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佛法融入生活中

    來到佛研院就讀,每位同學都要領一份職事,而學生又以「行堂」工作為主,所謂「行堂」,即是在齋堂中,負責照顧大眾用齋的人員。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4期 2010年1、2月刊

                                                                                                 文/ 微塵

來到佛研院就讀,每位同學都要領一份職事,而學生又以「行堂」工作為主,所謂「行堂」,即是在齋堂中,負責照顧大眾用齋的人員。包括每日的早齋、午齋及藥石,將大寮師煮好的飯、菜及庫頭師切好的水果等準備就緒,方便大眾師取用。此外還有用齋後的收拾與清潔,須將齋堂回復到使用前的原貌,所以時時都要眼明手快、臨機應變。

行堂的工作需要分工合作來完成,而其成員是由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所組成,如何讓每位新加入的同學,從不懂到進入狀況,而且共同將行堂的工作完成,這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為每個人對於一件事,都有其看法,而且會有很多意見,有意見並非不好,只是有時候太多的意見反而造成事情無法如期進行。我們常會說:「對事不對人」,可是當談到事又會關係到人,假使對方是和你不對頭的,可能會因個人情感的因素而引響到事情的抉擇。

譬如在行堂中,有的同學做事的速度比較快,有的則比較慢步調,若動作快的同學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慢步調的同學,常常會使得對方非常有壓力,甚至會生起煩惱,可能也會因此影響到其它同學。所以若能彼此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為對方著想,如果我是他,動作步調較慢,是否也需要別人的體諒呢?

畢竟,要從中去想一想,為什麼他做事會慢呢?是因為剛來到新的環境,對於工作流程不熟悉呢?還是身體有狀況,導致動作慢呢?還是做事的習慣問題。如:邊做事邊和別人聊天。假使都不是所述情形,而是他本身工作的步調就是如此,如果他也很努力在做了,即使做事慢也不能勉強,只要最後能把所交待的事情完成就好。

色塵緣境會引發,我們過去無始以來造作,累積於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當我們會很在乎某件事或某個人時,或許是我們八識中的種子,與其相應而被引發。當在人與人、人與事的相處之中,肯定會因每個人不同的自我,而有其不同的問題發生。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每個起心動念,去探討「為什麼?」去認識它、去瞭解它,甚至從中有所發現,將會有所收穫,否則,即是當面錯過,甚至因而隨著舊業再造新業。

在佛研院中,我們薰習佛陀的一些道理、方法,因為唯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把握明確的方向,才不致使我們於學佛的過程中走偏,甚至於走火入魔,也就是所謂的「懂得道理好修行」。但是,不只是有了知見就夠,還需要解行並重,否則當問題發生時,佛法是佛法、現實歸現實,完全使不上力,不能將佛法融入生活中。所以,我們學生要做行堂的工作,不也正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學習機會嗎?