工作多年的李明義居士,透過建築空間深邃的慧觀,以建築的語言,佛法的表現,在時光的塵封中,召喚著精神的綿長與敻遠,讓每一棟建築呈顯活潑、富於生命鮮活的質素。

  • 文:編輯部出處:佛法平均律期數:214期 2007年 5月刊

李明義居士小檔案:
營造界人士李明義居士,是台東土生土長的子弟,他說七、八歲時父親因為開米廠被倒賬了,他還賣過「枝仔冰」,十八歲時因緣際會認識了當代高僧上白下雲老禪師,從此他時刻謹記老禪師的教示,默默為社會奉獻心力,李居士生性慈悲,目前還是社團法人台東縣生命線協會的理事長。

前言:
從事建築工作多年的李明義居士,透過建築空間深邃的慧觀,以建築的語言,佛法的表現,在時光的塵封中,召喚著精神的綿長與敻遠,讓每一棟建築呈顯活潑、富於生命鮮活的質素。以下的訪談是李居士學佛與建築精彩的周折紀錄,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成長的歷程中,有幸得獲雲老禪師的導引,苦澀倏即化為甘甜的扭轉;透過老禪師亦師、亦友、亦父,通澈的眸光,幫他撥開世間的迷霧、洞見一方天地,讓他能夠飽足千里、萬里壯懷,悠遊在一磚、一瓦間,這樣的人生是愉悅的、可親的,也帶著一段傳奇與祝福.......。

一、明義!你這壞蛋!工程做得比我想像中的好.....
對於建築這份工作,李明義居士始終鼓脹著熱烘烘的活力,好像這是他的天職,他說:我蓋道場是不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曾經幫天主教培質院(院長鄭神父)做穿廊走道整修工程,也是”緣”字,那時的我正在幫清覺寺師父蓋信義路講堂,工程地點正好與培質院正對面,幾乎他每次出門就會跟我碰上面,彼此問聲”平安,就這樣成為好友。

有一天接到鄭神父來電要我過去,說他有要事跟我談,告訴我他最近要回大陸東北一趟,時間一個月左右,有件走道工程案子要我幫忙,說完話臨走還丟下一句:「明義!就照我說的去做,至於工程品質如何,你看著辦!價錢呢?待我回來再談,做了就是!」當時我愣了一下,但還是將一切承擔下來。

等工程近完工時,我發現地面高高低低的設計,以八十歲的鄭神父走踏其間,不小心跌倒了怎麼辦?於是就對工人說:「全部敲掉!重做!」工人驚訝不已,問我為什麼?我說:「不要問為什麼,全部敲掉,錢我來付!」終於再重新施工,把水平動線拉齊,重新灌漿鋪地,重貼花崗石。一晃幾週過去,鄭神父回到院所,一踏進門「嘖嘖」稱奇,表示對施工的滿意度,他很驚訝的拍著我的肩膀說:「明義!你這壞蛋!做得簡直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我現在拿著聖經,閉著眼睛,都可以繞著院子走一圈,你究竟是怎樣做到的?」、「我還是一樣的做啊!」他笑笑看著我,當時我心裡想著的是:「如得神足,遍至諸國土」的行路自由。

另一個特殊的建築案例是「台東公東高工職業學校」──我的母校的教室大樓,那又是「如得清涼,無熱無惱宅」的平和。錫神父──他是小時候在建築上,給我相當多實務操練的一位可敬長者,「認真、負責」是他的座右銘。當時林校長要我接下教室大樓新建工程,也得經過董事會開會議價,最後決定由我承攬工程。就在要施工之前,心裡總覺得有什麼不對;我學弟賈建築師設計的外觀很古式,就跟本校40年代蓋的第一棟建築很像,這是他的理想,而我是想以現代思考邏輯來看這棟大樓,要讓它更有生氣、充滿活力,且百看不厭及空間充分利用(就因本校的建築科是一向有名的)。
我拿著圖去找校長談我對建教室大樓的想法,校長很驚訝的說出一句話:「什麼?怎麼可以更改建築圖,你簡直太大膽了......」我笑著說:「現在賈建築師人在國外,一年多才會回國,等他回來我已蓋好了啦!」校長沉重的點了頭說:「好吧!那就以你的想法去做吧!」

其實,當時我心裡早已打算從地下室一直修改到六樓外觀,例如:樓梯本來設在左邊,我就把它反過來。當教室大樓落成典禮,正式使用時,我的學弟剛從外地考核回來,他看著母校的教室大樓,然後問我:「學長!當初樓梯的設計好像不是這樣的,連外觀也被你改變了,你為什麼要改?你簡直很大膽......」我說:「改得不好嗎?」,他很得意的笑著:「你真是超級學長!」然後我告訴他一切因為要防西曬的緣故才修改,每到下午一點,那一方「天地」竟也不覺得熱。目前這棟可容納一千兩百個學生的教室大樓──「質平樓」(是以錫質平神父的名字取的),如今已十二年多了!設計依然煥然一新,意氣風發。

由於我一向抱著「隨緣自在,凡事趨向圓融」的原則,儘量給予大家歡喜方便,教室大樓蓋好後,我也成了超級學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工程由於校長願預付百分之三十的工程款壹仟多萬元,我才有機會獨當一面,正式成立自己的建築營造公司,一直在建築的領域中前行不歇......。

二、位於台東的千佛山「曼殊佛寺」
李明義居士在訪談中,也提到他蓋台東的千佛山「曼殊佛寺」的興建過程,他說:剛接下千佛山台東「曼殊佛寺」的工程時,地樁才剛打下,就碰到七個颱風。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施工,豎耳處,隔壁的住戶難耐吵囂,甚至還投書到老師父那兒,還好我試著跟他溝通,打好關係,正巧他住的這棟房子,是25年前我計算鋼筋結構蓋的,至今依然完好,但因地下室施工影響,因此化糞池漏水,我客氣的對他說:「X先生!不好意思!因為我們打樁,才讓您家的化糞池漏水,真抱歉!我會幫你們修好的!」他們意想不到,我竟將化糞池全部挖除,換個新的給他,夫妻倆好高興,直道我是個好人,結果雙方達成共識也成了好朋友。我的感想是:越不好相處的人,越要關心他們,且以修養影響他們,只要心念一轉,任運善巧,誠懇溝通,關係便不同,其實他們需要的也不多。

曼殊佛寺位於台東市,前年八月才開始興建,至今已歷一年八個多月了,預計今年六月份可完工。當初打樁打地基就花了一個月,為了貼近現代人生活的印象,我和師父都認為它的外觀最好與佛寺介於「像」與「不像」之間,具備一般住宅的親和面貌與現代需求,因此和傳統的佛寺要有些區別,連欄杆的設計都十分特別,讓人家看了就想親近。

佛寺分為內部與外觀上的設計,除了參考高雄般若寺的設計及老和尚的指示外,為了因應多變的世態及師父們居住與弘法上的考量,在空間設計上特別需要多方面的鑑照,以便開拓出精純、增上為發展的標竿,所以蓋曼殊佛寺,讓我體悟到:「如得善慧,莊嚴淨土」的創思,例如:原先的兩間和室只能睡三、四十多人,但我運用了一點巧思,在合法的空間上,多蓋了一個夾層,讓更多的人可以來道場,沐浴於禪悅法喜。

三、師父在電話那頭說:「明義!放下!走你的路.....」
明義是台東人,50年代,台東生活純樸,老師父到台東行腳,是因是緣,自然的走進了他的生命,從此每一刻都是慈悲喜捨的印記。
那年縣政府的一位科長夫人,帶著一位比丘來到李明義家,莊嚴、斯文、清癯是他對雲老禪師的最初印象,一見就知道是位可親近的善知識。李明義居士說:師父到台東那年,每逢聊天,我對他一點也不覺得嚴肅。那年,我十二歲,因為四弟的心臟脈搏有問題,老和尚慈悲,每天都來幫他運氣,因此種下了這段難得的法緣。

一段孺慕之情,後來他打算帶我去印尼,因為他在印尼那裡有徒弟,但母親希望我留在台灣。還有,我在高工學的是機械,因為成績優異,瑞士籍的外國老師已幫我申請到瑞士進修的獎學金,但母親捨不得我遠遊,於是畢業後我繼承了父親鐵門窗的事業,但那時不知為什麼,我對鋼筋建材興味很濃,每天都吸收這方面的資料,老和尚也很厲害,不知他是從哪得到這方面的知識的?讓接觸他的人都覺得他各方面的飽學,連鋼筋是幾分的?材質的好壞如何?都騙不了他!當兵前後,我常到彰化二林古嚴寺找他,他給我許多建築方面的啟蒙,之後我才敢將鐵門窗業轉型為建築鋼筋的經營,而且越做越好,搬到工業區後還擴大經營。

但,有一天,我外出收帳回來,母親好像已等候多時,這件事彷彿是掛在她心頭已久的心事,她說:「明義!你把公司讓出來給弟弟管好不好?」我問:「為什麼?」母親說了一些理由,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一間公司,要我交出來還真有點捨不得呢!而且弟弟什麼都不懂,萬一管不好該怎麼辦?又不知未來一家子將會遇到什麼樣的命運?交出公司後,我又能做什麼呢?但為了孝順母親,我還是讓出了公司,也決心協助弟弟一年半載,等他上軌道了,我才鬆手。師父知道了,打電話對我說:「明義!放下!走你的路!」就只這句話,我還是日子照過,物換星移,吃飯、穿衣一切如昔。誰知過了一陣子,我又接到他的電話,還是同樣的語氣:「明義!你還放不下?還不走你的路?」我頗覺驚訝,彷彿他已洞悉我未知的前路,鼓勵著我,催動著我不斷的思索:「明義!不要再為家裡的事煩心,有人承擔就好了,做你的事就對了!」

這是我與他「素面最宜相見」的相處嗎?是否也是他幫我脫胎換骨的珍貴歷程?每次到古嚴寺找他聊事,嗅著彰化大城那乾淨沁涼的空氣,看著他臉上掛著和氣、摯樸的微笑,我總是感謝他陪我走過成長的路,在青春每一處的周折裡,都如陽光般照耀。
是的!「明義!放下!走你自己的路!」一句蘊含深意的話,至今猶迴盪在耳際心坎,「如同佛性本覺的開啟」,要我展現生命的新局。同時千佛山的家風:「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也是我時引以為修養的座右銘。

五、錫質平神父說:「對工作認真,對良心負責任」
在建築上,老和尚提供理念給予李居士啟蒙,台東公東高工職校的錫神父給他實務經驗,慢慢的他視建築為樂趣,從最初的建築鋼筋到從事建築業營造,剛巧他認識了做這行的會計翁小姐,對於尚未考慮從事營造業工作的明義來說,這也是一段因緣,翁小姐的一句話:「李老板!等你做營造時,我給你雇好不好?」,隱含埋在建築園地裡的種子,一遇陽光、雨露便得發芽。漸漸的,像磁力吸引般,李明義說:說起來頗神奇的,那時公司就將開幕了,還找不到專業的會計小姐,突然的他腦海中浮現了翁小姐的印象,從此事事具備,大家就像一家人。

明義居士說:他開始一步步實現建築的大夢,有事沒事就去工地轉一圈,看工人把土挖一挖,鋼筋就豎起來了,好奇妙!現在回過身來檢視一路行蹤,淚中有笑,印證著「成功的關鍵繫於後天的努力及對理想的不捨不棄,一切端賴你怎樣看待自己以及別人如何看待你」。
錫質平神父不凡的建築理念並非虛譽,他能夠把平面設計圖成功的轉化為立體落實,像是一座光輝的界碑,擴大人類生存的空間,也豐富了建築的世界。李明義居士說:好一陣子與錫神父朝夕相處,在他建築的工程裡,發現建築的奧妙、精華,漸漸的對建築產生莫大的興趣。他認為「多看」、「多摸」、「多接觸」,或許哪天可以派上用場也說不定!錫神父很疼他,常以優秀、踏實、有潛力誇讚他;看多了質神父的本領,他也開始技癢,終於撩起了衣袖,親自下海參與建築工事,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實務,抖擻著精神,發現建築更細膩的地方。

李明義居士說:「我是十二歲遇見錫質平神父的,在培質院打工時開始親近他,跟著他學,在台東有一棟很有名的建築物是他親手監工蓋的,一棟沒有樑柱與粉刷的『清水模』屋,卻能保存到現在,是台東市三個有名的標杆之一。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他把攪拌好的泥漿從四樓倒下,因為那時蓋房子沒有機器攪拌水泥,是用人工親自攪拌的,所以工人攪拌泥漿,如果攪得不好,他會叫他們重新做,那股嚴謹、敬業的態度,令人欽佩!他認為把事情做好是應該的,那時看他蓋一座修女的修道院,當牛車拖沙石上坡,拖不動時,工人用棍子抽打著牛,居於一份慈心,他便用台語喝止他。他也蓋了一些道場,有時我會去幫忙綁鋼筋,慢慢的吸收有關建築的理念。」

六、佛法與建築的交光互影
學佛多年的李明義居士非常重視佛家所說的因果,他認為蓋房子蓋得好也是一件功德!而且依自己的藝術眼光來考量,塑造出來的成品便有成就感,有口皆碑,根本不用費力去宣傳。十幾年的設計與監工,他常告訴工人那些地方要注意安全,尤其常有建築科系畢業的,有時挖一個電纜工程、水道,或是道路工程,往往失之於「只知理論,不懂實物工程經驗」,慢慢觀察後他還發現那年代,台東蓋房子是這樣蓋的:把土隨便挖一挖,填一填,經過一年多後,牆面的結構便呈現各類問題,這裡漏水,那裡龜裂。

還有鋼筋建材也是一門大學問,當時中油公司要蓋營業處大樓,起初買鋼筋時出了一些問題,幫他們解決後,主事者問我能不能幫他們上上課,因為有些實務經驗他們未具足,甚至連鋼筋上層、下層怎麼排都沒學到,我畫圖給他們,告訴他們鋼筋的倍數要怎樣才算合乎要求,他們才恍然大悟,問我是哪畢業的?我說我學的是機械,但從小受雲老禪師精神的啟蒙,又跟著錫神父學習,耳濡目染,才慢慢累積出寶貴經驗。

平常我與建築師的關係保持良好,他們畫一張圖來,我會把它貼得好好的,只要看我修改後的明細施工圖,他們就可以放手施工,而且鋼筋是橫向的、直向的,要怎樣擺、怎麼挷?都不用去花腦筋;如果碰到施工者是原住民,他們若懂日文,我就在旁以中文、日文註解,大家互相交流、學習,他們也送書給我。其實機械設計比建築設計要精密,有時一個設計施工圖,我若沒細心修改,建築物可能有傾倒之虞,或者一個筆誤就關係整棟建築,雖然學建築,但若無結構的計算,會以為只要把圖畫出來就好,我就告訴他們:「修改很簡單!比如:要如何修改,如何做整體安全結構,房子就不會倒下來!」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出來的,我還告訴他們,日本招考員工都是先考實物經驗,外地營建廠商也常向我買鋼筋,我一樣到他們的工地看,不斷的學習。

有空我會研究建築繪圖,還有房子要怎樣才會蓋得更牢固?尤其台東和花蓮是高地震帶,觀察一陣子建築市場的工程情況後,我心想:房子既然是給人住的,為什麼不蓋得更穩固?居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後來當我做營造業時,就會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類如:為什麼不把這根樑放到那邊,一體成型不是很好?所以我發願:要蓋就要蓋不會裂的房子,那就要注意一些細節,不用舊土回填(已經堆垃圾幾年的土),因此我蓋房子的第一步就是先整地,上面那層穢土淘汰不要,把乾淨的土留下來,腦海時常迴響雲老禪師的教誨及錫神父的話。

於民國八十年初,又透過我高工的學弟,認識了居住台中的劉董事長,大家很談得來,聊著聊著有意在台東做投質,我受托到處去找土地,沒多久找到漢陽北路一塊可蓋十二戶的土地,因為當時投資金太大,就找自己的親戚、朋友們來共同投資,馬上設計,草圖才剛出來,廣告未打就全賣空了,幫公司賺了三千五百萬,那也是初轉型,踏入建築業的試步。但這建案只限於跟台中的這位朋友合作,我負責管理及實際的操作,他們不用出人。我的心願是要讓每一處的施工都環扣緊湊,所以房子總是未推出便搶購一空,令投資者有如吃了一顆定心丸。

六、一佛一淨土
李明義居士告訴我們:細觀他自己在建築的生涯,實貫串著「「如得神足,遍至諸國土」的行路自由、「如得清涼,無熱無惱宅」的平和、「如得善慧,莊嚴淨土」的創思、以及「如得圓融,予眾生歡喜」的隨緣無礙和「如得佛性,本覺開啟」的新局展現。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李明義居士的人生並沒有留白!他說:一切端繫著「心」如何去轉?自認識老和尚後,我未跟人吵架,也不說一句粗魯之言,蓋房子總是抱著能饒益他人的態度去做。師父、錫神父還有更多人事因緣,也都是引導我走向未來建築的善知識,透過他們我方才扣緊建築的源頭,勇於出發。

在漫無止境的人生行程,一路走來,彷彿已在慢慢實現內心「一佛一淨土」的生活落實,他說:建築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就像是禪修,呈現不拘礙的空間,實現自由的精神國度,透過「心」的修養,要形塑一個完美的、崇高的世界,就像佛陀以「願」為鷹架,以「慧」為泥沙,以「慈悲」搭建出一個清淨、莊嚴、光明的淨土,讓人打從內心感到幸福美好,寬闊、靜定、安樂,如此美麗的「廣廈」、「桃花源」,祥和、圓滿,令人居之安,一切符合佛法「境由心生」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